![](https://img.haomeiwen.com/i9779728/1fb972fa5da2c910.jpeg)
《心理类型:如何把人分类?》读书笔记(十七)
2022年3月25日
第三节 和解象征的意义
斯特特勒的埃庇米修斯只具有集体的良知,集体的价值必然决定着定向于客体的立场这种状况,只有有生命的情感状态即自由的,个体的评价,才能对某些新创造物进行正确评价。
斯比特勒认为道德原则起初是主要的,卓越的,后来失去了与生命的基本联系而丧失丰富性与多样性。作者认为他的理性的概念原则太过于狭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神的降生是一个象征,宣告一种新的最高强度的生命表现被创造。
普罗米修斯道德观观点片面,在新的生命-赐予的象征中他的集体性精神不存在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基督教是不可能理解反基督教所赋予生命以新的方向的新象征的。
诗人如同先知一般,使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次的东西运动起来,但最终只能成为一种集体现象而停留在表面。
作者说,从心理学上来说,“世界”代表的是我是怎样看待世界的和我对世界的态度是什么?正因为如此,世界就被理解为“我的意志”和“我的观念(表象)”,世界本身是不存在差别的,它的差别是我的肯定和否定赋予的。后一句挺有道理的,物还是那个物,看的人不一样了,物亦非物了。
叔本华式的“否定”态度是理智与理性的,同时也是一种与世界的神秘相一致的深刻情感,是内倾的。有关类型对立的折磨,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指明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诗人通过集体无意识的深层进行创造,塑造了只是蕴含审美愉悦的象征,无关真正涵义。诗人最主要的影响就是把所有人都知道的东西清晰有力的表达了出来。正如作者所说,“只有那些知道怎样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最表层的无意识的诗人才具有最巨大和最直接的暗示性”。群众的生命源于诗人所窥测到的集体无意识。诗人的言辞表现了群众的生活过程,也预测到了群众本身的欲望,一种无意识洞见的内容,是病态而且深刻到我们难以理解,是很难了解的,但往往是内容内涵深刻,但并未获得充分理解,此时即为病态的。
作者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通过宗教来解决问题,斯比特勒也一样,将问题理解为宗教问题时,心理学上的意义是:或是被看作某种极为重要的有着特殊价值的东西,或是被当成某种与整体的人相关的因而与无意识(诸神的领域,另一个世界)相关的东西。诗人选择在神话的扩展与润饰方面倾注精力,却不知如何对其意义进行充实。《浮士德》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诗人将强有力的意识以意象方式加入,前者神话的丰富性和后者理性的丰富性都被剔除了,忠实反映了对集体无意识的实际过程,有着更加深刻的真实性。
斯比特勒的著作神话材料丰富。对无意识宗教内容进行的描述,呈现出来的主要是神的再生的象征。这种象征直接关系着心理类型和功能之间的对立,说明斯比特勒字试图用一般态度的再生的形式来解决对立问题(神的再生,即神的原初意象)。作者认为神话与所有心理事件一样,不是只有外在世界才是条件,即便宣称神话完全是心理性的也不为过。
心理能量和欲力的调配中愈演愈烈的分裂是神的再生的心理出发点,最适度的生命会寻找中间道路(非理性的和无意识的),中间状态作为一种和解功能会投射在于中介的神的形式还有弥赛亚(救世主)的形象中。印度与中国的宗教具有意识形态而获得神奇效验的拯救的中间道路的观念。
一:婆罗门教关于对立问题的观念
作者首先指出二元对立物是由世界的创造者规定的。
注经家古卢格将二元对立称为欲望与愤怒,爱与恨,谨慎与愚蠢,饥饿与干渴,荣誉与耻辱,摆脱对立意味着获得拯救。
作者引述部分关于二元对立的文字,说明对立物不能参与到精神中,更不能参与到极度的感情波动中,感情波动永远与相冲突的观念的现象相伴随。
作者总结出印度人的目的在于使个体完全摆脱对立,保持原有的人性与神同在获得拯救。大梵既创造了对立,又必将它们再次消除。
作者再次引用多组例证来说明大梵的实质就是对立物的统一与分解,是一种超出了对立的非理性因素,是一种完全超越认识与理解的神性实体,是自性的,同时也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能隔绝情感之流,得出的结论就是大梵不只是一种心理状态,还是一种过程,一种“创造的绵延”。
二:婆罗门教关于和解象征的观念
大梵既在创造,也在被创造。
闼ta四声:类似于门挂帘的东西。
作者从《阿闼婆吠陀》中举例说明大梵与某种特定的心理状况是统一的,大梵被感知为生命力与活动的原则,构成所有器官及其相应的本能。《大林间奥义书》中将大梵描述为“联系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以及万物的风”,描述为自性,内在的控制者与不朽者。
作者指出杜赛恩强调的祈祷-词的涵义,本为“隆起”,意即“人朝向神圣和神性而奋斗向上的意志”,这是一种欲力的集聚,在强烈刺激下会产生情感迸发,注意力(欲力)从对立物中撤回,排除了感官知觉和意识内容,势必使无意识的内容即原初的意象更加活跃(瑜伽修行者即为此状态)。
创造性世界原则的观念是对蕴含于人的生命本质的一种知觉的投射,作者称之为能量(非物理的具体化的能量)。两极对立的能量概念所具有的不可分性同样适用于欲力概念。欲力象征可直接显示为对立也能分解为两者的对立,《梨俱吠陀》中大梵即具有祈祷与原初创造力的联结。
接着,作者引述《迦托普梵书》中般奈帕底的创造说明了创造性世界原则的两极在此表现为另一种形式。般奈帕底将自己分为精神与言语两种原则,言语被假设为欲力的创造性的和外倾的运动。世界创造者自身分化出的原则本身还可以细分,欲力的内倾创造出的是内在的产品,即”精神“,而外化或外倾的功能创造出的则是”言语“。大梵通过形式(精神)与名称(言语)将自己延伸到了另一个世界,形式与名称都涉及与客体的联系,适应或同化,被看作人格的化身。(yaksha恶魔或超人类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