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一些时间,写一编文字,记一段历史,存一份念想。
作者拍摄于家中老家过年时是很热闹的,家庭主妇要忙很长时间。
打扫尘灰,磨豆腐,炒薯片,炒花生,炒豆子,炒瓜子,炒樟树子,做冻米糖,吊酒,添新衣,贴对联,还有三十晚上到祖坟山上送火,贡三生等等。
小农经济是当下农村的特色。虽然生产队控制着生产资料,粮食生产。但是,日常生活品还是农户自己生产,加工。吊酒,就是一项。当时用的稻谷是糯谷,不像现在都用粳稻。
糯谷去壳,老家用的是土砻,一种稻谷去壳的工具。小时候见过打砻,用毛竹做成,样子有点像石磨。分上下两片,中间的齿也是竹子的,缝隙中填充的红壤土,干燥后很结实。土砻上部有一个开口,可以放上稻谷,通过人力推着旋转,稻谷慢慢地滑入土砻中间的齿中,经过旋转碾压摩擦,稻谷就会去壳,并从四周掉下来,这时候就成了糙米了。
糯糙米要经过木蒸笼蒸,老家叫甑子。早些年学校的食堂就是用这种给学生蒸饭。这是一种圆柱形的,高大的木蒸。隔水放在农村的那种大锅上,灶台里用的是废柴,倘若用稻草烧火的话,添稻草会很麻烦。
我拿着小碗,在堂屋到厨房中走来走去。婆婆看到我一副猴急的样子,笑了笑。蒸米的过程有点长,我都等的不耐烦的时候,婆婆拿着一小碗糯米饭过来,我端起碗,找一双筷子,急不可耐的吃着。 糯米饭有点粘嘴巴,口感有些粗糙,没有抛光,稻米上有一层胞衣。
糯米饭起蒸后放凉,再拌酒药子(酒曲)放入酒缸。酒缸放在房间里,周边用稻草围起来保温,缸中的糯米饭中间呈漏斗状,盖上蒲团。酒药子像元宵圆般大小,颜色暗黄,表面粗糙,能见到谷糠。
一段时间过后,就能闻到酒香。尝过酒酿子的甜味后,会抵不住酒香的诱惑,拿着小碗趴在酒缸边缘去捞酒酿吃。每当小脸红扑扑的时候,免不得一顿打骂。这也是年少时少有的美好回忆。
将米酒从酒糟中分离出来,这一收酒过程,老家叫“榨酒”。过滤就得用上一种工具,叫“榨包”。由竹子做成,有弹性的像柱形灯笼状的物体,孔很小,上下可以压缩。把酒酿子倒进“榨包”里,在板凳上,用扁担套上绳子,利用杠杆的原理压榨,直至分离完毕。剩下的酒糟再进行蒸馏。
蒸馏酒是利用酒精的沸点(78.5℃)和水的沸点(100℃)不同,将酒糟加水加热至两者沸点之间,酒精的蒸汽通过冷水冷却凝结而成。从而可从中收集到高浓度的酒精和芳香成分。蒸馏工具当时是借来的,出酒也不是很多,度数高,辛辣。除了用嘴巴检验外,也可以拿碗瓢上半碗,用火柴点燃,看到蓝色的火苗,就知道酒精度很高。
糯米酒不能久放,当糯米酒冒着白泡,就坏掉了。不能食用,变成猪的食材,那就浪费了。所以糯米酒要掺适量的白酒才能保存。妈妈每年会用盐水瓶子灌装几瓶米酒,留给我喝。时间长了的米酒呈琥珀色,酒香四溢。是同事们竞相饕餮的对象。
樟树子,也是一种零食。问过同事,绝大部分人不知道能吃。老家当时的花生,瓜子很少,黄豆和樟树子就成了孩子们的零嘴。
樟树子老家简称樟子。樟树很多,只要人勤快,就可以在樟树下收集到,倒入木盆,加上水,任其腐烂。等樟子皮烂掉后,晒干备用。
炒樟子的时候,要用沙子混合樟子一起炒,否则会炒糊。樟子里有油脂,炒的时候要特别小心。樟子的味道很香,稍微有点苦味,能忍受。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吃到那种味道了。
炒黄豆,炒樟子,装在口袋中,边走边吃,有滋有味。别的小孩讨要时,就会送上几粒,对方如果不高兴,我就会说:“瓜三豆四”,只给几个,多了不给。
冻米糖看过婆婆做,没有街上买的好吃。冻米糖在老家称为炒米糖。老家南面的丰城冻米糖很有名,也很花哨,有红色丝状物在里。白色的冻米糖加上红色的丝,煞是好看,也入口即化。
麦芽糖不知哪里来的,稻米用的是粳稻,用锅炒爆,等麦芽糖在热锅中融化后,倒入搅拌,均匀后倒在锅盖的反面。等凉了后用刀切成小块。
可能是梗米的原因,也可能是炒爆米的程度不够,口感有些硬,吃多了嘴巴会痛。吃过一种用爆米花做得冻米糖,口感又太软,也不太好吃。丰城的冻米糖软硬适度,我喜欢。
红薯,生的其实就好吃。特别是挂在房梁上干了以后,用小刀削掉皮吃,特别甜。红薯片,也是过年待客的零食。早期,就是把红薯刨成片,晒干,用沙子炒熟。后来,不知婆婆从哪里学来的,把红薯煮熟,捣烂,压平,划成一小块一小块晒干,这样子就整齐划一了。其实,味道还是一样的。如果用油炸,会更好吃,可是,谁家里舍得用油去炸呀。现在的红薯比原来的好吃,特别是红芯的红薯,用油桶烤得香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