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写完,读诗的一大意义在于领略汉字之美。今天突然发现,汉字被整容了。
起因是我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一文,名为《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
文中说到,新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部分多音字的读音进行了修订和统一。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正式改为念 qí,而非 jì。“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也不再念 cuī,而要念 shuāi。诸如此类。
我赶紧上网搜了一下,发现这早已是去年下半年的消息。且近年来新华字典也已陆续进行过此类修订了。真是后知后觉。
还不如不知不觉呢。
我不知道有关领导是有着什么样的宏图大略。看新闻里的意思,既然很多字的读音已经约定俗成,就少数服从多数,方便大家使用。语言本来就是活的,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这样也好。汉语言发展到现在,所有的褒义词可以浓缩成一个字——“牛”、“赞”、“美”。所有的情绪,都可以通过“尼玛”、“卧槽”、“醉了”来表达。
以后的诗,就是“长城长啊长,他妈的真长。” 直白,易懂,气势磅礴,直指人心。
再往后,就可以无声胜有声了。面对无论什么场面,人们以张大到变形的嘴巴,瞪大到突出的双眼,还有长长的直入丹田的吸气,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震撼感受。
毕竟,对看惯了视频和图片的人来说,如何自如运用文字,已然陌生。
将来的孩子们,也许会困惑于“一骑 qí 红尘妃子笑”这样奇怪的平仄。那么再下去,或许近体诗的格律也可以改一改,以符合“大多数人的习惯”了。
这样的事情不早就开始了么。君不见,千年佛像换新装,神采奕奕美羊羊?
为如此大无畏的勇气点赞。
![](https://img.haomeiwen.com/i3598712/abea428c702768b4.jpg)
我当然同意,这世上的一切都不可能一成不变。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当然应随着人们的风俗习惯而有所更新与发展。
所以有些字词,比如“阈值”,若一定要改成“阀值”,那也可以理解。毕竟你念 yù zhí 的话,没多少人能听懂。好比你用筷子我用刀叉,大家照样能坐在一张桌上吃饭。
但我们不应该忘了,语言除了作为工具,它还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
就像你用筷子我也用筷子,我们之间就有心心相印的文化共识。
就像你我,听到“大风起兮云飞扬”,会感到振奋。
对外邦人而言,大风吹起,白云飞扬,有什么好振奋的?
因此我认为,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意义,要远大于其作为工具的意义。
多少国家都说英语,打起仗来还不是各管各?
只有当人们对语言背后的文化怀揣着同样的情感的认同,他们之间,才叫血浓于水。
正因如此,我能理解某些将错就错,比如改“荨麻”的 qián 为 xún。
却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要将诗词里的字的读音也一并改掉。把那些美的认同,以及文化的伏脉也一并擦去。
把“骑”念成 qí,有考虑过平仄吗?
为什么就不能这样注释:这个字念 qí。但在某些诗句中,念 jì ?
念 qí 还是 jì,或许不影响吃喝拉撒,发展经济。
但念 qí 还是 jì,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有机会,体验诗律之美。
当念到“一骑 qí 红尘妃子笑”,他或许会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一点也不好听。
却不知道,曾经的好听,就像曾经的素颜一样,被刀子给生生割掉了。
他根本就是被剥夺了知晓真相的权利。
工具的价值在于实用。而文化的价值在于美的传承。
我们有过多少绵延数千年传承而下的美,如今都在哪儿呢。
二月份,东京展出颜真卿《祭侄文稿》的真迹。
有些网友对此指手划脚,指责台北故宫将真迹借给日本展出是“跪舔”。
可笑。可叹。可惜。可悲。
试问这么多真迹即便在国内展出,那些键盘侠又有几个会去看一眼?
行礼,品茶,熏香,插花,漆艺。我们的先人,曾经活得如此高尚而庄严,美而风雅。
如今我了解得越多,越感到难过。
一代的人舍弃了什么,下一代的人又将错过什么?
这将是哪一代人的遗憾。
又怎会仅仅是一代人的遗憾。
而比遗憾更遗憾的,是他们对这一切,甚至无知无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