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个人阅读史读书艺术之家
个人阅读史之一|十有五而志于学

个人阅读史之一|十有五而志于学

作者: e99038676a72 | 来源:发表于2017-03-05 03:19 被阅读211次
不在家,不能详细为提到的书配图。

先坦白,今年24岁,读书近十年,数量七八百,也可能过千。之所以能得出这个大概数字,是因为我长期存在读书数量的焦虑,前几年每读过一本书,总要写几句话做个记录,像精打细算的守财奴,每入一笔钱都要做个帐。

十年只是一个疗程,治不好我的愚蠢,但我也得回顾一下,看这读书的药是否有用,以决定是否继续。讳疾忌医不是病人该有的态度,隐瞒病史也对进一步诊断不利。我只有把骄傲和自卑都放在一边,坦白自己十年读书的痛史,才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一  童子乱翻书

我和孔子差不多,也是十有五而志于学,现在回头看,并不算太晚,但当十四五岁时,却并不这么想。

小学在镇上读,没有玩具,我们的娱乐是打弹子,打豆干之类的游戏,也会用最脏的脏话骂女同学,只是不会捉鸟、摸鱼、打架,镇上孩子的家教中禁止这些,但是我们心里非常羡慕就是了。也没有压岁钱,亲戚倒是给,父母却总拦着不让接,因为都不富裕,这传统也就免了。

小时候父母只督促学习,成绩最重要,课外读物很少买。我小学的阅读,除了一堆教小孩写作文的书外,不过是几本古代寓言神话和《西游记》。有一段时间小镇上一家租碟的小店开拓业务,经营租书,一本五毛,不限制时间。我借过一本关于二指禅的武侠小说,名字和内容在读完小说后全部忘记,还借过古龙的《萧十一郎》,开篇就写一女的洗澡被偷窥。吓得第二天就还了。

小学时代最奢侈的读物就是一套四卷本带插图的《上下五千年》,新华书店买的,花去80元,这差不多是十五年前的事。是买优秀作文大全时,破例买的,它成了我历史知识的最初来源。不知道谁是作者,也没想过作者和书有什么关系,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这话对当时的我可以说对牛弹琴。后来我长期以为这书不过什么出版社随意编辑的而已,却原来它的作者林汉达,曹余章也并非无名之辈。

二  第一座偶像

初中到了区里,成绩还不错,可心里总有一股子自卑。脱离了熟悉的环境,一切人和事都有点陌生,什么也没见过,什么也不知道,和人家相比,整个一土鳖。平常的交谈,也显得左支右绌,小学读的那点书,完全不够用了。

人逃避现实,获得自信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而建立精神世界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

第一套书是语文老师推荐的《初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其中有《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爱的教育》,《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繁星春水》等。

新课标读物

那时没有书籍装帧的意识,不觉得这封面难看,就整天抱着读,也很高兴。

同学们很多喜欢看杂志,最受欢迎的是《读者》,《意林》,《青年文摘》。我对于那类情感充沛的文章,一向缺乏兴趣,所以一本杂志到手,先挑介绍人物的文章来看。

当时中央十台的《百家讲坛》正在热播,易中天,阎崇年,钱文忠等人的名字整天出现在电视上,中学生成了这档节目最忠实和热心的观众。乘着这股风,又有了《百家讲坛》,《名家论坛》这样的杂志。这些新读物比起《读者》来,言之有物,更有深度些,于是我也就迎来阅读史上第一次口味的转变。

说回《百家讲坛》,当时对他有各种评价,毁誉参半,但它但现在还在办,说明这路子是对的。我后来在大学读历史学专业,发现多数同学都有过追逐《百家讲坛》的经历,甚至到大学都还持。

《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大部分还是受过严格学术训练,比如阎崇年是清史学家,钱文忠是季羡林梵文巴利文专业的弟子,蒙曼是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康震是北师大文学院教授,至于毛佩琦,更是学界名望素著的明史学家。他们大多能守本分,以自己所学,通过电视平台,以通俗浅近的方式向大众传播传统文化,历史知识。但也有人引起争议,比如于丹,她虽然是古代文学的硕士,却主要在搞传媒,于学术上无丝毫建树,靠着巧言令色,竟敢讲起《论语》,《庄子》来。他的讲解不仅错误百出,而且充满心灵鸡精,十多岁的高中女学生,最易受她影响,不知道什么是现实,只会幻想世界一片美好。

易中天

我最爱的是易中天,也就是我读书生涯中的第一座偶像。在一个中国西南部的不知道几线的欠发达城市里,我几乎找到他所有的出版作品,我无法形容他在当时我幼稚的认知中占据了多么崇高的地位,虽然青春期的我始终不承认自己对他的崇拜。

他是厦门大学的文学教授,在上《百家讲坛》之前已经出版著作超过十部。有人批评他以文学教授的身份讲历史,是不务正业,他反驳说自己只是不务专业,并无不正。同样精彩的话还有很多,一个人既学识丰赡,又辩才无碍,怎么会没有魅力呢?难怪乎当初有人说嫁人要嫁易中天。可他当时就已经六十了。

说到他的《品三国》,当时被人批评为“说书”,是“戏说”。其实他自始至终都在用史料说话,并且常借鉴严肃历史学者们的观点,读者从书中也可以发现,他的很多看法是继承自吕思勉,田余庆诸大家。易中天本身有他独特的史观,他说历史研究者除史才,史胆等必备素质之外,还应该具有“史感”。在我看来,他所讲的“史感”实际是把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和理解,以类比的方式运用到对历史的解读。其实人文学科与一般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区别正在于历史无法完全用证据和逻辑来证实,并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所以“心解”在历史学家的研究中是实际存在,无法避免的,不过一般历史学者为彰显自己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而加以避讳罢了。

当然“史感”也因其更大的主观性,使历史研究陷入更大的不确定中,易中天的《品三国》就存在很多臆测历史人物内心活动,多度解读人物性格的问题。所以到最后,易中天的《品三国》离历史研究越来越远,倒更像是符合他个人逻辑的有根据的揣想。可这又有什么问题呢?易中天自始至终也不曾说他在进行什么严谨的学术研究。《品三国》的一个“品”字不正是这种态度的巧妙体现吗?

易中天一次过上海,曾去拜访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王元化先生,而王先生也在他晚年的谈话录中描述过他对易中天的印象。说他口才极好,但在当前的大学体制中是个不得志的人。

易中天之所以在大学体制中不能得志,与他自己的思想气质有关。整体上讲,他热情拥抱现代文明,却又不排斥传统文化,可以讲美国宪法,也可以谈诸子百家;他年轻时写诗,写小说,出过有一本《高高的树上——易中天文集》,文青的事情他都干过;他以文学为专业,研究《文心雕龙》,却常捞过界,他和美学家邓晓芒(他们是武汉大学同学)曾经合作过一本谈美学的书,他又写过《读城记》解说城市性格,写过《大话方言》从方言谈文化,他还谈英雄与流氓,土匪和草寇,以及中国历史上的男人和女人,真正的“文化学者”。他的气质近于自由知识分子,但不愿墨守专业藩篱,做那一点皓首穷经的死学问,在大学中可想而知不会合群。

我通过易中天的书,有了最早的证据意识和思辨能力,有了最早的权利概念以及个人和群体的关系的认知。我要感谢的是他把我带入现代文明,使我不继续在偏激的道德主义中打转。

他的中华史还在热销中,我虽然没看,也无意评价,但我知道,是非褒贬,于他何有哉!

三  小说和小说

我后来发现,我在初中生活里的读书氛围比高中好得多,高中又比大学好得多。那时候,同学们都愿意看点书,并且乐于交流。阅读的主流当然是小说。

老师说四大名著是小学生必读,而我只看过《西游记》,并且看完就忘完。杂志上看到说钱穆能背《三国演义》,于是决心从《三国演义》下手。同学中最流行的版本是带插图,标拼音,甚至有注释,我却觉得丢人,买了岳麓书社的一版,纸张极差,没拼音,没注释,没插图,只有原文。大冬天里,一个人窝在床上,中间放一本《三国演义》,左边是《现代汉语词典》,右边是《古代汉语词典》,遇到不认识的字,先翻左边,再翻右边。吃饭时放下,吃完饭又开始,如此辛苦读了一二十天才完。辛苦当然有回报,就是可以告诉同学“齑”怎么写,“赍”怎么写,可以脱口一句,“马上刀枪并举,马下蹄盏翻飞”。

《三国演义》比较无感,《水浒传》却引起我矛盾的感受,一方面是侠义豪爽,一方面又觉得野蛮可怖。比如花荣为逼秦明上山,竟然用计杀了他一家妻小,而秦明也娶了花荣妹妹,一笑泯恩仇,这种江湖豪杰真是让人毛骨悚然。

新课标里不少外国小说,看完以后,也勾起来兴趣来。又看了《双城记》,《巴黎圣母院》等等。寝室有一个人说,他看《水浒传》只用了一周,我翻开书问了他几个字,他都不认识。又有一个人说他看《双城记》,看了开头,不知所云,就再看不下去。这些都让我的心理得到满足。

我开始讨厌上课,讨厌做作业,讨厌老师,讨厌他们讲的那一套鬼道理。因为读书,使我得以建立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比现实的世界要生动有趣得多,我获取了自信,同时人也变得孤独沉静。

这点“学”当然不算什么,但他开启了我人生的另一条路,顺着这条荆棘之路,我才成为现在的我,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我,无论好与不好,“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相关文章

  • 个人阅读史之一|十有五而志于学

    先坦白,今年24岁,读书近十年,数量七八百,也可能过千。之所以能得出这个大概数字,是因为我长期存在读书数量的焦虑,...

  • 论语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 每日古语

    今日古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 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的家境平平父亲视频韩舞室在孔子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我并凶残,同时很不甘于这样的命运15岁,正是人生关键的时...

  • 十有五而志于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从15岁至于...

  • 而立之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时候,...

  • 鲍鹏山《孔子传》感悟(二)

    十有五而志于学 大多数人认为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从十五岁才开始学习,我当时在读...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其境遇不佳,而仍志于学,确乎一有志青年也。无怪乎其后成圣人也。今人则不然,富贵则耽于...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班级日记34 今天学习论语十二章。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多思考近前的事,广泛学习,坚定志向,诚恳...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每次读《论语》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蕴含着大能量,难怪为古代科举考试必读书。 前段时间朋友问我看没看《二十不惑》这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个人阅读史之一|十有五而志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ls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