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刊物精选个人阅读史读书
个人阅读史之二|17岁的精神危机

个人阅读史之二|17岁的精神危机

作者: e99038676a72 | 来源:发表于2017-03-07 00:37 被阅读344次
    一  现实主义的牢笼

    初中三年级以后,成绩开始下滑,好在仗着一点底子,考进了一所在当地还不错的高中,继续半学半吃老本地混日子。又因为自以为脑子还不错,在第一学期期末选读了理科。

    晚年鲁迅

    这时候读书仍以小说为主,现代文学是一点一点艰难跋涉,什么《子夜》,《家》,《沉沦》,郭沫若和曹禺的剧本都翻过一点,乃至巴金晚年那几大卷说真话的《随想录》也都毛毛糙糙读过。问题很明显,我虽然一力反抗自己所受的学校教育,可自己仍然在他们所划定的圈子里打转,我所读的仍然逃不脱“鲁郭茅巴老曹”的左翼文学大圈子,尤为典型的是,读鲁迅杂文,必以鲁迅所是为是,以鲁迅所非为非,凡他所赞同的,必有好感,凡他所讽刺的,同时也在心里加以贬斥。有时也会疑惑,怎么他和每个人都像有深仇大恨,真是“一个都不放过”,他和胡适不是朋友吗?胡适极少对他恶言相向,而他却总喜欢在文章中随带踢胡适一脚。相比而言,胡适性情宽厚,鲁迅却褊狭极端,他的文章中关乎个人恩怨的不少,这是需要理性分辨的。

    当代文学也进入了视野,主要也还是获茅盾文学奖的现实主义一路,《人生》,《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之类。前些日子,由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热播,一众大学同学深受感动,我看了片段中白白净净的俊男靓女,一点看剧的想法就完全被打消。他们大概绝少有人看过这部小说,因为在我看的时候,它就早已过时,虽然书店里仍经常有不同版本在架,只是不知道卖出了多少。这次热播的时候,就有作家出来说,路遥,陈忠实这类小说家只有勤奋,没有天份。这评论对陈忠实来讲,恐怕还有点不公,对路遥来说却真是恰如其分。《平凡的世界》在他诞生的一刻就已经过时,八十年代是现代派激流勇进的时代,《平凡的世界》作为现实主义作品,既没有现代派的艺术自觉和现代技巧,也不如一般现实主义作品在情节和结构上对读者的吸引力,他用最平凡的笔墨,描绘了一个最平凡的农村世界,如果不是89年以后愈益紧张的政治环境,《平凡的世界》甚至不可能获得“茅盾文学奖”。

    精装新版《平凡的世界》

    虽然他的文笔确实朴实无华,谈不上想象力,更没有夸张变形的现代派技巧。但我回想当时的阅读体验,我得坦白,确实深受感动。这也许有我农村出身的关系,孙少平出身农村,是考大学失利的高中毕业生,无论生活怎样艰苦,他都没有消减阅读的兴趣,他一直用书籍来充实自己,使自己在生活中更勇于前行。当孙少平说他虽然希望脱离农村,去向更广阔的世界,但他从不鄙夷农村,这对我就像是一记耳光,这种善良朴实的情怀是我至今也没有的,就像有人说,只有你脱离了你生活成长起来的那个贫瘠的家乡,你才真正可能与它和解。它的魅力并不仅此,路遥的书都是他自己的生活和气质的结晶,《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所经历的一切生活的苦难与艰辛,都是路遥自己人生的倒影,虽然事迹绝不相同,时间也差着一二十年。《平凡的世界》最动人的就是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他依然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看法,他始终在克服负面的情绪,一直艰难而又坚定的在这苦涩的世界爬行,并且没有坠失自己高傲的理想与原则。《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接受了我们这个时代所不能理解的一些政治观点,并造就他身上那种典型的理想主义,这从他做过红卫兵头头一点就可以看出。但这些时代的印记不都是很自然的吗?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时代印记,只是我们不自觉罢了。抛开这些不谈,《平凡的世界》所体现的一些美好的品质,依然可以激励我们在这个世界顽强的生活,虽然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已经大不相同。  

    说这么多,其实我并不认为《平凡的世界》称得上好的“文学作品”。但是不是好的“文学作品”又有什么关系?如果这部中国农村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让你得到鼓励,他就对你是有益的,感谢他一下,就也是应该。  

    现实主义文学本身并不是牢笼,但当我画地为牢,自我拘限于现实主义的时候,他就成了牢笼。我不能只读《平凡的世界》,我需要打开眼界,看看不一样的东西,我要超越“平凡的世界”。但在我的身边,从来缺少阅读上的良师益友,没有人可以引导我去探寻,就像一个瞎子站在茫茫戈壁,没有人为他指引方向。

    我找不到“可能”,只有“可能”来找我。

    文学之外,我读了很多传记,比如《胡适传》,《溥仪画传》,《孙中山传》,《蔡元培传》。我的近代史知识一大半是通过这些传记获得。成功学教大家多读名人传记,但我读这些传记,却让我越加厌弃在俗世中显赫的伟人,我更爱看那些知识分子的求索之路。

    二  精神危机之反传统

    上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一课的时候,语文老师叫起一位同学,问他认为的人生意义是什么?那位同学愣愣地站了半天,一句话说不出来。下课的时候,他向我们抱怨说,谁没事想这些问题?我听后,大吃一惊,因为这在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像苏格拉底所说,“未经省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从一般的逻辑来讲,如果我们不能回答为什么而来的问题,那我们还有活着的必要吗?  

    那位老师也未必认真思考过人生的意义,他之所以向那位同学提出这个问题,可能仅仅是课程设计的一个过场。我整天胡思乱想这些看似迂远的问题,虽然也根本没有答案,但总形成了一点倾向。

    我不喜欢冯友兰的那篇文章。他在文章里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等,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一股子高调的道德主义。他没有说明为什么人生的意义是在为他人,为社会,只是用他擅长的方法把传统的伦理人生观,更为清楚得表达出来,再加上一点国际主义和超越一般道德信条的模糊认识,这就是哲学了吗,我不以为然。后来知道冯友兰是所谓“新儒家”,虽然留美读了哲学,能用西方的一套术语来书写《中国哲学史》,可那股子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高昂的道德主义始终不放弃。他也继承了传统儒家知识分子说一套做一套的坏习惯,他在“批林批孔”时的“英勇表现”完全丢开了他对孔子的崇拜,这就说明了他的真实境界。  

    但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仍在迷惑中。这时候开始读到李敖。十七岁,成人的前一年,破除一切迷信的最佳时机,读李敖的正当年纪。

    青年李敖

    最初读的却是不出名的一个系列《李敖发电集》,《李敖通电集》,《李敖送电集》,《李敖放电集》,《李敖来电集》。光名字就透露着一股子游戏人间的超脱态度。

    两本自传《李敖回忆录》,《李敖快意恩仇录》,以至那本《李敖议坛哀思录》,都是戛戛独造,虎虎有生气的作品。

    李敖读中国书很多,但他以自由主义传人自命,激烈地反对传统。我已经对课本里那点经过选择的传统产生反感,又因为还在青春期的晚期,所以李敖进入我的视野以后,对我来说,就像是打了一针兴奋剂。我在自由主义的精神感召下,第一次自觉拥有独立人格,我终于可以平视长辈,平视古人,而没有自卑了。我知道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而非“尊师”在前,“重道”在后。

    “客观”一词多被误解,以为不加感情色彩就是客观,以为不要爱憎的断烂朝报就是最严谨的学术。学者们也乐得跟随这一潮流,在他们的著作中,把是非褒贬隐去,用现代学术技巧来包装他们乡愿的本质。李敖则反是,在他和汪荣祖合著的《蒋介石评传》前言里,他开口就骂蒋介石,而不像多数学者,扭扭捏捏地表演自己的“客观”,但他认为他的厌恶是有理由的,是建立在翔实的材料和严格的论证上的。他说,“人人都会骂你是条狗,但我可以证明你是条狗!”极端的言辞里,仍然有理性的原则,这就是他的方法论。

    李敖最使人震撼的是他那几间大书房,边边角角,厕所门前都放满了书,他一人在阳明山上读书写作,制定严格的饮食和作息计划,保姆都不要,只在周末下山与家人见面。 这样非人的生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他同时告诉别人,李敖非生而知之者,他靠的是方法与勤奋。

    他说他的读书方法是同一种书买两本,读一本,拆一本,读完书也面目全非,根据李敖的独特分类法,被归整到他书房的某一角落。这样的读书法,当然不是一般人可学的,一是财力不够,二是精力不足。但关键尚不在此。

    梁启超评价他和他的老师康有为,说康太有成见,他自己则太无成见。李敖也是那成见太深的一派。所以他读书,总是先本此成见,加以批评,然后才能看到人家的好处。我说“成见”,是说他主要的价值观已经奠定,他正是秉此而对别人的著作加以可能是武断的去取。一般人读书不过是墙头草式的思考,没有成见的坏处,也没有成见的好处,当然也就不可能用他那样的阅读法。

    李敖的很多说法有可以商量的地方,被他骂过的人,也未必就错。他一生破除偶像,说他要找最佩服的人,就只有照镜子,但他毕竟是从胡适那里接过的自由主义大旗,他的很多看法都还保留着胡适时代的印记,他的性格和作风甚至有点老革命党人吴稚晖的影子。

    但李敖对港台乃至大陆八、九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感召却是当世无人能比的。继二十年代领导新文化的胡适,和三十年代领导左翼文学的鲁迅,李敖必称第三人焉!

    我曾在“分答”上向研究思想史文化史的著名学者许纪霖先生提问,“李敖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他回答说,“李敖在中国思想史上未必有他的位置,但他在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一定有他独特的位置所在。”,这话很有分寸,代表了多数知识分子的意见。

    李敖快八十二了,英雄迟暮,还在微博上重复着些他几十年前的旧语录,孜孜不倦,自得其乐。

    2005年,他到大陆访问,在北大演讲时,批评北大丧失了独立精神,并调侃说,应该请他执掌北大。

    前些日子李敖患上脑瘤,幸好是良性的,我祝愿他多活几十年,看他能否在有生之年接到北大校长的聘任。

    三  精神危机之空空如也
    新版王孺童译注《佛传》

    在读李敖的时候,我在书店租到一本《佛传》,原名为《释迦如来应化事迹》,由明代和尚从几十本佛经选编而成,后来又经过清朝皇室出身的永珊重修绘图编撰。

    为了更好理解和记忆,我边读边抄,下课读,上课也读,第一次读这种不一样的东西,经验非常奇特。因为佛教自成一个世界,语言和逻辑都自成系统。从这本书我第一次知道“如来”就是“佛”,“释迦牟尼”是“佛”之一,没有一位佛叫“如来佛”等等。

    除此之外,我也看了赵朴初的《佛教常识答问》,以及《金刚经》、《无量寿经》一类的佛经,背下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中国古代的圣人只顾为大家确立目标,却从不解释为何如此。他只武断的告诉你要到哪去,却不问你从哪里来。我在佛经里看到了死亡,看到了烦恼,以及他们对于消灭人生烦恼的意见。他们的方法论归结起来就是一个“空”字,虽然我还没真正生活过,但执着这一个“空”字,让我明白了不少世事的真相。

    这样,我的思想越趋偏激,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看课外书。班主任的语文课,不能睡觉,更不能做其他事,她讲课时,我耳朵上方的血管就猛跳不止,必须用手按住,似乎不如此,就会血管爆裂而死。

    成绩从班上十来名,掉到班上稳定的倒数一二名。生物题已经完全看不懂,考试的时候最为焦急,为消耗时间,就捏几个纸团,写上各个选项,拈着什么就填什么,就靠这种方法能在填空题中蒙对一个或两个,总分也就保持在6分到12分之间。不过我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我考倒数第二的一次,数学成绩是全班第一,上课时,数学老师用以总分排名的成绩单,从前往后看,把数学第二名当成第一名,班上几个知道的男同学望着我笑,他断没想到有个数学第一名在倒数第二名。那次考倒数第一的同学大概恨死我了吧?要不是因为数学,他可就倒数第二了!

    最后我向父母提出辍学打工的要求,但经过艰难的斗争与交涉,我们各退一步,改读文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个人阅读史之二|17岁的精神危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dp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