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文里读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对“环滁皆山也”这句特别感同身受。故乡樟洋正是四面环山,各个村子都是在山脚下依山而建,唯一的出气口在涵里和梅洋那个方向,略有浩浩汤汤之感。经常是看到涵里那边天黑下雨了,大家就知道雨快来了,赶紧收拾晒着的物件,也算是提早预警。樟洋小学就在乡村的中心。从我家就能看到学校,差不多也就五百米吧!上学的路上会经过两畦稻田,开春插秧之前田里灌满了水,水面极平,如果天朗气清,走在田埂上,总会疑心自己会掉到倒影的天上,经常会失神。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定一下神,否则生怕身子一晃就掉到无边无际深不见底的天上了。后来读到贾岛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感觉写的就是这种感受。过了那稻田,就是一座坟墓,通常是小跑而过,然后就快下坡了。坡是一些石头铺成的。到坡底又是一畦稻田,接着就是一座小桥。桥是两块青石搭成的,两旁并无栏杆,桥面还挺光滑。两块青石之间有一些缝隙,塞了几块小石头以防脚不小心踩到缝隙里面。下雨天的时候过桥是都是胆战心惊,生怕掉到桥底下。多年以后,无数次的梦境里出现自己不敢过这座桥,最后都是匍匐前进才过了桥,可见这童年的阴影有多深。有人问智者:”信仰是什么?”智者:“你走过大桥吗?桥上有栏杆吗?” “有。” “你过桥的时候扶栏杆吗?” “不扶。” “那么,栏杆对你来说就没用了?” “当然有用了,没有栏杆护着,掉下去怎么办?” “可是你并没有扶栏杆啊?” “……可是……可是没有栏杆,我会害怕!” “好,信仰就是桥上的栏杆!拥有了信仰的保障,你的烦恼和恐惧就没有了,这样生活才会心里踏实,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我觉得这样解释信仰简直就是说到我心里去了。过了桥就是上坡,也是石头搭成的。再走一小段路到学校了。
我是小二期中转学到樟洋小学。原来是在我母亲所在的白云小学念,那边教的比较快,貌似水平也比较高。我从小就很会背课文,所以转到新小学的时候小伙伴拿他们的课文问我,我是应答如流,一下子就把小伙伴惊呆了。记得教语文的老师姓姚,她的弟弟后来也在新加坡,一直有联系。
小三的时候语文是蔡老师教的。记得有一次老师教大家对反义词。老师问买的反义词是什么呢?江淑娟同学回答说“不买”。我之所以记得她的名字,是因为她的名字跟我妹妹的一样。老师循循善诱道:不买还不够反,要怎样呢?我就说要卖,老师说对呀。
小三的一天早晨,潘老师走进课室,说今天蔡老师生病了,不上课,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我很听话,马上打开课本就朗读:喔喔喔,喔喔喔。。。突然脸被老师拿着的作业本打了一下。老师说捣什么乱!我把课本拿给老师看,课本的开头就是“喔喔喔,喔喔喔。。。早晨公鸡叫了。”老师一看,说声打错了。
小时候没啥玩具,看到稀奇玩意儿都想自己也能拥有。小四的时候班里一个女同学带了一个装饰品,说来也没啥稀奇,就是用彩色的塑胶线把乒乓球织在里面,然后再织成一条带子,当成装饰品。课间的时候我就把同学的装饰品给偷了,同学知道后告到老师那里。老师也不知道这装饰品到底是谁的,就当着全班的面问:同学们,大家以前见过这个装饰品吗?刚开始没人回答,过了一会儿,我们村的一个女同学说她以前见过我父亲带着这个装饰品。其他同学都没有说话,就这样我继续拿着偷来的装饰品。那时肯定是感激同村女同学给我做的伪证。那个女同学是要帮我才说假话,还是她幻想中见过我父亲带过这种装饰品。懂事后想起来真是惭愧,也深知要冤枉一个人是很容易的,一些伪证让事情完全没了真相。
我只在樟洋小学读了两年左右,之后又回到白云小学去读书了。除了上面的三件小事,似乎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能记起的同班同学也不多,印象也越发模糊了。
后记
写这篇文章后的一个周六下午,跟父亲说起我一生中做过很多次过桥的梦,父亲马上说奇怪,他年轻的时候也做过很多次这样的梦。我颇觉诧异。是不是遗传的基因在作怪导致做同样的梦。父亲说他的一个同龄人有一次过桥,的确掉到桥下,所幸不是头朝下,并无大碍。当天晚上八点是我家每周集体视频聊天的时间。我问其他家人有没有做过同样的梦,结果我大弟弟说他也做过同样的梦,结婚后就没再梦到了。我觉得做同样的梦是因为大家都有同样的恐惧。恐惧会引诱梦境的再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