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家长向我咨询,说自己五岁的女儿早上叫起床非常困难。每天早上都是一场母女大战。总是在她气急败坏的责骂声中,孩子的委屈不忿儿的哭闹声中,才能够走向学校。
我和她分析她叫孩子起床的方式。她女儿是个非常有主见的孩子,个性强,不适合使用命令的、要求的、指责的、批评的语言。妈妈非常困惑,她说:“不要求她起床,她更不起来了。因为我叫她她还不起,所以我才批评她,指责她的。”妈妈的意思,是因为女儿的原因才导致自己对女儿批评和指责,因此,每天早上的对抗是女儿造成的。
我和她做了一个分析:女儿个性强,典型的胆汁质个性。你早上说“赶紧起床了”,那么哪怕很温柔的命令和要求,也一样会让孩子内心不舒服。当你使用了这种不合适的方式或者叫无效的方式叫孩子,没有效果,是不是要把方式调整成有效的方式呢?但是,你没有选择改变自己无效的方式,而是选择了把无效的方式升级,要求、命令的方式,升级版就是批评、指责。再无效,就会是更加强硬的,甚至粗暴的手段,比如掀被子,比如拉着胳膊硬揪起来。在这种叫孩子的方式不断升级中,你和孩子对抗模式也跟着升级了。所以,每天就会有母女大战。
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最好改变叫起床的容易引起对抗的模式。她还是有一些小迷茫,毕竟家庭教育不是一朝一夕,或者某一时刻就能够学会的。那天时间也有些紧张,我建议她就记住一点:不再用以往的方式,用新的方式:尊重的、理解的、信任的和爱的方式。我举例子告诉她,比如,“宝贝儿,天亮了,你要不要起床啊?”这是尊重的语言。“宝贝儿,你肯定不想起床,你很困,是不是呀?妈妈知道你很困,不想起。”这是理解性的语言。我给她举例说明了一番之后,结束了这一次的咨询。
第二天早上,妈妈又想用以往的方式喊闺女起床,但是她忽然想起来我们前一天交流的方法,忍住了要求和命令。但是,新的方式她忘了,只记得一个字,“爱”。至于爱要怎么做呢?她思考了一下,就趴在女儿床头,开始亲亲孩子的额头,亲亲孩子的脸蛋,亲亲孩子的眼睛。在这个过程中,她不说话,女儿也不说话。
妈妈后来跟我说:“当时,我知道女儿醒了,女儿不说话,我也不敢说,因为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自己就只好一直亲。”又亲亲耳朵,亲亲脖子。结果亲着亲着,女儿“噗嗤”笑了。孩子一笑,妈妈就说:“太阳公公都出来啦,你要不要也起床啊?”妈妈说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女儿第一次没有哭闹,很顺利地起床穿衣,洗漱吃饭,背起小书包,很开心地拉着妈妈的手去了幼儿园。
妈妈和我描述这一切的时候,非常感慨,她说:“张老师,我现在发现,说孩子有起床气,孩子不好教,其实,和孩子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我们的方法不合适。当方法不合适的时候,孩子用对抗来提醒我们。可惜的是,我们没有反省,没有改善,而是不断升级我们不合适的方式。家庭教育不出问题才怪呢。从此以后。我要好好学习家庭教育,再也不要用自己的愚蠢指责孩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