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教育专栏推荐编辑:仙灵
编辑推荐语:动力,一直是父母心中一个神奇的存在,但又似乎不知道如何才能给孩子安装上这个小马达。本文通过分析孩子动力的四种情况,对如何培养这四种孩子的动力进行了解读,跟着做,会有收获。
本文投稿给理事会•教育专栏,欢迎大家关注专栏的优秀文章。
前几天遇到一位家长,他算得上一位为了孩子的成长,潜心研究教养方式和教育方法非常负责任的爸爸。
他说自己的女儿已经12岁了,可是做作业依然很拖沓,她能够很痛苦的在桌子前扭来扭去几个小时,也不愿意用半个小时把所有任务都及时完成。
为此,爸爸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他会跟孩子说,如果能在规定时间之前完成作业就允许她看一小会儿动画片,或者吃一个喜欢的小零食。这种方法很奏效,孩子往往能提前就把任务完成,以获得奖励。
但是我们也很容易发现这里面的问题,那就是孩子已经12岁了,再用这种外在奖励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完成学业任务,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这里的关键,是让孩子有学习的动力,而动力的最初,是让孩子在她感兴趣的领域努力。
有两个很重要的脑科学认知需要父母了解。
第一个,我们可以在大脑里建立新的神经通路,也就是说,对大脑进行恰当的训练,会导致大脑在发育过程中产生明显的差异。
第二个,孩子如果在学业上不积极,但是在其他事物,手工、音乐、体育等方面是真正喜欢,并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那么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努力过程就是正在塑造一个能最终能让他们成功的大脑。
如果父母能够认识到这两点,那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能正确看待孩子出现的各种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孩子恰当的支撑。
孩子的状况通常有两个极端,一种是追求完美,压力太大;另外一些好像比较佛系,对任何事都不热情。
两个极端会有四种表现形式,下面我们分别看看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形成动力。
第一种孩子,看上去道理都懂,可就是无法启动自己的动力,调动不起积极性。
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孩子好像很纠结,他们很希望在某件事上取得成绩,比如期末考试要考个好成绩,或者要练习自己的乐器达到熟练的程度,但是就是无法投入进去,能拖延就拖延。
家长需要引导孩子认识到,即便是现在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对他们的长期目标也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孩子擅长与人沟通,很感兴趣,那么就鼓励他发展自己的这个兴趣,并与他一起展望未来的某一天他的这个兴趣会帮助他成就一份类似教师、律师、谈判者、心理学家的事业。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这样一些事业需要完成本科甚至是硕士的学业才能获得。因此,如果孩子希望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与他人互动,就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
这仅仅是第一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努力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需要让孩子在具体操作上明确“要我做”和“我要做”的区别,同时在做事时,要自己告诉自己“我要做某件事,因为这件事对我和我的未来发展很重要”。
(这段咒语是不是很熟悉?我们在讨论如何坚持一件事那篇文章《跟着三步走,让“坚持”不再难》中讨论过)
脑科学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在脑海里想象自己完成了目标,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会误认为真的已经达成目标了。这是因为,这样的想象有助于让前额皮质参与理性思考,形成对我们要达成目标的提醒,并最终促进目标的达成。
所以,第三步,就可以让孩子将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写下来,做成标签贴在醒目处或随身携带,以便于随时提醒自己。
接下来的第四步,是帮助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培养纪律感,所谓的纪律感,就是让孩子习惯于努力,习惯于日常练习。如果孩子能进行不断的技能训练,他就会发育出一个习惯于努力工作的大脑。这样一来,在那些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事情上,他就能做得更好。
第二种孩子,似乎只对学习之外的事情有动力。
有些父母比较头疼自己的孩子,只要不谈学习,孩子活泼又可爱,一谈学习,就成了闷葫芦,怎么说都不动。
其实,这种孩子如果还对某件事感兴趣,父母就不必太过担心,只要孩子正在努力做他们真正喜欢的事情,并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那么他就在塑造一个最终能让他获得成就的大脑。
(特别郑重声明:电子游戏不在此列)
如果孩子在某一天能将这种沉浸感迁移到与学业有关的事情上,那么他就可以取得进步。
对于这一类孩子,尊重他们当下喜欢做的事情非常重要,当他们感受到被尊重,才会启动倾听的程序来接受来自父母、长辈、老师的建议,并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同时,为了保护孩子对某种兴趣的热爱,不要为了让孩子进行学业学习而以克扣兴趣时间为代价,这样做,不仅不能将孩子拉回到课桌前,反而让他产生更多厌倦情绪。
第三种孩子,做什么都没有动力,好像他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父母面对这样的孩子总会感觉更束手无策一些,觉得好像说什么他都无所谓,做什么样的引导,都很难触达孩子内心。
如果孩子只是偶尔表现出这样的无动力状态,其实倒不必太担心,如果是一贯如此,那么需要家长重视起来。
第一步,是要限制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及看电视的习惯。
第二步,传递给孩子一种信心:他总能找到他喜欢做的事情。但是请注意,父母没法直接帮助孩子找到他感兴趣的事情。
很多父母从来没问过孩子,”你究竟想要什么“。孩子自己也从来没有机会问一下自己这个问题,这样的孩子通常不是忙于努力取悦他人,就是忙于对抗他人的控制。
所以,第三步就是要帮助孩子对自己提问“我想要什么,我喜欢什么”。哪怕他们给不出答案,这样的思考对孩子来说也非常重要,能帮助他留意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有可能会引起他关注的事情。
这样的孩子并不是真的一无是处,什么都不会做,而是他们的解释风格是悲观的。
比如,如果他擅长做某件事,他会认为一定是这件事太简单了,如果他不擅长某事,那就是验证了他的悲观预期。
所以,如果孩子没有什么明显的长处,那么引导孩子问问自己“我能做什么,能让我与大多数一个水平”,这个问题就会引发接下来的更多问题“我的目的是什么,我需要哪些帮助,我怎样才能做我想做的事”。
这些问题,会让孩子对兴趣、才能和自我意识产生最初的感觉,引导他在寻找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事情方面有了更宏观的意识,并最终在他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帮助他寻找自己的路。
这些孩子,通常不太愿意与人沟通,比较喜欢一个人做事,拒绝做新的尝试,他们的舒适区显得比其他孩子要狭窄。当他们需要面对新情况时,缺乏对能力的灵活把握和信心,进而会导致他们产生焦虑。
家里如果有这样的孩子,那么家长需要专注于与孩子建立稳固和善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有信心的接受新挑战,同时,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大多数孩子都不做的运动。
第四种孩子,对任何事情的观点都显得比较极端,要么取得最好的成绩,否则就是一败涂地,他们内心的压力很大。
有些孩子,对于校内的各种竞争非常敏感,他们的压力很大,这个压力基本上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
他们的内心被培养出一种认识:一定要出类拔萃,或者做的事情应该满足他人的期望。
这样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以恐惧为基础,依赖外在的成就表现来获得他人的认可。他们往往会因为无法完成自己或别人为他们设定的高目标而感到非常焦虑。
对于这样的孩子,首先帮助他们理解长期主义,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那么他们就可能认识到,当下一时的得失不会影响到一生的成就和幸福。
其次,帮助孩子开拓眼界,将孩子困惑的问题具体到各种数据,让孩子根据事实来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三,帮助孩子去认识到,虽然在某些事情上遭遇失败可能很可怕,但是一条道路的关闭,并不意味着关闭了所有的道路。
事实上,切断一条道路,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解放,一个调转频道的机会,让他能更大限度的发展其潜力,这能帮助孩子变得更有能力承担风险,也更有能力去迎接更多挑战,从而摆脱那个一直在追赶着他的怪物。
这些孩子都非常有能力,而对他们更重要的事情是,在余生中发展他们想要的大脑,而不是一个紧张和疲惫的大脑,一个时刻面临焦虑和沮丧的大脑。
鼓励孩子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
你显然是足够聪明才能这么拼,问题在于这对你的长期发展而言,是不是足够健康的?
能不能助你达成之高价值?
你的最高价值在那里?
什么是对你至关重要的事情?
当下的你是否在朝着自己想要的正确方向前进?
问过这些问题,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基于这些价值观的目标,这些目标,是孩子自己确定的,是他感觉能够掌控的,那么他在前进过程中,就会是放松的、快乐的。
我们了解到四种类型的孩子,那么你家的孩子是那种情况?
父母可能都盼望着孩子能拥有一个强大的动力系统,让他们能在任何艰苦的时刻都保持自发的驱动能力,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动力系统并不是只能通过学业的学习才能获得。了解自己孩子的动力类型,并有针对性的帮助孩子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