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群/文 2018.9.12

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西湖,是我职业成长的起点。
从1978到2018,改革开放的40年里有我最美的芳华,有我最真的追梦。
一、我的第一个10年——见证70后“知识改变命运”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出生于杭州郊区的一个普通小村庄。卫群,卫兵,卫民……从我们的名字里,你可以读出我们这代人的时代烙印。
1978-1988,是改革开放后我的第一个10年。在这个十年中,在“勤劳致富”、“尊重知识”的口号声里,我和我们村里那些贫困的农村孩子一样,在那盏烙满油渍的煤油灯下,向着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努力学习。
1978年9月,母亲亲手用她一件土蓝色的破衣服改缝了一只漂亮的布袋,父亲帮我将它郑重其事地斜背在我的右肩上,领着我走进了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门。也是那一年的12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清贫的年代,一家五口人,三个小孩,父母亲恨不得将一块钱掰成两半用。在我上一年级之后,我突然发现周围的世界发生了某些变化。除了跟以前一样,在大队的田里忙碌外,父亲还能经常上山砍毛竹卖钱赚点外快,这是以前不敢想的。那时候村里私人自办的小笔杆作坊也渐渐地兴起,母亲可以离家几十米远的厂里做工贴补家用。虽然十分地辛苦,但那时的父亲年轻,那时的母亲也年轻,他们不怕苦,一家五口的日子过得清贫但并不痛苦。
在破屋子里那盏烙满油渍的煤油灯下,微红、跳跃的光芒,不紧不慢地点亮了宁静漆黑的屋子,点亮灰暗的日子。煤油灯边,我们姐弟仨围在小而窄的长板凳上写着字、画着画儿。父亲,则手里拿着本子记着一天的帐,整整齐齐的。父亲读过几年书,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后,他意识到我们乡下穷人家的孩子多了一条活路,他几乎将所有赚来的钱都花在姐弟仨的学习上。
那个时候,我就知道杭州有个西湖,因为初中那位语文老师对我们讲过苏东坡与西湖的故事——我真的很想,去村庄外面的那个大世界看看。
那个时候,我就想成为一名人民老师,因为我对当时那位儒雅、博学的语文教师十分崇拜。在我小小的世界里,第一次看见还有与乡下种田人不一样的活法。这种活法,让我觉得儒雅,觉得生活更有意义。
每个晚自修学校的电拉闸之后,在那一间老师专门为我开辟的小房间里,两根烛光摇曳,发出微弱的光,烛光下的我发奋地阅读,眼睛里闪着摇曳的光……
“杭州城里,有一个全世界闻名的西湖!你想去吗?读书,下死力气地读!否则,你就一辈子在乡下种田!”父亲常常用这句话鞭策着小小的我。那些日子里的烛光摇曳,是我们七零后这一代人内心跳动着的魂。
二、我的第二个10年——见证青春时代的教育温情传承
1988-1998,是是改革开放后我的第二个10年。在这个十年中,我幸运地跨进了教育领域——这块梦寐以求的热土。
1989年,全国266万人参加了高考,录取了60万人,当年的录取率为22.6%。我很幸运地成为了这22.6%中的一员,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杭师大本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了一名准教师。
杭师大,那时还叫杭师院,是马云的母校,也是我的母校,马云跨出杭师院的第二年,我跨进了杭师大的大门。虽然我看到当时的文二西路杭师院分部,那校门外的马路上还只是沙石铺成的,杭师大本部的西面还是一片农田,但这一点儿也不影响我在学校寝室里拿着报到第一天领到的——50张一元菜票和30张一斤头的粮票,我端坐在我的上铺床位上,1,2,3……一张张认真地数着。平生第一次吃上公家粮带来的满心欢喜,足足温暖了我的整个青年时代。
1993年7月,杭师大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西湖区的一所完全中学——杭州转塘中学,担任几年高中语文教师。当时的教导主任谢根源老师,将我们一行11名新教师从西山路的老教育局接到学校,一路上面包车颠簸了近一个小时,才到学校所在的转塘镇。当时学校还有借用的教师单身宿舍,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一人一间的小房间,让我感觉很不错。我拿到的第一个月工资好像是319元,工资不高,但我觉得能维持当时的生活。
那时大学升学率似乎并不高,但学习压力却没有现在这么大。我带了第一届高中生时,自己比学生大不了几岁,一有空我们几个年轻老师和一些调皮的学生一起,去爬学校边上的小山坡。日子虽不富裕,但很开心。
1994年和1995年,学校有七八位年轻教师受不了外面的诱惑,辞职下海了,有的去做导游,有的去上海做钢材生意。我和一部分新教师坚持下来了,因为我幸运地认识了当时西湖语文教育的几位优秀前辈。金延秋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同一办公室里,当时即将退休的金老师就和我面对面而坐。
金老师就坐在我对面的办公桌边上,面容平静温和,低着头专注地备着课,仿佛她有备不完的课。我觉得很奇怪,留意观察金老师的备课本:一篇课文居然备满三四页纸,上面有红的、蓝的、黄的不同批注,红的是教案初稿修改处,蓝的是预设的学生问题,黄的则是记录着金老师上完课后的课后录。
“最能让学生信服你的,就是你必须拿得出过硬的教学本领。认真备好课是第一步。”金老师的话,真的让我感觉惭愧,在教学上我花的时间远远不够。在金老师手把手地细心指导下,备课慢慢成了我最享受的一件事。为备好一节课,我可以花许多时间去寻找有关资料,思考上课的最佳设计,备课稿改了一稿又一稿,改了三稿才敢走进课堂去上课。
1997年,我幸运地被学校派去参加了为期两周的特级教师观摩课活动,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人生发展轨迹。原来教案可以这样设计,学生疑惑可以这样提问,课堂活动可以这样开展,每一堂听课我都认真地做了笔记,晚上回到房间认真研究这些名师的教学实录,我仿佛醍醐灌顶,一下子领悟到课堂教学的入门技巧。每当感觉自己上了一堂好课,看着学生满足的笑脸,那种愉悦感无以言表。
我逐渐成长为校语文骨干教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先后被评为区教坛新秀、区星级教师、市教坛新秀、区第一层次学科带头人、市优秀教师等。如今在学校管理中,我坚持每年听课80节以上,和老师们一起坚持落实“三稿进课堂”的备课规定。
在金老师的身上,在特级教师的身上,我感受到作为老一辈教师身上独有的淡定、求实,以及他们对待学生的教育温情。老一辈西湖教育人身上教育温情和求实精神,在我们后来的年轻人中代代相传。这种青春时代的温情传承,让我有幸成为西湖教育中一颗闪着微光的小星星。
三、第三个10年——见证与时代接轨的西湖职业教育启航
1998-2008,是改革开放后我的第三个10年。这其中,中共十四大将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精神写进党章。这个10年里,我和同仁们亲身经历了西湖职业教育的艰难启航和蓬勃发展,真正明白“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8年,转塘中学与当时的九溪职高两校合并,成立了西湖职高,我从一名普通高中教师成为了一名职高教师。
1999年,中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了“积极发展包括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但是,当时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当时杭州市属职高的发展也刚起步不久,更不用说我们这所区属职高的生存,确实十分困难。突然间,我觉得自己的教育生涯落入黑暗的低谷。
西湖职高地处偏远的郊区,1999年西湖职高招生只招了117名学生,学校生存的危机重重。学校何去何从?教师们何去何从?
在艰难时刻,当时的校长袁长渭同志,高瞻远瞩,在西湖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制定学校十年发展规划,提出“三步提升”的计划:第一步,搞好硬件建设,提升学校硬件形象;第二步,抓好德育特色,提升学校人气;第三步,改革专业教学,促科研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许多刻骨铭心的场景。
难忘,为了度过招生少的难关,当时的教育局局长吴吉春同志亲自领着袁长渭校长去富阳与当地教育局和学校沟通;
难忘,为了让学校教师更安心地留在学校教书,我们几个跟着靳剑航、张世华、袁伟民等校长室成员在教师节前夕跑到周浦、袁浦等乡镇街道去讨钱;
难忘,我和张灵仙副校长等人,分别承包南片和北片学校的招生宣传,在初三开升学家长会的那几个晚上,跑过杭州市的几十个初中,给他们的家长作招生宣传。
几年来,西湖职高在袁校长和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1年9月,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成功扩建,并验收通过省三级重点职高,学校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4月,被评为西湖区办学水平优秀级学校。
2002年10月,参加杭州市职高技能节,获得四个团体一等奖和三个团体三等奖,二十多个小项奖的好成绩,那时就被誉为“横空杀出的黑马”。
2003年,学校被评为市文明学校、区“最满意单位”。
2003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二级重点职高。
2004年,烹饪专业成功申报为杭州市示范专业。
2007年,学校再度扩建,新建专业实训大楼,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2007年,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成功申报省示范专业,学校成功申报省一级重点职高。
2008年,学校成功申报国家级重点职高。
学校所有的规划和目标,在旁人怀疑的目光中,一步一步地都变成了现实。在这十年中,我个人也迅速地成长。我先后担任了3年办公室主任、4年教学副校长。担任办公室主任期间,学校密集型的申报和评比材料都由我负责撰写,我的写作水平在各校中小有名气;担任副校长期间,因为要到处作招生宣传(招生低谷的那几年,还到桐庐的初中学校去宣传),我的演讲水平突飞猛进。
2004年,我34岁,开始担任副校长,开始了“走班制”教学和选修课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改革,主持或参与的多项草根课题获省、市人民政府奖项。作为全市职教语文的优秀教师,我被列入重点培训对象,得到过市职教中心张金英等领导师长的指导帮助,在全省、全市职教会议和教师培训活动中作多次讲座,那种职业成就感油然而生。
如今,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等重大战略出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中国对实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将更大,作为主要供给者的职业教育,其战略地位更突出,西湖职业教育发展前途更广阔。
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10年,我亲历并见证了我们西湖职教人的执着,见证了西湖职教人的艰苦创业精神,见证他们用实际行动印证了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过程。对于这10年中的每一天,我的内心充满着感激,因为是它们让我的生命曾经如此绚烂。
四、第四个10年——筑梦新时代脉搏下的教育情感共振
2008-2018,是改革开放后我的第四个10年。潜心“立德树人”,“让每个孩子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成为“内心丰盈、专业精深”的教师,这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2008年8月,我怀着对初中教育的向往,跨进了离家很近的西溪实验学校。从职业教育转战到初中教育,一切都是新的挑战!站在当下,做未来的教育!我亲眼看见学校是如何在多届校长和老师们的努力下发生惊天变化的,从一个破旧的校园华丽变身为一个充满活力、具有西溪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
十年中,在我分管学校教学工作期间,致力于课堂学教方式的变革,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开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拓展课程,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显著,为蒋村片提供越来越优秀的教育资源。这十年的个人成长中,有许多让我记忆深刻的点滴。
2015年1月,我将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管理资料进行整理,编辑为十万多字的校本教学管理资料《行走在路上》——引起了老师们的强烈共鸣。
2015年12月,拍摄杭州市名师作文公开课《乘着歌声的翅膀》,在杭州少儿频道多次播出,得到热烈的反响。
2016年5月,继《赵老师教作文》的编写之后,又编辑近14万字的《会跳舞的文字》作文教学资料,这是又一次成果整理。
2016年6月,录制全省教师信息培训工程《微视频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的视频课,在全省播出,因点播率高受到好评。
2017年11月,代表西湖区参加全省"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机制重建”项目研讨会,作《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机制重建的实践认识》主题发言。
2017年来,引领学校推进互联网+的精准教学模式,在全省有一定的知名度。承办全省“智慧教育”教学研讨活动,获得来自温州、湖州、台州等省市各地区等与会代表的好评。
每每回望我的40年,回望杭师大,回望西湖职高,回望西溪实验学校,回望现在的文溪中学,回望西湖教育,这其中的变化都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让人不得不动容。
改革开放40年,我早已从“垂髫之年”跨进了“不惑之年”。我的青春我的梦,我个人的成长史记刻着时代发展的烙印。历史的列车不可能往回走,西湖教育必将承载着“公平”、“均衡”、“创新”扬帆前行。
改革开放40年,我越来越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们就是那随波放飞的一叶扁舟,时代载着我们的梦想向前进!
筑梦新时代!下一个十年,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