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写作的真相】目录
人物塑造的方法
常看到写作圈子里谈到人物设定脸谱化这个问题。其实这也是设定上形成的套路,人物的背景、身份、性格、成长路线、感情路线都是相似的。这种情况在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作者身上比较常见,年轻的作者缺乏生活阅历,他们创造人物形象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熟悉的内容里借鉴。如果他们经常看某一个作者的书,就容易受到这个作者的设计风格所影响。像是一个新人作者特别喜欢古龙的武侠小说,这位作者设计的男主可能就偏向于“天生高手”的类型。如果新人作者特别喜欢看现在的主流玄幻小说,那么他设计的男主就可能偏向于“天才被限”的类型。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带着某些经典的角色的影子,让人可以轻易看出来。
另一方面,人物性格有相近的地方其实很难避免。现在的作品太多,创意雷同的情况时有发生。哪怕两个小说角色是不同作者的原创人物,他们也可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少年漫画里常有一种热血角色,他们的性格是相似的,总是勇气满满,总是无惧挫折奋勇向前。这些角色出场的一刻,读者已经感受到几分熟悉的气息。甚至在外表设计上也难免撞车,就像动漫里面的女性角色很多都长一个样子。与其说要完全避免脸谱化,我觉得还不如把注意集中在塑造有趣的人物身上。还是那句话,跟绝对真实比起来,读者更关注的是不违和而且有吸引力的角色。
避免脸谱化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以现实人物来做原型。大家可以多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如果某个人比较接近自己作品中某个角色的设定,就不妨以他作为原型然后进行适当改造。留意这个真人现实中的言行举止,设想这个人已经出现在我们小说故事里,在特定的环境中他大概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这个方法有助于我们写出自然真实的人物表现。在这方面,我自己曾经就以自己为原型,读者反映情感很真实,但并不喜欢人物的性格。所以,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只看作者更喜欢把作品写成什么样子。
在构建真实人物形象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不同现实人物提取不同的特质,然后集中到一个小说人物身上。比如提取张三的相貌特征,李四的性格,赵五的说话口吻。需要留意这些特征不要出现明显的违和,如果某个人的性格设定为胆小内向容易害羞,但平时说话口吻大大咧咧,这样就出现违和失真。
如果是要塑造有吸引力的人物,可以尝试从已有的影视和小说人物中提取特质。注意,说到这个问题大家可能容易会想到抄袭这个词。这里所说的提取不是要大家抄袭别人的成品,而是去感受人物的魅力,以及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段表现出这种魅力。我们借鉴的是方法、方向、模式,而不是拿走某个具体的成品。要不然又陷入之前提到脸谱化的问题。
何谓“方法、方向、模式”?比如之前说到的完美人设的问题,是全能型的完美,还是偏科型的完美,一部小说中出现一个完美人物会不会失去平衡,要不要给他安排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我们应该往这些方面去考虑,并从别人的作品中去观察他们的处理手法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少年漫画中常常会出现一个不断变强的热血型主角,一个实力稍弱负责搞笑的配角,一个深藏不露的同伴。我们可以考虑自己的作品是否要出现类似的组合,思考自己擅长写哪一类角色,不擅长写哪一类,然后扬长避短。如果我们在某作品看到一个破案能力极强的角色,屡屡制造惊喜。我们也可以考虑是否可以加入类似的聪明人,在某些时候以才智解谜的方式制造小高潮。
人物塑造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并非在构思初期就能把人物设想得很形象丰满。又或者形象一旦确定下来,在后来的写作中会一直保持。真实的写作过程中,哪怕开头给角色填写了“自我”层次的人物简历,我们对角色还是陌生的,有时候甚至还感到模糊不清。尽管给一些人物贴上了标签,但写到正文的时候还是不好表达。而随着写作不断持续,我们不断想象人物的言行举止,对他们越来越熟悉,也对他们有更深的了解。偶尔想到某些情节,突然发现往某个方向稍稍调整,人物形象会更有意思。在写作过程中,人物会慢慢“活”过来,他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灵魂,形成了属于他的个性和魅力。
一部小说写下来,我们往往会发现人物的表现前后不一致,特别是篇幅很长,创作时间跨度很长的作品。我们修改作品的时候要特别留意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像是人物说话的口吻,某些情景下的反应会出现不一致。一般是后期的人物表现更加自然,更加丰满。我们要修改前面的人物表现,让前后的内容统一。
通过场景表现人物
有些作者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已经在脑袋中想象出某个角色的性格,那么我要怎样在小说中把这种人物性格表达出来?我的答案是:尽量用展现的手法。
在我写文初期,当我想让读者了解一个角色的性格特征,我习惯用叙述语言去告诉读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像是这样处理:“这个人的脾气很暴躁。”然后我就以为读者跟我一样了解这个人物,以为这个人发怒的样子同样出现在读者的脑袋中。但其实读者可能一下子就忘记了这个性格交待,记性好一点的人隐约记得他的脾气不好;记性差一点的只记得一两个主要的标签,是好人还是坏人,男人还是女人;甚至有些读者根本就没有记住这个人,第二次见到这个人物出场,他们还疑惑这个家伙是谁。事实上,读者对角色的理解远不及作者,他们需要花上一些时间来熟悉所有的角色,可能要看了好多内容才大概建立起某个人物的形象。
当我写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又看一些成熟作家的作品,我发现他们写人物的方法跟我不太一样。最初只是一个模糊的感觉,想不清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后来写多了才慢慢明白,我塑造人物形象多是用叙述,而他们是用展现。用回上面脾气暴躁这个例子,他们的写法一般是不交待人物的性格,只构建出一个场景,然后让人物在里面表演。接着突然发生一件事,人物做出行动,露出表情,说出对白,这一连串表现过后,读者会大叹:这个人的脾气太暴躁了。
所谓展现就是这样的效果,少用叙述语言交待,而是在场景中精细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对白,也许还加上一些心理描写,通过一连串的表现,让读者直观了解这个角色。简单来说,叙述就是把某人的情况讲给读者听;展现就是把某人的真实情况直接演给读者看。
我发现作者的成长有这样一种现象,新人写作习惯叙述,常常还加入个人的主观意见——因为害怕读者不理解自己的意图,什么都想解释清楚。成熟的写手习惯展现,只把场景演给读者看,甚少发表自己的主观意见。他们想让读者自己去理解,而不去刻意用语言去引导。
举一个例子,假设作者想让读者同情某个人物。新手可能会以作者的口吻发表意见,念出他生平的种种不幸,然后发表感慨:“唉,这个人太惨了!”成熟的写手可能只是描写出角色悲痛的眼神,无声的哭泣,刚刚才擦掉的泪痕马上又湿掉,这个人哭得全身发抖,话说到一半就停下来,再也说不下去,只能摇头苦叹。除此之外,作者没有再交待他的心理状态,他只是给了读者一个镜头特写,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滋味。
后来的写作中,我习惯用场景来展现人物形象。在某一部作品中,我要表现某个人物冷血无情,我就构思了一个相应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这个人为了达到目的,连自己的同伙都杀害。接下来我要表现过去创伤对他的影响,我就构思另一个场景,让这个人物处于精神混乱状态下,于是他原型毕露残忍地将另一个人折磨至生不如死。我相信让读者直接看到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比我用叙述语言说出他是什么样的人,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我建议第二阶段“刻意练习”期的写作者尽量用“镜头语言”去表达。有意识地演给读者看,而不是说给读者听。
说到这里,并不是说叙述不好,而是叙述以交待信息为主,在代入感方面不如展现的效果更好。用哪种方式主要看当时的写作目的。如果目的是交待信息,那就用叙述语言;如果要增强代入感,就用展现手法,具体实现上就是细致的描写,包括神态、动作、语气、对白、心理,各个方面的描写。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在这个系列分享里我常常提到写作的大敌——写作疲劳,它也会影响叙述和展现的使用效果。当一个作者状态良好,他会有足够的耐心和愉快的心情去精细展现。当他进入疲劳阶段,他可能就没有这个耐心去展现。原本应该要细致描绘的地方,他会偷懒,选择用叙述语言一笔带过。其实漫画作品也会有这个问题,我之前看过一部漫画,开头的画面非常精美,每一笔一画都很细致;到了中期,画面明显变得粗糙,看起来就是介于精美和草图之间的效果。我想,这应该是艺术创作之间相通的地方。
前期 前期 中期 中期
对于展现手法,新人一般不容易做好,说白了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写作字数少,不容易掌握到展现的时机,而且表达方式上习惯以叙述为主。关于这一点,我的建议是顺其自然,先以自己舒服的方式来写,先积累写作的感觉,积累到一定程度,要转变过来并不难。
如果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重点用展现来表达,我建议大家尝试情节速写,在速写的过程中去觉察需要展现的时机,然后加上备注。如果在情节速写中有这么一句:“主角跟女友分手了,他感到很伤心。”作者意识到这里应该要制造出伤感的气氛,需要用展现手法,于是在这句速写的后面加上备注“要用展现写出相应的气氛”。将速写扩展成正文的过程中,当作者看到这个备注,他就接到一个任务,他不能偷懒,就算还不习惯用描写也要尽量去尝试,就算写出一两句话也好。当这种察觉成为习惯之后,作者会更容易找到写小说的感觉。
人物弧光
谈到小说的人物就不能不提到人物的变化,所谓的“人物弧光”。在展现人性的作品中,往往会花很多功夫去表现人物的变化。为了加深作品的感染力,人物变化往往从一个极端变化到另一个极端。比如从善良变得邪恶,从单纯变得复杂,我们常说的某个角色“黑化”就是这个意思。人物形象产生剧变会引起前后的强烈对比,这样更容易让读者印象深刻。
在人物变化这方面,常用的手法就是反差。有时候一开始人物本身就有两种形象,一种是他伪装出来的,一种是他的真实的形象,平常他以伪装的形象出现,到了某个时候他突然以真面目出现,这两种面目几乎是截然不同的,这种强烈的反差就会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惊喜感。大家可能常常会看到一些所谓“扮猪吃老虎”的桥段,就是这种处理的其中一种方式。
这种处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事先不透露真实形象,那最好要给读者留一些伏笔,这样到了露出真相的时候才会有“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不显得突兀牵强。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个人明明是一个高手,却一直装作是个胆小怕事的人,我们可以在某个场景中写他不经意捏碎两颗小石子,又或者某次逃命跑得比所有人都快,还不气喘。如果作者坚持不留伏笔有没有问题?当然没有问题,只要到时候能够自圆其说,让读者信服就可以。
人物反差的另一种方式就是自己的内心产生变化,这种处理往往要反映小说的主题。常见的情况是通过人物悲剧式的结局揭露当时社会风气的黑暗。这类作品往往将人物逼入绝境,在绝境之中产生强烈的冲突,从而将人物的转变进行合理化解释。大家要留意,制造绝境是小说和影视作品常用的手段。一个人在极其艰难的处境下有可能会做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绝境可以造成故事的转折,也可以促进人物的转变。
在艰难的处境里做出选择更容易表现出人性,不管人物的选择是什么,都容易说服读者。如果选择坏的一面,读者会对他感到同情;如果是走向好的一面,读者会尊敬他。所以,用绝境来考验人物更容易让读者对他产生共鸣。绝境既可以是恶劣的外部环境,也可以是艰难的人物心理状态。如果故事的情节比较平淡,为了加强冲突效果,我们可以在心理描写上多下功夫。
是不是所有的人物都要表现出人物弧光?并不需要,首先要看角色的重要性,一般在“室友”层次的人物才考虑表现人物变化。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表现人物变化就是一个对人物角色进行深挖的过程,如果这个角色就是起到路人甲乙丙丁的作用,那么刻意去表现这个角色就会显得主次不分,显得累赘。我们确实会在一些小说场景中看到一些路人前后态度发生变化,但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细致表现这个变化过程,在我看来这不算是人物弧光。
有些小说并没有刻意去表现出人物弧光,但也受到多数读者的认可,所以说人物的变化并不是一部好小说必不可少的因素。比如一些侦破类的小说,可能主人公从头到尾都是一个状态,性情和观念上没有大的变化。又比如某些武侠小说里面的重要人物,一出场就是天下无敌的状态,小说进展的过程中人物也没有什么变化。这一类小说的变化主要在情节上,而不是人物上。读者不喜欢看一成不变的小说,要么人物出现变化,要么故事出现变化。当然,人物和故事都变化的作品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人物篇小结
本次分享并不包含人物塑造的全部内容,而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方面。事实上,每个作者的感悟都不一样,也许有些作者对某些方面有更独到的看法,甚至这些看法跟我文章中的观点彼此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作者相信自己,毕竟自己摸索出来的东西就是自己看到的真相。大家想想盲人摸象这个典故,我们所了解到的东西都是真相的一部分,一些彼此冲突的观点在更高维度上会趋于统一。
下面来整理一下本次分享的一些关键内容:
- 读者不关注人物是否绝对真实,他们关注的是不违和的有吸引力的人物。
- 要把人物挖得多深,要看他的重要程度。
- 人物的重要性有三个层次,分别是:陌生人、室友、自我。
- 要给主人公足够的闪光点,关于反派人物,要理解“立场对立者”这个概念。
- 人物塑造可以从现实中找原型,也可以从已有的作品中提取。
- 在写作过程中,人物表现前后不一是正常的,一般以后期人物表现为准,对前面的人物表现进行修正。
- 多用展现的手法表现人物。
- 如果想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可以把人物放在绝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