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整个生命包含着真、善、美等本体性规定,因而教学应包含这些内容,从而教学的功能就是整合真与善、知识与价值、逻辑与信念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而具有这种性质和功能的教学已经超越了知识教学,而成为文化教学。教学的存在首先表现为一个人为的、文化的存在,既是生成的又是处于过程之中,既是活动的存在,又是关系的存在。
反映在中学课堂里的文化既包括各门学科教材带给学生的显性知识,即那些承载于课程中的概念化了的知识,也包括隐含在教材中的难以用概念来描述的诸如信仰、道德、审美等观念性质的东西,它不只是简单地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和学中认同和接受这些传递的文化知识,更要求师生把接受文化的过程转变为建构文化的过程和审美的过程,达到最终把它们内化成具有自觉自愿性的信仰、态度、价值观。
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人既是社会的存在,更是文化的存在,人的教育只能是整体教育。文化是对人进行智力、美学和道德的综合培养,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知、情、意、行的全面文化素养的人。
教师不能只把书本看成是对文化的简单保存和传递,而更主要是通过传播文化起到文化增殖的作用。如果教师把书本的价值仅仅凝固在传递可见的书面材料、文字符号上(诸如课程标准、教材等),那就只是体现了课程在保存方面的价值,而没有起到生成的作用,只有通过师生双方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繁衍许多生成的意义和创造出课程的生成价值。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在一种真诚、自由和开放的教学氛围中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学习者和学生共同探讨、反思,以求达到对问题的更深刻的领悟,从而与学生一起共同创新和创造出新的文化。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它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文化服务的对象是人,文化的本质是人性内涵,因此文化性是人根本的特性。文化发展的目的是不断地解放和完善人的个性,提升人的主体性与意义,发展人的自主性品质与精神,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因此,教育是文化过程。(19.02.27《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