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童年开始,连同青少年时期,托尔斯泰就一直受东正教的洗礼和教育。
宗教教义讲的大家应该听说过一些吧。实际上,“迷信”与中国人息息相关。在笔者的家乡里,村民们逢年过节便宰鸡宰鸭到庙里求求神拜拜佛;而我们对祖先的祭祀和敬仰,也与“迷信”的传统分不开关系。大家都习惯了的。
然而,这些迷信很容易让自主意识强大的人反感,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托尔斯泰很早就开始大量阅读和思考,开启了心智后,他慢慢地否定起所受的宗教教育来。
他认为,自己并没有相信大人们所讲的教义,只是信任他们罢了。
笔者的一个朋友,曾表示自己懂事起就不肯下跪拜佛了,他最多只同意向父母下跪。一个5、6岁的孩子,能在父母的要求和坚持下有自己的理性的想法,是不容易的。
而托尔斯泰似乎更厉害。他通过观察发现,对那些信教的人来说,其中一部分人是这样子:他们的生活和宗教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上教堂、做祷告、领圣餐等等,这些做做样子就好,不必太认真。”在实际生活中则该做什么做什么,照着潜规矩来就好了。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假借宗教的名义,不择手段地为自己谋取名利,更加地令人不齿。
由于看透了这些,托尔斯泰连信任都做不到了,《圣经》仿佛是骗子编写出来的。
【2】
托尔斯泰开始做自己,也许和正在阅读的你差不多:他锻炼自己的体能;什么都学,为自己不断地充电。他渐渐有了一个目标,做一个出名、富有、有地位的人。
托尔斯泰发现,自己身边的人都崇尚虚荣、权欲、自私,于是他也跟着这么做。他学着身边人的做法,赌博、酗酒、通奸、暴力、剥削农民、杀人……并因此受人尊敬。
我们现在的社会也差不多,由于有钱、有权的才是大爷,能使人成为大爷的做法就是对的,于是,我们可以在食品质量、污染排放上动动手脚;我们可以把人洗了脑为自己赚钱、可以把人致残为自己乞讨;我们可以拐卖儿童妇女、可以挖取他人的器官……我们可以做一切能让我们更有钱的事,并受着人们嫉妒的称赞和追捧,活得光彩照人……
【3】
“我出于虚荣、自私和骄傲,开始写作。”
托尔斯泰开始写作,他开始赚很多钱,也赢得了教育家的名声。
然而他却发现:“作家们自己什么都不懂。”
在信息化、碎片化、快餐化的影响下,如今市面上热门的畅销书、影视作品等,具有丰富、深刻内涵的有多少?能够认真读懂、精心去思考的读者有多少?
当我们拿起一本书,把其中说的“怎么去阅读”、“怎么安排时间”、“怎么对待婚姻”等观点乱看一通,然后照着记得住的做法试一试,然后再拿起别的书来,这么做能够奏效?
当我们所读的文章和书籍,把巨大的篇幅都用来叙写华丽感人、激荡人心、浪漫情趣的故事,末了再贴上一些瞧着不太有关系的观点,我们能相信?
不分清什么是观点、什么才是真相,不认真地去想自己所见到的事、理是否有依据,便只能做被人牵着走的蠢驴,一头在浮躁、空虚、迷茫的潮流中叫声响亮的呆驴。
托尔斯泰也因此否定起自己和同行来。他觉得自己身边的创作家是猥琐、放荡、不道德的人,但有着病态的骄傲和疯狂的自满——总是自以为是地胡言乱语、刨取名利。
托尔斯泰不想这么下去。尤其是他接触到两次有关死亡的事后,他更加地反思自己写作的意义。他感到难受,渴望知道:生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一件事的到来缓解了他的痛苦,他结了婚,组建起温馨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宝贝。这时,为了家人生活得更好,他坚持写下去,赚钱养家,承担起一个丈夫、父亲的责任。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五十岁左右。
【4】
实际上,知非之年的托尔斯泰家庭很和睦,生活也美满幸福,几乎不缺什么,体力和智力也都很棒。
但由于经历了许多有关“老、病、死”的事,托尔斯泰开始问自己,“我现在做的、已经做过的……这些都有什么意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他想找到一个——不会被死神和时间夺走的意义!
他想:我有六千俄亩土地、三百匹马,算是有钱了,可那又怎么样?我写书,教导别人,受人崇敬,很出名,那又怎么样?
我所拥有的我的亲人——会慢慢地被病痛侵蚀、老去、死去,最后只剩下尸臭和蛆虫;我的产业统统都会散盘而被遗忘;我热爱的艺术——艺术是生活的装饰品,生命都没了,艺术还能做什么。
【5】
托尔斯泰开始从人类的知识中寻求解药,以求解决这个最重要的问题。
他发现,人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数学为代表的知识,它们只能告诉你勾股定律、细胞由什么组成、光在真空中怎么传播……一类则以形而上学为代表,对这个问题,这一类知识要么回答不知道,要么给出由苏格拉底、叔本华、所罗门、佛所给出的答案——即生命没有意义。
佛本来是个王子,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突然某一天看到了老、病、死的现实,就开始思考生命意义的事;
所罗门有一千个女人、有一千个奴隶、有一千座宫院,他很有智慧,却通过智慧想出“生命没有意义”的观点来;而对于那一千个做他妻子的女人、一千个成为他奴隶的人、一千个没有妻子的男人、无数个留下血汗为他建造宫院的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世人都渴望享福,但一辈子下来,劳碌、愁烦、痛苦却要多得多,他们便时不时通过酒精、毒品、性冲动、暴力、低俗游戏、低俗娱乐作品来安慰自己,然而并不能因此而改变事实。
因为这些很刺激的东西——都只能起到一个作用:让人们像麻醉后做实验解剖的青蛙一样抽搐着。
【6】
由于在知识中找不到解药,托尔斯泰开始向身边的人求助。他把他们分成四类人:
第一类人,无法理解生命没有意义这一点;第二类,知道生命没有意义后,寻欢作乐、纸醉金迷(所罗门也是这么做的。但有条件寻欢作乐的人毕竟很稀有,这要求有一千个女人做他的妻子、一千个人来做他的奴隶、许多的人来为他的享受劳作——而即使是在技术发达的今天,也仍有为数众多的人在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第三类,明白生命没有意义后,停止生命;第四类,明白这一点,很痛苦,不敢做什么,只能等死。
托尔斯泰把自己归属到第四类。
然而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短浅,因为他只关注到自己身边的学者、富人以及生活悠闲的人,却还没把目光投向普通的劳动人民。
而这亿万个普通人,他们的生活非常贫困,他们没有学问、背负着繁重的劳作、物质条件低下,可他们似乎懂得生和死的意义!他们珍视生命,生活平静,对物质要求不高,没有多少燃烧着的对钱、权、势和性的欲火。他们朴实善良,能安详地、坚定地忍受病痛、悲伤、痛苦乃至死亡。
对于他们来说,生命有着意义,不会被死神和时间夺走。
在这些人身上,托尔斯泰想到,如果一个人想明白生命的意义长什么样——首先他得做着有意义的事才行。
很明显,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团糟、过得庸俗麻木、过得空虚痛苦,那他就没法热爱生活;消磨时间、行尸走肉的、麻木不仁的生活,本来便无法产生意义;一个生活腐化、纵欲享乐、耽迷于情欲、没有情趣和修养的人,他已经是在浪费和践踏生命,此刻他若问——生命有意义吗——肯定以为是没有的。
【7】
相比较于行善和道德,人似乎更喜欢作恶,更喜欢纵欲和腐化生活——更喜欢黑暗,
因此,人一生的任务就在于拯救自己的灵魂:那永恒的、不会消失的意义,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奉献的理解、对博爱的体会,并永远地流传在人的血液里!
托尔斯泰在书的最后,明白了“理性”的局限,因而回归到自己童年时信赖的宗教。他找到了自己的对“上帝”的理解,最后还认真地弄明了伪善、迷信和信仰之间的差别。
他是一位优秀的思想斗士,敢于直面真相、挑战模糊,通过自主独立的思考能力,透彻明白地认识这个社会——
并为我们提供一个有深度、有灵气的人生模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