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 赶集忙

作者: 何在在 | 来源:发表于2017-02-28 17:17 被阅读37次

    今天是农历二月二,是传统节日里的“龙抬头”。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有着非常源远流长的文化。

    河口镇的龙抬头是实实在在的农贸交流会了。这是住在山里的人都期盼着节日。以前,在山里流行“赶场”,双日赶,单日不赶。现在“赶场”慢慢淡化了,实质的也就每年一度的“二月二”了。

    山里的“二月二”赶场不单指这一天,而是有近半个月的赶集日。这让平常宁静的山村小镇着实热闹了一把。附近几个单位的人都蜂拥而至,只为转悠一番。

    中午时,见到几位同事抱着几块圆形柳木的菜墩子,方形梨花木的案板才想到赶集上是该去看看这些个物件了。

    下午有同事相约,爱人携我便直奔而下。

    到了小镇便被热闹的气氛所感染。我倒像山里的村姑,没见过世面,看见什么都觉得新奇。同行的mrJ见我的样子,乐得合不拢嘴,皱纹一圈圈愈发雕刻的脸圆圆了。我们很快凑在一处人多的地方。原来是个戏台,四周聚集了一大群人看的津津有味,听的神魂颠倒。我朝戏台上一看,一位青衣正跪着唱的如诉如泣,缠绵婉约。可无奈我一句也听不懂,怕辜负她精彩的表演,只好赶紧逃离现场。

    IMG_戏台上的秦腔表演.jpg

    各类的小吃似乎一时间全蜂拥至此,什么河马鱼鱼,搅团,面皮,米皮,机器人做的刀削面,麻花,油糕,还有提前上市的粽子,总之是应有尽有,让人应接不暇。各样的小摆摊有着精巧的小玩意,把玩的小葫芦,山核桃,手串小孩儿的花花鞋,虎头鞋,我只恨眼睛不够用。我和爱人挤来挤去,一会不见了他的踪影,在攒动的人头中,我目不转睛看着,没想他早已站我身边了。

    花花鞋.jpg

    很快看到一大堆竹子制品。总是喜欢这样的竹子编织品。喜欢那种疏疏密密的线条,青色,或者黄色的泛着生命的本色。也喜欢它们极为严谨的结构,似严肃而不失活泼的性格一样。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风物吧。风物自然是有风情的。从审美上来说,也是可取的。其实,管他用不用得上,先买来,即便不用,放着,也是一道风景。

    各式各样的竹子制品.jpg

    记得去年,也曾买一个圆圆的筲箕。圆的就像圆规画成的。很可爱的样子。今年呢,换个形状吧。要有着各式各样的形状才好呢。还有精巧的蝈蝈笼子,小巧的篮子,各式各样,让人目不暇接。

    小巧的篮子.jpg

    母亲是极为熟知这些个风物的人了,她总是教我,要买竹子的就买成黄色竹子编的,那是老竹子。绿色的是嫩的,容易变形,不结实。看来,结构坚固和形式优美在自然界里不大能成立的。我便挑选了几个黄色的,看起来结实耐用。

    现场制作的散散果勾起我儿时的记忆。一碰就会嘎嘣脆,酥酥地 记得,外公最喜欢吃这种食物了。每到村里来了卖的,定会去买。每天烧了开水掰点散散果一泡,再放上调味品,这就成了外公最喜欢的早餐了。有一次,外公非要割爱让外婆给我倒些,我尝了一口,真好!那原本一抹酥脆早已融在汤里吸纳了汤中的滋味软在唇齿之间了。直到吃完,嘴里还意犹未尽。

    散散果制作现场.jpg

    至于洋芋搅团,别看它很不起眼,却着实是美味啊。而现场能观看制作的过程也是一道别致的风景。几个妇女凑在一起,开始把放在大锅里蒸好的土豆剥好皮,再一个个放进石臼里,用臼杵一下一下地杵。本来里面有丰富的淀粉,最后都成了一个团,非常粘。

    小店的老板娘挖出一团放进早已调制好调料的碗里,再放上韭菜叶儿。吃起来软软的,糯糯的,非常有劲道,这对于喜爱吃土豆的我们来说,是无上的美味。不过当时醋放多了,醋是好醋,沁人心脾,就是有点酸。我又向老板娘要了一只土豆,杵烂在碗里,拌上那碗酸辣的搅团,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调制好的洋芋搅团--凤县的美食噢.jpg

    今天下山的同事颇多,不出几分钟就能碰见几个人。可见大家都是欢喜这样的热闹的。

    转了几圈,天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一看,时间不早了,仍不见同行来的伙伴。忽地想起,今日是“龙抬头”大约,他们是要去理发的吧。我们只好一边走,一边等。

    热闹的集市被我们远远抛在后面。进山后,天已经黑了下来,山上没有一丝光亮,全都处在一团漆黑中,远山泛着微微的蓝光。我们在蜿蜒的山路上,小心行走着,一边等着他们。

    快到山顶的时候,我瞥见山下那一团黑暗处有几点很亮的灯光,大概是他们赶上来了。回头望望,天空上浮起几朵浅灰色的云,上面站着一颗很亮的星星。一路上,它瞧着我们,眨啊眨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龙抬头 赶集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ax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