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在学校还是社会,人们大都喜欢凑成小集体,特别是在陌生人面前。只是,那些人彼此都是朋友吗?作为社会大染缸里一员的你,又到底有多少朋友呢?

"我认为,和谁都可以是朋友,自己学会区分开来就好了。"
"我觉得没有必要,朋友有几个就很好,也足够。"
电话里,我和一个认识6年多的朋友就此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还差点争吵起来。幸好,我们俩都不是爱争的人,一言不合就开始了另外的话题。挂电话之后,我意识到对于"朋友"这个词,每个人的认知似乎都有些不同。像我的这位朋友,就只认为真心相待的好朋友才是自己的朋友。怀有这样想法的人们其实不算少,只是,这样的认知会不会有点儿狭小?
特意查了下百度百科,接近100字的解释看得叫人头大。简单来说,朋友是指在某种条件下陪你一起的人。他们可以是陪你一起艰苦奋斗,也可以是只陪你喝酒吃肉,陪你一块儿做什么事情从来不是分界点,能否陪你才是。就像狐朋狗友,里面也藏着朋友两字,不过他们只负责一起吃喝玩乐、不务正业而已。朋友可以有很多,但是自己心里要明白哪些朋友可以陪你做哪些事情,要是在所想范围之外还愿意以诚相待,那就请当做意外的惊喜吧!打个比方,陪你不务正业的朋友就只一起享受就好,不要妄想对方也能陪你拼事业追理想。而那些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同事和同学,就只一起做好各自份内的事情就好,不必主动谈及家庭和未来。在此基础之上,发现值得自己深交的细节,再一起相处在其它条件下,慢慢扩大范围,对方也就成了自己的好朋友,也就是知己。
这个过程需要是缓慢的,毕竟人无完人,在彼此还不够熟悉之前,就让对方看见太多自己不够好的状态,反而关系就远了。而在让对方看到自己在某一方面足够吸引人的地方之后,心里逐渐产生想要更加靠近的念头,允许你“放肆”的范围就会增大,之后再发现一些令自己不太满意的行为,才不会对你弃之如履。其实很多关系的失败,不一定是因为真的合不来,只是相处范围扩大得过宽,时间点过早。
在现代复制粘贴的每一天中,很多人都有一颗不羁的心,渴望肆意享受的感觉。这一类似的心理常让人误以为是彼此之间的默契,产生该要同性相吸的假象。这种时候,就要坚定时间的重要性,毕竟熬得住时间的才会更值得人用心深交。

—— Q先生的 "兄弟论"
在这个朴实的小镇里,除了银行和派出所的员工,基本都是在自家门面里做点小生意的人。Q先生是镇上做钢筋生意的,人气较其它几家是最好的。Q先生年轻的时候当过兵,可能是从那时养成的习惯,总爱和人称兄道弟,兄弟家出个鸡毛蒜皮的小事看得比自家大事还要大。别人夫妻之间为孩子不争气吞药而大打出手,也是Q先生饭都没吃好就上门劝和,之后还自掏腰包办理好所有的医院手续。类似的事情层出不穷,妻子和他争吵过太多次,而每次都被他的"兄弟论"给反驳回去。
镇上越来越多的房子建起来,钢筋生意也越来越难做。H先生在这个时候主动提出要合并生意,他是近几年才和Q先生成的牌友。毫无意外,生意顺利合并。妻子得知这一情况已经是在签订合同之后,她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长长的叹了口气就背过身去。两年之后合同尚未到期,Q先生就对妻子坦白自己打算退出合伙。原来这两年以来,H先生和他安排进厂里帮忙的亲戚合伙把Q先生给架空了,年底分红也不知咋整成的亏损。合并之后的机器要么是由H先生提供,要么是由大家重新筹钱购买,直接退伙就等于白白浪费了之前投入的资金,而继续留下来也只是浪费人力和时间。妻子了解之后,并没有出现连续剧里的狗血剧情,她只是耐心的给Q先生出主意,地契可以暂时保留下来,其它全数盘算结清。被合伙人一拖再拖,用接近3个月的时间才算结束了合伙。
想要重操旧业一点也不简单,原有的机器也因长期搁置变得锈迹斑斑,顾客资源也少得可怜。两口子决定另谋出路,一切从零开始。自那之后,Q先生还是常和牌友们一块聚餐娱乐,只是不再把"兄弟论"天天挂在嘴边。
Q先生是个很老实的人,心眼太少。在那群牌桌上陪玩、牌桌下陪喝的牌友们陪伴自己不务正业一段时间之后,出于享受带来的快感,让他盲目快速的选择与其一起共事,才有了后面不欢而散的结局。倘若Q先生耐心的缓慢考虑生意合并的事情,多观察对方的品行而不是单凭牌友这一关系就匆忙考虑回复,可能并不会选择支持合并,自然也就不会将自己逼进窘境。
很多时候,深交朋友并不一定要以实践之后得到悲惨后果的方式来判别值不值得。可以全权交由时间去评判,在日复一日相处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对方身上有没有值得自己深交的价值。没有,还是朋友;有,就是好朋友。这一切都不必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 ... Ca Dy M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