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论语文惠书屋
《论语》讲堂留影182

《论语》讲堂留影182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4-04-04 06:17 被阅读0次

2024-4-3 一百八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7.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语音整理
本章在理解上多少还是有点儿争议的,争议的原因在于断句不同。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种断句。“文,莫吾犹人也”,这个“文”,和前面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之中的“文”是一个意思,就是指古代文献。孔子是在说什么呢?就是关于古典文献这方面的知识,或者说书本上的学问,我和别人大概是差不多的。“莫”在这里是一个疑问词,就是大约、大概、也许这样的意思。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君子”指的是君子之道。孔子说,关于书本上的学问,我和别人大概差不多,但是身体力行君子之道方面,我还没有什么收获。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非常谦虚,他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他把夏、商、周三代的古典文献加以整理,形成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应该说是古典文献知识的集大成者,而在这里却说,我和别人在这方面是差不多的,在身体力行君子之道这方面,我还没有什么收获。这给人感觉孔子谦虚有点儿过头了。一般认为,孔子虽然说不上是当时的圣人,但是作为一个君子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种的断句方法是,“文莫,吾犹人也”。这种断句把“文莫”解释成了“忞慔”之假借,就是说一个人做事非常勤奋。这样孔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我可能和别人一样勤奋,但是去身体力行君子之道,我还没有什么成果。不管怎么说,这两种断句都是孔子表明自己的谦虚谨慎。
其实我个人不太认可第二种断句的方法,因为我们知道所谓的通假,就是由于没有一个合适的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借用了其他的字,一般有同音假借,也有形近假借,这两种假借都可以理解,但是连续两个字都同时假借的并不多见。如果一句话中到处都是假借字,那理解的空间就无限地扩大,有可能变成随意地解释了。

杨伯峻注解

文莫:以前人都把“文莫”兩字連讀,看成一個雙音詞,但又不能得出恰當的解釋。吴檢齋(承仕)先生在〈亡莫無慮同詞説〉(載於前北京中國大學《國學叢编》第一期第一册)中以爲“文”是一詞,指孔子所謂的“文章”,“莫”是一詞,“大約”的意思。關於“莫”字的説法在先秦古籍中雖然缺乏堅强的論證,但解釋本文却比所有各家來得較爲满意,因之爲譯者所採用。朱熹《集注》亦云,“莫,疑辭”,或爲吴説所本。

华杉详解

言语成章叫文。“莫”是疑词,莫非,怎么说。“犹人”,“犹可以及人”,跟别人差不多。

孔子说,书本上的学问道理,我懂得也不比别人差吧!但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去做一个君子,我还没有做到啊!

我们经常说,道理人人都懂。但用知行合一的标准来看,就是最最简单的道理,基本上我们也都不懂!

比如坚持就是胜利,懂吗?没人会回答他不懂,但为什么能坚持的人那么少呢?他们都不想要胜利吗?还是因为他们不懂。你一定要身体力行,坚持过,而且也胜利了,证悟到了,体会到了,你才懂。

比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懂吗?没人会说他不懂。但为什么人们总是在问收获,而不埋头耕耘呢?他们不知道吗?为什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为耕耘才有收获,问收获都是白问啊!

说到一句,就做到一句。书上读到一句,觉得有道理,就做到这一句,事事都实有诸己,而不是空谈,这才是成德的君子。

知道不是懂得,做到才是学到。

学无止境,不是还有很多东西没去学,是已经学过的,90%没去做,做了的,80%没做到。没去做,没做到,就没体验过,没证悟到,实际上压根没学到。一说学无止境,就盲目地去学“新东西”,唯恐落了后。却不知道“老东西”自己根本没会过。

在《论语·卫灵公》: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对子贡说:“子贡啊,你以为我是学得多懂得多吗?”子贡说:“对啊!不是吗?”孔子说:“非也,我是一以贯之。”

一个简单的道理,要一以贯之,贯彻,要彻底,贯彻到底,那道理的秘密和美妙,和无穷的神力,只有你贯到底,才会显现。当你真正践行做到了那些最简单的道理,那完全是在他人想象之外,因为他们都没贯到底过。你就是跟他们分享,他们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而且他们根本不信。

这就是人和人的区别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18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fln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