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
“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
前两天,在我发在简书的《老虎咬人,为什么人们都站在老虎一边》的文后,我收到这样一句评论。
那篇文章写在好些日子以前,是我真正意义的第一次在简书发文。当时关注到宁波老虎咬人事件引发的大量讨论,而舆论汹涌,几乎都冲着被咬死的那位逃票者而去,于是提了自己的一点看法,然后,与网友有了不少争论。
“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这其实是我第三次关注这句话。
第一次是在我的公众号池塘之底上——几乎与在简书发完那篇文章一样,很多网友跳出来指责我的看法,批评者有之,审判者有之,辱骂者亦有之。然后,我一反常态,对这篇文章所有的批评与回答都一一作了回复。
宁波老虎咬人事件,绝大多数的舆论都是直冲逃票者而去。但无独有偶,第二天,我在个人非常喜欢的唐映红老师的公众号也看到一篇文章《老虎咬死一个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立场也与大众完全不同,只是分析得比我更加专业。然后在他文章的评论区,我也见到了那句汹涌的“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当然了,还有那句充满愤怒的“果断取关”。)
而昨天,是我第三次见到那句话。
我突然想,人们为什么会那么喜欢那句话?这句话的背后,有着人们怎样的心理共性?这让我还想起平日在网易看新闻,也总是在评论区里看到这样一句:“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
为什么?为什么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
其实这样的句子,背后包含了这样的潜台词:一,原本对这件事情,我是不确定不放心的,特别在看了你的文章之后更是如此,你的观念,冲击到了我原本的看法,所以我的内心变得犹疑而没有安全感。二,于是,我求助于其他人的看法,我希望其他人能站在我原本的立场上。而一旦在评论区看到与自己原本看法相同的观念,原本的观念便会得到强化——原来我没有错,我是对的,作者的观点是错的。如此,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所以,“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
只是,你真的放心了吗?
如果你真的放心了,你为什么还要将这样的句子写出来,甚至自己在上面点赞?是在希求他人的认可吧?是在进一步确定我没有错,而是作者错了吧?
心理防御机制里有一种方式,叫作反向(reaction formation),它指个体的欲望不为自己的意识接受时,于是潜抑欲望,并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经典的案例就是歌曲《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歌词中在不停地反复“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其实明眼人应该都清楚,“我”的心里到底是有“你”还是有“他”。
所以,当你写下“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的时候,代表了两点:第一,你原本的信念收到冲击,你很担心;第二,你在寻求群体的帮助和认可。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人们为什么会那么关注他人特别是群体的看法,为什么一定要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才放心?很明显,说这句话的人的观点并不是出于自己的理性判断,而是根据支持某种看法的人数。有很多人骂你,所以我放心:原来我没错;如果没人骂你,那样我就会担心,会觉得不安全,甚至有可能会因为感受到作者的攻击而生气甚至愤怒。
可是,无论我的那篇文章也好,唐映红老师的那篇文章也罢,里面并没有任何骂人侮辱人的句子或观点,你为什么会感到被攻击,为什么会感到愤怒?你为什么会一定要看到很多人骂之后才会放心?
当然,你非要说你是正义天使,“看到其他人都跟我一样看穿了你的坏心并且在攻击你”而放心,我也无话可说。但你总得跟人分析一下“我”的坏心在哪里吧。
所以,那本身就是一句情绪化的,毫无逻辑的语言。它背后的潜台词是:数量,就是正义!
但大众很喜欢这样的语言,因为大众本身就代表着数量。
作为一个心理学爱好者,这让我想起社会心理学中最经典的著作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中的句子:
数量在人类社会中会经常性地产生一种充足的理由。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即或不然,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想法,因而在他们的行为时就表现得理直气壮。
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所以逻辑也罢,理性也好,这些都是不需要的,我只需要观点与很多人一样可以,我只要与群体站在一起就可以。因为单就这一点,就足以成为最充足的理由。所以,乐于用“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这样的句子来评论的人,他们往往只会用这一句,往往不会在后面附上自己的道理和逻辑,不会用理性来告诉他人:我为什么不支持作者的观点。
因为数量,就是最充足的理由。
如果数量就是最充足的理由,那么文革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关于这一点,勒庞的《乌合之众》,其实有过许多经典的论述: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当然,或许你认为出生于一百多年前的勒庞的看法有点过时。那么,我推荐你去看至今还健在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他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1999年)、杰出教学奖(1980年)和杰出著作奖(1975年)。在他的《社会性动物》一书中,在介绍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之后,他重点论述的,便是“从众(conformity)”。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性,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过是从众的社会性动物——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将无法面对自己的不足,将无法进行独立的思考,也没办法形成独立的人格。
只是可惜的是,我们一边高喊着独立思考,一边又将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视为洪水猛兽。
正是基于这样那样的一些看法,我回复了公众号和简书中每一位乐于讨论的评论,包括“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也包括许多批评和审判。
只是奇怪的是,有的原本来势汹汹的充满了审判的评论,在我的回复后的讨论,话语马上变得理性节制起来。大概是因为那个时候他发现,原来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被作者挑出来一对一地回复,而不再是躲在群体背后的一员。
其实,作为不时对一些社会现象发出一点看法的人,我知道我的观点也有可能偏颇,甚至可能错误,其实我也欢迎你用理性和逻辑来说话,但绝不能单凭数量!
对了,在公众号里还收到过一条信息,那位同学复制了大段的某知名情感问答作家XX的关于老虎咬人的看法后,紧接着来了一句:我已取关,你好自为之!
哎!
他其实不知道,从被人介绍开始了解那位大V开始,无论对他的文字还是观点,我都没产生过任何好感。他的关于老虎咬人的一文我也看过,我只是觉得那是一篇无论立场还是立意都非常精致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很巧妙地树立了一个极端荒谬的假想敌,然后很爽地在其身上肆虐了一番,接着耀武扬威宣布胜利凯旋。
——“搞定!收钱!”
没办法啊,人们就爱看那样的文章。人们总是一边喊着独立思考,一边却又对那种让自己感到舒服的文字趋之若鹜。
另外,虽然从头到尾都不喜欢他的立场和做法,但我并没有取关他的公众号:单纯因为立场和做法不同就取关,其实也是不相信自己观念的表现。
PS:后来,那位读者发来澄清,说那句评论发错了,他其实是支持我的立场的。
网友评论
还有一件事,为什么我们在听到和我们“不同的”观点时,会排斥,现在我有一些体会,还不完全,是因为我们不“懂”什么是二分法,“把一个整体一分为二,一半和另一半”我们会认为是相反的,就好像我们会认可自己,如果有人否定我们,我们就会愤怒,就是因为我们认为自我和否定自我是相反的,上面的“懂”用引号是因为我觉得这个懂与头脑无关,是包含头脑的更多的东西,非要说的话就是存在吧,当然对于存在我更不太懂了
社会心理学中最经典的著作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
为什么?为什么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
其实这样的句子,背后包含了这样的潜台词:一,原本对这件事情,我是不确定不放心的,特别在看了你的文章之后更是如此,你的观念,冲击到了我原本的看法,所以我的内心变得犹疑而没有安全感。二,于是,我求助于其他人的看法,我希望其他人能站在我原本的立场上。而一旦在评论区看到与自己原本看法相同的观念,原本的观念便会得到强化——原来我没有错,我是对的,作者的观点是错的。如此,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所以,“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
只是,你真的放心了吗?
如果你真的放心了,你为什么还要将这样的句子写出来,甚至自己在上面点赞?是在希求他人的认可吧?是在进一步确定我没有错,而是作者错了吧?
心理防御机制里有一种方式,叫作反向(reaction formation),它指个体的欲望不为自己的意识接受时,于是潜抑欲望,并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
数量在人类社会中会经常性地产生一种充足的理由。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即或不然,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想法,因而在他们的行为时就表现得理直气壮。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其实那句话早在七八年前,或者更久远的年代就出现了,在我经常去的BBS上。其最初含义本是对"非主流"思想的嘲讽,尤指那些不切实际的,未经验证便大肆鼓吹的,结果往往是作死的观点和策略。简言之,就是"人民群众眼睛还是雪亮的。你这点拙劣伎俩骗不了几个人"的意思。
不可否认,现在确实有越来越多让人看不惯和无法理解、难以认同的事——因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都极大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也不可同日而语。以往那些四处碰壁甚至是作死的观点和策略,现在说不定竟然可以野蛮生长了。所以,我们也应该调整策略和观念,以更加淡然客观的心态去看待那些奇葩的事物,只要在法律和公众利益的底线以内,也算无伤大雅吧。
更加重要的是,谁也无法保证牛粪上绝对不会开出美丽动人的花朵。如果这牛粪不是堆在你家里而是无碍地在牧场的一角,放任其自由发展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个人认为与其再辩理,不如多陪陪家人或者多读两本书等。但总之感谢作者,作者一定牺牲了很多休息娱乐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心意也很好。
我在作者的言论中学习到很多东西,比如:写作的目的不应该是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因为这种心态的潜台词就是:我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结果就是:看到那么多支持我的人我就放心了。"赞放心"可能是下一个"骂放心。"退一步讲,这种心态不会让人钻牛角尖么。以前我写点东西总是想证明自己是睿智的,自己是正确的。我现在觉得包容是一个动笔杆子的人的基本素养。
最后以庄子一句话结尾吧哈哈: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当初这个事情出来的时候,朋友问我什么看法,我说没什么看法,老虎咬人,就把老虎打死。在我的观点里,这很正常。
他说那个人不守规则,跟老虎有什么关系,如果人人都不守规则,难道要把天下老虎都打死么?
我想想说,对啊,人定的规则,就是为了让人活的更好,如果把全部老虎都打死能让人活的更好,那就打死,我们曾经又不是没这么做过,不然现在满大街晃荡的就不是人,是老虎了。
乱七八糟说一堆。
后来我问他,我说如果你是管理人员,手上拿着枪,看见一个老虎在咬人,哪怕是逃票的人,你怎么办。
他想了想,最后告诉我,把老虎打死。
人跟人,总还是要站在一起的。
LZ大概是有些忿忿吧,很正常。的确很多人需要从众而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但不是所有人,也不是在所有情况下。大家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是本性。寻找存在感和归属感也是本性。能不能自己给自己的归属感和存在感,这就是理性了。因此,不用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有想法就足矣,分享出来能结识志同道合至少想法一样的人,这就是很好的结果了。想法这个东西,不是说改变就能改变的,改变别人的一时想法或许能让自己感觉有成就感,但想想付出的时间精力这些代价,或许反而不值。
另外,社会比较浮躁,人们脾气都不太好。有时,不是去忍,而是无视,拯救自己的心情和时间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结识自己真正想认识的人,在我看来比什么都重要。
1·说这就话的人是他们在评论区看到了和他们观点相同的人,他们在看你文章之前有就自己独立观点的人。所以说一句话是对评论区骂你的人的肯定。
2.说这句话的人没有自己独立观点的人,他们本来是保持中立的,只是看到大多数人骂你,所以跟风,他们是被评论区洗脑了
3.今天看到这么多人没骂你,恭喜你,成功洗白了
别人只是懒得骂而已
没错,我就是第一种喜欢从众的人😊😊
这很符合乌合之众的核心思想啊
情绪化可以是好的社会风气也可以是被论点刺激的强烈愤怒,而作者你在文中想表达的“我放心了”是指受到攻击后的感觉吧?
“我放心了”可以是很多种,可以是对键盘侠本身的深恶痛绝,但是绝不仅仅是对于其他评论者怀有同样不支持某观点的附和。
就像最近流行的一个梗“扎心了,老铁”其实有两个意思“你刺激到我了(贬义)”和“你说的我心里去了(褒义)”,所以你就靠一个没有测试过我们这些当代网民思想的老理论知识就把我们全概括了?这有点说不过去,你只解释一种“放心”的意思,忽略其他的,有点说不过去
只因为我是一个人,所以我偏袒我的同类。
同时,也为说出自己观点的其他人点个赞👍
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人与人最大的距离,是明明在一个办公室里,却在演皇帝的新装。
所以无论观点是什么,能亮出来,就先给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