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羽西X简书 | 儿时的年味散文
儿时的年味|那时我们的虔诚

儿时的年味|那时我们的虔诚

作者: 木清琳 | 来源:发表于2019-01-04 17:24 被阅读637次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我的儿时在南方河边的一个小城。小河通向长江,河上有拱桥,河边有矮山,山上有百年的宝塔。

我儿时南方的小城多是这样,如今,这样的小城,需要寻访。

父亲是教师,我家在学校大院内。

那是一栋大宅子,看布局,可能是以前留下的。它有两层,一楼进门是宽敞的大厅,两边各一套两连间的厢房。大厅尽头是天井,天井两边是两个厨房。天井边的木楼梯通向二楼,是小厅和一间间单独的房间。

楼下住着我家和张老师家,二楼住着几位单身教师。

张老师是上海来的知青,丈夫是当地人,在机关里做职员。这样的搭配是少见的。一般是男知青娶了当地老婆,若是倒过来,男方往往是当地的富贾权贵,才般配。大概因为此,张老师十指不沾阳春水,家务全由丈夫来,连内衣也是丈夫洗。

在那时还是男尊女卑的小镇,这是十分出奇的。老师们思想开放一些,修养好些,大家很快接受了他们这个模式。他们也坦然得很,张老师吩咐丈夫时一点也没有不好意思。她总亲昵地叫道:“文龙啊,饭冷了,你去热一热。”“文龙啊,脏衣服都放盆里了。”“文龙啊......”

而文龙每次都笑眯眯乐呵呵地说“好”“知道了”。大家熟了之后,若正好有老师经过,那经过的老师便会开句玩笑,说模范丈夫,或者张老师真有福气云云。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当然,这是大人们关注的事。小孩只关心和小伙伴玩。

我家姊妹两个,我是姐姐。张老师家也有两个孩子,都是男孩,老大比我大几岁,老二比我弟弟小一岁。

张老师虽然不做家务,却是持家的。虽然在我们镇住了很多年,张老师的上海做派还在。家里的布置透着洋派,生活习惯也和我们略不一样。这略不一样让张老师始终与我们有距离。

小镇里习惯自来熟,邻里间打成一片。两家在一个屋檐下,饮食起居除了睡觉都在公用的大厅里,按小镇的习惯自是该打成一片的。我们却无法和张老师家打成一片。

两家生分着。公用的大厅当中好似划了条无形的三八线,他们不过来,我们也不过去。我和弟弟想和张老师的孩子玩,母亲却不允许,说张老师不同意。而那两个孩子也确实未表示过要和我们玩的意思。

为此,我和弟弟沮丧。母亲说张老师上海来的,看不起我们。

直到我们家买了一台电视机。那大概是学校大院里第一台电视机。父亲心存高远,却没有得到大学教育的机会,心愿就全部寄托在我们身上。父亲希望电视能帮助我们开阔眼界,接触外面的世界。

十二寸的黑白电视,让对面两个孩子坐不住了,张老师也终于同意他们来我们家玩。

那天对我们像过节一样。母亲高高兴兴地准备了很多小孩零食。张老师也过来坐了一会。

过了两天,张老师笑盈盈地端来了一盘上海馄炖,作为回礼。

自此,母亲受到了鼓励。张老师有时做了新奇的吃的,母亲会大着胆子过去看一看,尝一尝,再问怎么做,回家学着做时,张老师有时还热心地过来指点。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春节了。

以往春节,张老师一家都去老人家过年,楼上的单身教师也都走了,剩我们一家。纵使父母再张罗,大年三十也是宅子里最空落落的一晚。

那年,张老师家留了下来。我们很高兴。

一天张老师笑盈盈来敲门,问我母亲愿不愿意两家一起过年。母亲其实也这样琢磨,但摸不清张老师的脾气,怕被拒绝,丢面子,一直没开口。这下,母亲前所未有的高兴。

张老师的爱人一不做二不休,竟上楼一家家问楼上的单身老师谁愿意留下来过年。

不知是张老师的面子大,还是这主意实在有吸引力,二楼的单身教师们竟不少乐意留下来一起热闹。

春节成了个集体活动。

单身教师们年轻,充满活力,他们想着新鲜的法子打扮这宅子。

大厅的白色石灰墙用扫帚扫得一尘不染,棕色的木头柱子用刷子刷得锃亮。

老师们买了红纸,裁好,请学校里书法最好的老师写了好些对联。大门口是十几个字的长联,楼上楼下的厅里所有的柱子上也都贴了对联。

老师们弄来了很多红绸缎,请学校搞宣传的老师扎了绸花,用梯子爬了将绸缎绕在房梁上,每隔几米一个绸花,中间的大,两边的小,这样扯起了三根红绸缎,将大厅屋顶变成了红色的华盖。

八十年代的中国,学校的大礼堂里偶尔开场联欢晚会,有霓虹灯。年轻教师们把它们借了来,在大厅里张罗着放的放,挂的挂,绕的绕,安排接线板。开关打开,大厅四处亮起了一闪一闪五颜六色的星星。

大家还借来了学校二十几寸的大电视,放在大厅。

老师们准备得特别认真。他们有时讨论得面红耳赤,又立刻变成爆笑。他们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这个刚指挥完对联,转身又去帮别人扶梯子。那是我对青春最早的感悟——热烈,活力,投入和享受。年轻老师们的样子是我那时对青春的梦想。

十几个老师齐心协力能量惊人。我们几个小孩看着年以前所未有的盛大一点一滴地出现,兴奋得梦里都笑出声来。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母亲和张老师负责年夜饭。菜单提前几星期拟好。猪是学校杀的,鸡鸭是自己家养的,排骨用小火炉煨,猪蹄用大锅炖,我家做欢喜肉圆,张老师家做鲜肉鱼圆,我家做蛋饺,张老师家做八宝饭,沙里炒葵花籽,盐里炒花生,二楼老师家里做的米花糖,萨其马,年糕,都带着新鲜出炉的黄灿灿。

大年三十傍晚,屋顶的灯泡换成了百瓦。两盏灯像两个小太阳,将大厅照得亮如白昼,将每个人身上照得暖洋洋,每个人脸上笑盈盈,每个人心里亮堂堂。

鞭炮已挂好,一粒粒红色的炮仗整齐地簇拥在绳索两边,热热闹闹,争先恐后。大家拥在门口,乒乒乓乓的巨响中,大家侧着脸,捂着耳朵,脸上绽放着笑。第一卷打完,再点第二卷。鞭炮响的声音越大,时间越长,意味着来年的运气越好,日子越旺。这两卷巨型鞭炮足以让大家相信来年的顺畅。

四张方桌拼成大桌,放在大厅中间。两面放了两个大大的火盆取暖,里面是烧得红红的炭。

放碗筷,上菜,倒酒。鸡鸭鱼肉,五谷丰登,甜甜蜜蜜,圆圆满满,年年有余,顺顺利利,所有象征美好愿望的菜肴都有,每一个菜肴都有巧嘴的老师说出和这些美好祈愿的关联。

行酒令,猜酒拳。火红的大厅里,灯光火红,大家的脸也火红。

那晚,所有人都坚持到十二点。然后又是两串大鞭炮,辞旧迎新。结束后,小孩去睡觉,大人们摆开麻将桌,搓麻将,守岁。

节日之所以隆重,在于节日的准备。节日仪式之所以神圣,在于准备时人们的虔诚和投入。

历来人类只有春耕的含辛才有秋收的喜悦,只有早起撒网的茹苦才有夜来归船的满足。用手和心为大家共同希望的美好未来祈愿、祝福,才是节日的意义,才是年的意义。

当一切的准备因商业化变得唾手可得,连年夜饭也只需一个电话,压岁钱只需拿出手机时,人们对节日,对年已经失去了投入,失去了虔诚,也就体味不到只有在投入和虔诚后才能体味到的意义和感动。

年味不是颜色,声音,气味和味道,年味是我们心的投入。

如今,年的仪式被切割掉了重要的实质,保存了不重要的表象。难怪我们再也感觉不到年味了。

不光是年味,连生活的味道也正在丧失。

那年之后,学校盖好了新的教工楼,我们都搬了去。我们过上了城市的生活,关上门一家一世界,再也没有谁经过我们的饭桌赞一声今天菜好,也没有谁门口使个眼色是玩捉迷藏的暗号。

岁月流转,有些老师后来曾成为我的老师,有的老师则对面不相识。我们长大,离开,分枝,散叶,一晃二十几年。

一日突然传来张老师病逝的消息。我的父母已搬至上海,得知吃了一惊。张老师比他们年轻好几岁,声如洪钟,身体好得很,怎么就去了。

想来那个年是一群在生命中偶遇的人最热闹的一次相聚,也是最后一次相聚。我明白了年的另一个意义。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相关文章

  • 儿时的年味|那时我们的虔诚

    我的儿时在南方河边的一个小城。小河通向长江,河上有拱桥,河边有矮山,山上有百年的宝塔。 我儿时南方的小城多是这样,...

  • 儿时的年味|那时的年味

    那时的年味比现在有趣味多了,那时还是上个世纪末,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也已经实行了一二十年了。 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回老家...

  • 儿时的年味|父亲的虔诚

    老太太你别烦,过了腊八就是年。 以前交通不便,确实是过了腊八节就该准备过年用的东西了。我们那里过年特别有仪式感,是...

  • 儿时的年味|那时年味

    没有风,天还是冷得出奇。要回老家过春节的人们都到了矿部商店前集合了。人们三五个一群,散落在商店前的空地上,家长里短...

  • 儿时的年味|想念那时热闹的我们

    现在的我,过年期间,有时会到另一个城市里旅行,往热门景点里凑。城市里高楼大厦,是空城,而景点却是人群拥挤。我...

  • 儿时的年味|那时的我们盼过年

    文/贝诚南 眼看就到了年关,但很多人对于过年已经没有太多的期盼,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但要说起儿时的年味,那简直满满地...

  • 儿时的年味‖回想·那时

    浑浑噩噩30余年,从牙牙学语,到似懂非懂,再到亦步亦趋,突然回首,仿佛人生中能记住地甜蜜地事少之又少,能让你回味的...

  • 儿时的年味|带着虔诚的新年

    朋友们都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是啊,吃的穿的都比以前好的多了,但是新年带给我们的快乐却越来越少了.我是真怀念小时...

  • 儿时的年味:那时的幸福

    不知道什么时候,不再怎么盼着过年了。也许是从有了第一条皱纹?也许是从有了第一根白发?也许是因为后来那些一个个被催嫁...

  • 儿时的年味|那时那味那年

    年也称春节,对于中国人是有着别样的情感的。古老的文明将中国人对年的认知,刻印在了华夏民族的基因里,与生俱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的年味|那时我们的虔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of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