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产品经理用户&活动运营教育增长实战手记
深入浅出用户运营外一章:两个用户运营的小案例

深入浅出用户运营外一章:两个用户运营的小案例

作者: 韩利 | 来源:发表于2015-05-03 23:12 被阅读5563次

    我在文章"深入浅出用户运营"中讲了一些实例,很多运营圈的朋友觉得例子很容易理解,让我再举一些。恰好前些日子给别人讲课,讲到了用户这一点,举了两个小例子,所以也整理出来,看大家是否能有所收获!

    提到用户,绕不开的就是用户需求。什么是用户需求。网上已经有很多解释,但都晦涩难懂。需求这个词是有点魅力的。很多产品会拿需求来说事,动不动就耍嘴皮子说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我是个一线的运营人员,就不扯淡了,我先讲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小例子。

    地铁乘客的用户行为分析

    我在北京大兴区住,每天都会坐地铁大兴线(4号线分支)去上班。大家都知道北京人多,我发现每天坐地铁里面都有吵架的,我就挺好奇的,心里琢磨着为什么呢!我就开始找原因了。一次,恰好碰到两个姑娘又炒起来了,我就挤到他们两个跟前,对他们说:你们先别吵吵,我问一下:你们为啥吵架呀!两个姑娘异口同声的说:滚粗。接着又开始吵吵了。调研被拒绝了,挺尴尬。既然她们不告诉我,我就自己找答案吧。经过一个月的观察分析,还真让我找到原因了,我发现原来是朋友圈在捣鬼。为什么会是朋友圈呢,你听我讲一下分析思路。

    首先我把乘客,也就是地铁这款产品的用户按站点做一个用户分类,根据乘客在乘坐地铁这个场景下的需求,我分为ABCD四类用户。

    按用户的核心需求来分别解释一下:

    A类用户:我一定要弄个座,没坐就等着坐下一趟。坐着刷朋友圈;

    B类用户:我一定要站在有座人的旁边,没准能弄个坐。站在里面有个舒适的位置刷朋友圈;

    C类用户:找个坐是没希望了,站也只能站在门口,但是我一定要刷朋友圈;

    D类用户:坐、好的站的位置、刷朋友圈,都不考虑,只要能挤上去上班不迟到就ok了。

    我们来形象的图示一下ABC类用户的需求:

    这时候呀,地铁到西红门站了,经常做四号线的朋友知道,西红门站的人多呀,地铁里已经没有地方了,但是必须还得往上挤,要不然迟到会扣钱的。

    你会发现,因为D类用户使劲往里挤,和C类用户脸贴脸心连心了,这必然会干扰C类用户一定要刷朋友圈的刚需。这时候C类用户往往会有一句文案脱口而出:挤什么挤,等下趟不行呀!这句文案很能刺激D类用户的情绪,D类乘客如果粗暴点,张嘴就是打架的导火索:你玻璃做的呀,挤挤怎么了,怕挤去打车呀!就这样,C类用户和D类用户就会开始打嘴仗了。也挺不错的,毕竟看打架比刷朋友圈更有意思点。

    我呢,在枣园站上车,当之无愧的C类用户。为了调研吵架的原因,我特意反方向坐了1个月,各个站点都上去过,现在就成了习惯。如果出门早了,就多坐十五分钟到首发站上车,这样能坐着很舒服的刷朋友圈,如果出门不太早,我就做到黄村西大街,找个舒服的位置站着刷朋友圈。有一次,出门超早,我就坐到天宫院站了,找了一个十分不错的坐坐下,掏出手机就开始看古龙的《七种武器》。我正看到兴奋处,高立为了双双姑娘,马上就要杀麻锋了。高立马上要出大招了,还不知道高立是不是真的用了秋风梧借给他的孔雀翎。我缓了口气,抬头一看车已到枣园站。就见一老太太颤颤巍巍的上了地铁,使了一招登萍渡水,被挤在门口了。我孝心大发,忙使一招狮子吼:老太太,来坐这里。然后我就一路站到了西直门。后来,我就再不反方向坐地铁了,因为需求再强,当需求遇到老人或孕妇的时候,也得舍弃。

    那么,吵架是个问题,需要解决。地铁运营方是怎么解决的呢,永远是那一条文案:上不去的乘客请等待下趟列车。更损点的文案:别挤了,下趟车是空车。

    骗鬼呀!

    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用户行为分析的案例,我们再举一个活动促活跃的用户运营的小案例。

    活动促活跃的用户运营实战案例

    我以前做网站运营108将社区的时候经常搞线下沙龙活动,一般是2个小时左右。我就发现,每次办完活动领导都会批评我。我就很纳闷,因为来的人很多呀,都是我一一接待的。领导就翻出我发给他的沙龙合影,我一看,还真是,怎么人就这么点了?一琢磨才明白,原来很多人到互动的环节就撤了。后来我就留了一手,我在沙龙开始前拍合影,这下领导就高兴了。连连对我竖大拇指。我想肯定还有优化空间。我就发现还真是,好多人会迟到。后来我就又把时间调整了一下,改在中场休息的时候合影。这样照片上的人又多了几个。领导这时候已经喜极而泣了。我不能辜负领导的眼泪呀,我就想着再优化一下,正好我办活动的地方楼下有个人才市场,我就在沙龙开始前1个小时就去雇人了,50元1位,雇10个人也才500元。正好我的活动经费也是500元,我就不给参加沙龙的人买水果饮料了。省下钱雇人让领导开心。这样照片上的人就又多了一些。领导这下子沉默了,是不是被领导发现我作弊了呀,我心里挺害怕。不大一会,领导QQ上跟我说:一会hr会找你,我已经给你提加薪了。

    我感动呀,热泪盈眶:领导你也太傻了吧,怎么就给我这个骗子加薪了呢。我想我一定能想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后来我就真想了一招,沙龙改为1个小时,剩下的1个小时互动我安排饭局。这样流失率果然降低了。有一次我别出心裁,不在会议室里搞沙龙了,跑到北大未名湖搞,结果那次沙龙结束去吃饭的时候,不仅没流失,而且人数忽然又多了几个。我晕,原来吃饭才是刚需呀!

    这就是两个简单的用户运营的小案例,其实运营就是在细节上下功夫,发现问题,然后有个分析问题的思路,然后解决掉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对了,一定要有个预期。

    有关运营的方法论问题

    我在“深入浅出用户运营”中画了一个有关用户运营方法论的图,我为什么会总结这么一个图呢?因为工作也有一定时间了,经常接触新的产品、新的项目,每次都是从零开始,比如做SEM就得研究SEM的技巧,做微信就得研究微信的技巧,做app就得研究app。运营没有从一而终的活,很多人觉得cv工程师(网络编辑)就得一辈子做CV工程师,做SEO就一辈子做SEO,绝对不可能的。术业有专攻在运营的职业上不太好使。粗略算下来,我做过的职位不下8类,什么网络编辑、联盟推广、SEO、竞价、社区运营、电商运营、数据分析、微博微信、app等都有接触,而且隔三差五的我还会冒充产品经理。每次接触新项目都抓耳挠腮,焦头烂额。后来我就琢磨着有没有一个方法,遇到新项目也能游刃有余一些。总结来总结去,就总结了这么一副图(我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简化了一下)。

    不管你的职位是什么,产品是什么类型,你最终目标都是用户。大家一看这幅图就明白了,简单讲一下:当你接触一款新产品的时候,首先你要去发现产品本身存在的问题,不管你去做竞品对比还是去做用户数据分析,总能发现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产品是不存在的。比如我发现地铁这款产品的用户怎么老是在吵架,我就要分析吵架的原因了,这就是分析问题,我先是做用户调研,失败了,就开始做用户行为分析,原来是4类用户的刚需各不同所致。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就得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方案。如果是我,我的解决方案就是打电话给张小龙,让他关掉朋友圈。或者让三大运营商把地铁的网给屏蔽掉,这样就能降低吵架率了。那么,吵架率降低到多少算成功呢,因为用户不玩微信、没有网也会拿出手机打单机游戏的(像我一般就是看小说)。所以给吵架率定个预期指标,这就是设定解决方案的评价指标(预期目标),用来判断解决方案的效果。假设张小龙真的关了朋友圈,解决方案执行了,发现吵架率有降低,但没达标,那么就再去寻找为什么没有达标的问题,又是一个方法论的回合。不仅仅是运营了,不管做什么事情,这个方法都挺有效的。

    全文完

    转载请注明作者韩利,来源简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入浅出用户运营外一章:两个用户运营的小案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zbf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