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中妇人形象
叶嘉莹先生在《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中谈到“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知性兼长并美的诗人。”杜甫的感性是用视觉来洞悉安史之乱,杜甫的知性是用理智来述说安史之乱。
《石壕吏》正是一篇典型作品,其中的老妇人便是感性与知性的完美结合。“归去来兮辞”解说我眼中的老妇人。
归去——感性之人
夜幕降临,石壕村又是一个不平夜。官吏呵斥声,百姓哭喊声。声声剪短西窗烛。两鬓斑白,老翁爬墙。老妇出门,面对官吏,哭啼不止。声声碎人心,三男为国效力,两儿已成烈士,一儿刚附书信。家中,只留襁褓中的孙儿,衣不蔽体的儿媳。老妇言语多是伤感,以事实让听着落泪。感性的陈述事实,不为赚的众人泪眼朦胧,只愿官吏可以放过这个已无力量的家庭。为了,更让官吏网开一面,她请从军。请从军,为保家人,也为安抚官吏。“木兰从军,替父出征”,“老妇从军,为家人负责”。
进入深夜,哭啼声慢慢变小了。西窗烛。谁共度?老妇呜咽声,孙儿哭泣声,儿媳呜咽声……黎明的曙光,带来了离别。干枯的手,佝偻的身躯,这一挥手,便是离去。归入军营,离开家人。舍不得,又如何?如若不去,鸡犬不宁。
归去——台下司马青衫湿。
来兮辞——知性的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老妇人深知。虽三男戍边,献身者已二人。但,今日不随军,他日也出征。多是勉强,多是无奈,然,心中还是明白——河阳军情紧张,故,愿意连夜出发,为军中少儿郎准备早饭。一个感性的哭啼老妇人,也是心怀天下。来兮——来到家门外,来到官吏前,来到军营——为的是保家人一时,也为的是保国家一秒。不能骑马射箭,但可洗碗做饭。“军队出征,粮草先行”,不怕战火燃烧,只怕家人无依。
“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何其壮美。以残年余力,来护家护国。
来兮辞——子美心中亦若此。
“归去来兮辞”书写的是洒脱,书写的是感性,书写的是理性。这样的老妇人,让人潸然落泪,似乎子美便是这老妇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