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58期“秋”专题活动。】
上初三的时候,语文老师布置过一篇以”秋”为题的作文。
一个班六七十人,写的都是硕果累累的秋天-----写一望无际金黄色的麦地、写挂满红通通“小灯笼”的果园。大家模仿着课文寻章摘句,只有一位同学写的是萧瑟和孤独。
他的文章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里朗读,唯有这篇让我记忆深刻。
一开篇,他写同学们看到的多是秋天的收获,而自己却偏偏体会到秋日的萧瑟。一连几句关于秋天的诗词,多是我们学到的,也有我们没有学过的,什么“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什么“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什么“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连串极富韵律感的诗词之后,人家开始自问,小小少年的这种情绪,是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吗?
当然不是,是秋天的气候特点使然。然后,就从自己的身体感受,说到秋收冬藏,从对世界的观察——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说到上古的人类如何分辨四季,以二十四节气为农耕时代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这就很厉害了,对不对?
但人家还不结束。笔锋一转,开始聊哲学。说秋叶死之静美是化为春泥的希望,说人生就在一重重的循环中,慢慢向前,说人类就在一代代的更替中不断前进。
太棒了,有没有?
这篇初三时听过的作文,我记了几十年,因为太震撼,我那时根本不懂转折、不懂辩证、不懂欲扬先抑。
这篇文章常常会从脑海中被自动检索,毕竟每年都有秋天,每个秋天都有几场雨,有一阵又一阵的秋风,有满地黄叶和南飞雁。
当然,还因为年纪小的时候记性好,近几年发生的事大抵都忘记了,反而早些年的记得清晰,倘若大脑能分区,那早先的二三十年占据的一定是我大脑中位置最多的一部分。
当年写这篇文章的同学是班长,又瘦又高,带着副眼睛,极少与其他人嘻哈说话。不止作文好,其他科目也棒,几乎每次考试都是年级前三。我这种天天沉浸在武侠小说世界里的差生与他没有任何交集,唯有仰望。
后来,偶尔在网上看到一些新锐作家的名字,我会下意识地去寻找,看他的名字是否也身处其中。前几年的同学会上,听说他后来考上国外的大学,读了剑桥,后来在香港投行里成为精英人士。
我却觉得十分可惜,是打心眼里以为,这个世界上真正深入人心的文字远比财富更值得被赞美吧。
很久以前我就是个成人了,但竟不能写出比这篇更出色的关于秋的散文,于是只能写一点点自己关于秋天的感受。
我最爱秋天这个季节。
都说春日好,但春天的风吹呀吹,吹得人蠢蠢欲动,心痒难耐,春日踏青,总是走着走着就热了,玩着玩着就乏了,秋天不会——
桂子飘香的时候,天气冷热恰好,空气的透明度忽然升高,阳光更加澄澈,虽然没有百花盛开,但那些枝头的树叶被秋风吹成赤橙黄绿的斑斓,配在蓝天的背景下如同斑斓的油画。纵然阳光曝晒,那风里总有着丝丝凉意,让人忍不住感慨,“最是人间好时节”。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大约只是人群中的极少数,对很多人来说,假如人生也分为春夏秋冬,那秋天就是人生的中年。
我们逝去的那些岁月里,有过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萌动;有过含苞待放迎风招展的蓬勃;有过对目标的冲动、热情和执着;有过情思百转的甜蜜、纠结和火热,然后,如同一条奔涌的河流,慢慢来到开阔地带——
该看的看了,该听的听了,该实现的实现了,纵使没实现,那些梦想也渐渐远离,爱恨不再强烈,生活中曾被我们耿耿于怀的刺渐渐被磨平,纵然不平,也能模糊成背景,偶尔感到疼的时候,骂一句就算过去了。
于是,人生的脚步缓下来,情绪稳下来,似乎更加坦然。
这几年,我身边陆续有些中年朋友遭遇损失,他们变得保守,虽然惋惜巨额损失,但并不因此萌生斗志,在人生这个阶段,斗志似乎也很难被重新点燃。
秋天,无论你喜不喜欢,它总要来,于是,我庆幸我的喜欢,因为喜欢,所以安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