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国王的演讲》拿下奥斯卡后,近代名人传记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今年奥斯卡就有两部参与角逐,可巧讲的都是20世纪的英国天才科学家,阿兰·图灵的《模仿游戏》和史蒂芬·霍金的《万物理论》。
奔着奥斯卡去的,难免有讨巧之嫌。《模仿游戏》的改编就是一个流水线的例子,当然是高水准很专业的流水线。选取人生3个部分交叉,并以破译德军密码这一最富戏剧性的一段为主,避免流水账,营造一个个戏剧高潮和人物冲突,无论是与同事格格不入,上司阻挠,还是攻克难关。破译密码成功的那一刻确实振奋人心,图灵和他的队伍的确是战胜法西斯的不二功臣,却默默无闻了半个世纪。小男生时代情窦初开也拍得挺流畅,英国人在这方面果然功底扎实。最后烧毁绝密资料的时候,在火光中有一刻我真的被计算机的先驱的光芒感动了。想想如今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电脑、手机,让世界维持运转的各种系统,这灵感发源于这一切都不存在的那个年代,那个伟大卓绝的思想里。
传记电影改编不是问题,片尾也声明了不都是真实历史,我也无意去对比电影和现实的细节。但是文艺界对科学天才都有个刻板印象,或者说刻板的荧幕塑造方式。小时候总受人欺负,长大了情商为零,毫无幽默感,无比傲慢,沟通困难,无法与人共事。比如《模仿游戏》中的图灵。如果真实的图灵是这样也就罢了,可是并非如此。与此同时矮化次要角色来衬托主角,比如图灵的密码破译组的上司被塑造成顽固不化的军阀式人物,其他同事也只能打打下手。小男生时代情窦初开那段,除了一段美好短暂的同性爱情,似乎也就为了铺垫给密码破译机器起昔日爱人的名字。
在这样工整的制作框架下,留给演员的余地其实不多。Benedict Cumberbatch的表现还算不错,尤其是最后被强制注射激素的痛苦那段,迷离给了他一些发挥空间。但总的来讲,整部电影的改编痕迹还是太重。问题不是改编的太多,而是“痕迹”太重。
相比之下,《万物理论》里的霍金给人的观感要真实不少,也有魅力许多。天才往往是很有魅力的嘛,这与Geek不矛盾。
Eddie Redmayne演的霍金,实在是太像了。早年虽然Geek,但眼神泛着灵光,但又不是“我是天才”写在脸上那种。还很幽默,会把妹,十分charming。接着“渐冻人”症逐渐发作,身体恶化的每一步,无论是体态和神态,都展现的十分逼真。步入老年之后,这个霍金形象已经深入我心,加上对真人霍金的老年形象更熟悉,以至于末尾的演讲那一段,我都几乎忘了台上的是演员了。连霍金本人看了此片后也发表了类似评论。Eddie Redmayne肯定是下了苦功研究霍金本人的,和图灵相比,霍金确实要惟妙惟肖不少。当然,演这样一个有在世的可接触的模仿对象的(图灵已死BC吃亏),且特征如此鲜明的角色,是更容易吸引注意,取得成功的,但年纪轻轻拿下本届奥斯卡影帝也不算太过誉。不得不赞叹英国演员的戏剧功底,无愧于演员之名。
《万物理论》是根据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简的自传改编的。所以这部电影的主体也就是两人从相识到别离的过程。30年的跨度,上面说了,要不拍成流水账并不容易。既然时间跨度拉得这么长,本片只能在其他维度上集中火力了,这便是霍金背后的女人。基于霍金的特殊地位和身体状况,他们的夫妻关系和家庭生活肯定是不寻常的。当霍金的思维在宇宙和时间的历史里驰骋的时候(对咖啡的奶花旋转成宇宙的蒙太奇镜头印象很深),简的世界已缩小为房间的四壁。她毕竟也曾是专攻西班牙中世纪文学的博士啊。30年,3个孩子,霍金的一个个成就,身体的一点点恶化,简的一年年老去,生活的一步步艰辛。生活终究会磨灭初始的美好,霍金和简的婚姻也在逐渐被时间的黑洞所吞噬。双方最终坦诚相待,各自追寻剩余的人生。霍金的研究的主题是宇宙维度的时间,霍金一家的艰辛,则反映了人间维度的时间,这两者相互呼应,是个很好地立意。
但是,这也是本片的短板所在。虽然当事人都表示影片描绘属实,但由于他们都还在世且颇具影响力,本片不可避免的对他们婚姻的“黑洞”有所淡化和美化,由此导致我们看到了一个惟妙惟肖的霍金,却感觉不到他复杂立体的性格。影片虽然没有隐瞒简和常来帮忙的乔纳森感情日笃,但她的高风亮节还是感觉稍微脱离了现实中的常人水准。总的来讲,有点洗白的感觉。注意这是洗白,不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的改编。
洗白人物往往带来的是苍白的人物。好在本片洗白还算有度,鉴于当事人还在世,也无可厚非。为Eddie Redmayne的仿技,为了解霍金的生平,《万物理论》值得一看。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