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问我,回家要不要给孩子辅导功课?孩子有几科成绩不太好。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估计爸爸妈妈们都有过迷茫。即便像我这样,孩子都还没有上小学,却也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
根据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看过的一些教养书,我觉得台湾作家汪培珽在对待孩子学习上的教养观是值得借鉴的。她认为,读书是孩子的事情,身为父母无法帮忙,只有耐心等待孩子开窍,孩子一旦开窍了,就能自发地学习了,如果孩子没有开窍,没有主观能动性,那么,父母无论怎么在孩子的学业上使劲,收效都是甚微的。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的功课,父母一开始就总帮忙,那么,孩子从小就会习惯性地依赖父母的帮忙,从而缺乏独立判断和做选择的能力,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大损失。毕竟父母能够给孩子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孩子上小学时,我们也许可以辅导一下、帮忙一下,但是可能帮不了中学的了;我们也许还能帮得了中学的,但是可能帮不了大学的了;如果我们再厉害一点,也许大学的课程还能帮忙,但是工作以后的学习呢?总不能再帮了吧?
因此,对于孩子的学习,从长远来看,刚上小学的时候,不是紧盯着孩子的成绩,而是着眼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制力和自动自发的精神。
看看汪培珽的一些教养观吧,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一、培养孩子自动自发的精神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制力,要培养责任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孩子自动自发的精神。这个自动自发,不仅仅是学习上的自动自发,而是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汪培珽举了个例子,在她家女儿上小学前,她特地买了一个闹钟,告诉女儿,每天早上要自己起床,然后再来叫醒妈妈。从此以后,她女儿就听着闹钟自己起床,然后叫醒妈妈。吃完早饭以后,妈妈陪她走到学校。
为什么妈妈不自己听闹钟起床,还要孩子来叫醒?因为是孩子要去上学,不是妈妈。读书是孩子的事情,所以连带地,和读书有关的其他事情,孩子都要靠自己。
区分开哪些是孩子的事情,那些是父母的事情,很重要。孩子的事情,孩子是否有机会自己做主?孩子能力范围内的事情,父母是否都让孩子自己完成了?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机会为自己的事情做主,有机会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学习上的自动自发就只是一个结果而已。
教养观一
培养孩子“自动自发”的精神,是父母的终极目标。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日常各种小事中培养。如果父母总是插手孩子的事情,就会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远。
二、功课是小孩的责任
小孩的功课,是谁的责任?是孩子的还是父母的?答案其实很清楚,当然是孩子的。但是,我们都有耳闻,学校布置给孩子的作业常常变成了父母的作业。
我经常听闻这样的事情,幼儿园布置了一些手工作业,不知道是真的太难了,孩子不会做,还是家长要求太高了,觉得孩子做得不好,然后自己动手,帮孩子做了。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也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说是给孩子布置作业,实际上是给家长布置作业。”真的是这样吗?我不清楚,因为我的孩子没上国内的幼儿园,在我家姐姐妹妹上的国际学校的幼儿园里,学校从来没有让孩子带回任何作业,我无从发言。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是责任归属没有划分清楚的结果。
汪培珽说她从来不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更不用说陪伴孩子做家庭作业了,一次都没有。因为她认为做好家庭作业,是孩子的责任,不是父母的。就如同大人上班,把工作做好,是应该的,谁还会帮你检查工作?
不过,不陪伴做作业和不检查作业,并不代表不关心孩子的作业。
汪培珽在看到孩子做好功课以后,会明知故问一句:“功课写好了吗?”孩子就会知道,嗯,妈妈关心我的学习。
偶尔还会提一下:“写功课有没有问题啊?有问题就叫妈妈。”孩子就会知道,在需要的时候,妈妈是会伸出援手的。
教养观二
功课是小孩的责任,不主动帮忙,口头表达关心即可。
三、期望孩子打好求学时的基础
虽说学习是孩子的事情,孩子应该自己负责,但是不代表家长对孩子不要有期望,恰恰相反,家长要在学业上对孩子有所期望。
下面这些话,你觉得孩子在听了哪一句以后,会在学业上付出努力?
“现在读好书,将来工作的选择比较多,你会更自由。”
“现在不读书,只是自己的未来暴露在更多的风险之中。”
“现在少玩一点,不会要你的命。现在努力用功些,也不会要你的命。为自己的将来多准备一些’存粮’,何乐而不为呢?”
“成绩不好没关系,最后一名也无所谓,只要能毕业就好。”
“我让小孩高中毕业就不用读了,学历根本无用。”
不用说,肯定是前三句。
有一个小孩,本来学习成绩挺好的,但是有一天,他的爸爸对他说:“不读书没关系,只要英语好就行了。”
因为这位爸爸有钱,觉得自己有能力把孩子送到国外,他就说了这句话。自从爸爸说了这句话以后,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每况愈下。不过,在国内不好好读书,送去国外的富家子弟们,不还是换个地方继续混日子吗?
所以,“不在乎小孩的成绩”这样的话,不能乱说,父母的期望往往会造就孩子的未来。
教养观三
父母要对孩子有所期望,期望他们在求学的时候打好基础,为自己的将来创造更多的自由和选择。
四、如何看待考试和分数
“但是孩子考试成绩真的很差,数学才二十多分,怎么办?”朋友问。
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如果做到了上课专心听讲,功课认真做了,那么考试就是检验他们哪里没有学好的手段而已。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不会,哪里要加强。这个过程,是需要孩子自己去慢慢体会的。
汪培珽从最开始就不在孩子的考试上使力,不会督促,也不会提醒孩子复习,更不会因为孩子要考试了就帮忙复习,向来是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不过,虽然对孩子的考试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但是每次在成绩单发下来的时候,她又会仔细看,一科一科地询问孩子,成绩好的投以勉励的眼光,成绩不好的则鼓励孩子下次要加油。也就是说,我不帮你复习,不代表我不关心你的学习,你的每一科学习情况怎样,我是要了解的。
对于孩子考试时候做错的题,她会在试卷发下来以后,跟孩子一起讨论和订正,直到孩子理解了错题、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为止。
教养观四
考试是孩子的事,可以口头关心,能不插手就不要插手。对于考试做错的题目,和孩子一起订正。
五、写在文后的话
以上这几点,都是汪培珽在《会读书》这本书里谈到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们的事情,不是父母的事情;把学习安排好,是他们的本分,而非父母的本分。
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孩子的成绩会很平庸。汪培珽提到,自己的两个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成绩都很平平,中等水准,刚上中学的时候,成绩一度很难看。但是她的女儿,在上高中之后,虽然一边忙着交“男的”朋友、逛街、要漂亮,但是一边也在努力地学习,因为她希望自己能够申请上美国的名校。我想汪培珽已经实现了她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了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动自发的精神。
如果一个人有上进心,又有内驱的动力,那么,他将来的生活,就不会差到哪里去。我想,这是父母在孩子的整个求学过程中,能够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