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觀地·音天国学与传统文化
妖言三国:尚书丁管的‘壮烈’

妖言三国:尚书丁管的‘壮烈’

作者: 白丶o | 来源:发表于2018-03-29 17:13 被阅读8次

文 | 妖音

说起尚书丁管,知晓此人的读者应该没有多少,毕竟不是什么历史名人。然而既然涉及到‘演义’对比‘史实’,却又不得不提上一提……

自董卓吞并并州军后,势力大盛。帝都之中,此时以无人是其对手,接下来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废帝之事。

“嘉德殿上董卓拔剑在手,命李儒宣读废帝诏书,帝后皆号哭,群臣无不悲惨。阶下唯有尚书丁管怒声高喊,‘贼臣董卓,敢为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被董卓牵出斩之。”

此等殿前赴死的壮烈场景,当真是让读者唏嘘不已。其志节之高远,其忠义之无暇,确实是‘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然而翻读史书,却会发现,此不过是作者有意为之……

据《资治通鉴》载,“尚书读册毕,群臣莫有言,尚书丁宫曰:‘天祸汉室,丧乱弘多。昔祭仲废忽立突,《春秋》大其权。今大臣量宜为社稷计,诚合天人,请称万岁。’”显而易见,实际宣读废帝诏书之人,正是这位尚书丁宫,而非李儒。而‘丁管’便是‘丁宫’的误抄,抑或作者故意如此,用以含沙射影。故而这位丁尚书才是“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者”的执刀者。

东晋袁宏于《后汉纪》曾言:“丁宫可谓非人矣!以为虽伊尹之事,犹将涕泣而从之,而况凌虐其君,而助赞其恶。夫仁义者,人心之所有也。浓薄不同,故有至与不至焉。当其至者,在君亲之难,若身首之相卫也;其不至者,犹有儿女之爱焉。无情於斯者,不得豫夫人伦矣。”摆明了在骂丁宫是畜生。

作者却将此人树立为忠义的典型,与事实真相完全南辕北辙,其讽刺之意跃于纸上,味道之浓更是远飘三千里……

那么,少帝刘辩被废后,其命运又将如何?

作者在文中言道,少帝只因一首怨诗便遭来杀身之祸,被董卓指使李儒叱武士以鸩酒灌杀,且连累何后、唐妃一同步入黄泉。

然而这仅是作者有意加深董卓的残暴而已。《资治通鉴》载,“中平六年(189)九月,董卓言:‘太后迫董后于永乐宫,至令忧死,违逆婆媳之礼。’乃迁太后于永安宫,后鸩杀之。”而董卓使郎中令李儒鸩杀此时的弘农王刘辩,已是初平元年(190)正月,并非同时发生。

且董卓并未伤害唐姬。据《后汉书·唐姬传》载,“唐姬在弘农王死后,回归故里。其父会稽太守唐瑁欲使其改嫁,唐姬发誓不许。及李傕破长安,派兵抄检关东,抢得唐姬。李傕欲娶为妻子,唐姬至死不从,却也不言是弘农王之姬。尚书贾诩闻知此事后告于献帝,献帝闻知感动凄怆,便下诏迎接唐姬,安置在园寝中,派侍中持符节封唐姬为弘农王妃。”

历史上的董卓虽然残暴,但也不会漫无目的、好不理由地杀人……

董卓鸠杀何后也许是为董家泄愤,同时树立威严,毕竟董卓自认与董后沾亲带故,如果毫无表示岂不是‘软弱可欺’;与此同时安抚一下献帝也未可知,毕竟献帝的生母亦是何后所害;而且更是一步投石问路,捎带窥探一番群臣对此事的反应如何。杀何后一人,可谓是一石四鸟,好处多多,何乐而不为呢。

而董卓鸠杀弘农王则是绝对的政治目的。初平元年(190)春正月,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据《三国志·臧洪传》载,“臧洪在东线酸枣会盟的誓词中曾言道,‘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这誓言中的‘至尊’乃少帝刘辩而非献帝刘协。可见,联军起兵的首要目标便是扶刘辩复位。在联军看来,刘协只是董卓推举的“伪帝”而已。

故而董卓方才急忙赐死刘辩,以迫使联军师出无名。可见,这个世界并没有所谓的‘无缘无故’……

关天化妖 音微梵注

上期回顧| 妖言三國:董、呂是否曾相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妖言三国:尚书丁管的‘壮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xv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