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终于在前几天读完余华的《活着》,这么说是因为我早已在某个百无聊赖的夜晚看完整场电影,书里的情节又实在悲伤,每看一个故事分节就会在脑袋里上演着相应的情境。
我好像能将人生在世的这种久经沧桑的悲悯与难得的宁静,在两个小时内,体悟得淋漓尽致。
余华真是一个残忍的作者,他用极其平淡的寥寥几句,便交代完毕故事主人公的不幸离去。甚至都没有悲情基调的渲染。
很赞同知乎上某网友的评价,余华笔触中残忍的一面是,他使每个读者都感受到了亲人死去般的无助与麻木,生老病死本就是人生的必然,没有必要渲染和煽情,但读来却显得异常沉重。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左右,作者通过讲述主人公徐福贵从落寞少爷至贫苦百姓个过程中,亲历的种种生与死、贫与富的一生中,对活着的坚韧意志。
02
福贵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于,年轻时嗜赌成性,直至败光家产。
那天,他独自从城里的赌馆走回乡下的家,旁人不知他破产的事实。
当走在那条斜着伸过去的小路时,曾想过在没人经过时,自己用裤带上吊。但有趣的是,真正走到那儿,他也只是朝路边的榆树看了看,并没有想要真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的惜命情节在这时就已经显露出来,像是深入骨髓的静脉,蔓延至他的人生更深处。
回家后,年迈的父亲得知家产的事,被气到晕厥。但还是对他讲,做人要有诚信,并卖掉祖传宅院全数换成铜钱,让福贵亲自挑进城里还债。
福贵的肩膀透过粗布衫被扁担磨出鲜红的印记,他明白,父亲是在这种方式告诉自己,徐家的钱财来之不易。
03
终于,他不再嫖赌,不再无所作为。
老父亲去世,妻子家珍和女儿凤霞,跟着福贵和老母亲住进了茅草屋。
没有经济支撑的福贵,生活很快陷入贫苦的矛盾之中。母亲生病,前去城里请郎中却被抓做壮丁,开始了生死未卜的羁旅生活。
见过战争,看过流血和牺牲,福贵还是希望能够活下去,和妻子儿女团聚。没有什么是比这个更重要的事。
战火纷飞的雪天,朋友老全死在自己眼前,后来才发觉这或许就是福贵身边的人一个个接踵离开的开端。
被共产党人救下,捡回一条命。曾想过投靠他们以报恩,简短思量之下,还是选择回家。小人物的宿命就此种下,我们有时并没有深刻隽永的宏大理想,没有关乎天地的伟人梦,我们只想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守护一份质朴的幸福就足够。
04
谁说这样算不得高尚呢?
谁曾想,局势动荡之下,亲人先后死去。这是一个名叫活着的故事,却填满了死亡的结局。
每一次的死亡都伴随有时代的革新和变迁,落后与先进,在一场又一场声势浩大的尝试中,找寻答案。
而最后,孰是孰非已经无关紧要。
没有用来换取亲人复活发解药,福贵与自己买来的老牛为伴,下地干活时,不忘声声呼唤已故亲人的姓名。
活下去,是一种信念,作者和福贵都不曾提及,它却扎根在故事的每个角落,生发出一股难言的温情。
仿佛是一片青草在风中摇曳,我看到宁静在遥远处波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