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方孝孺之死的轻重,却不那么容易评断。他慷慨赴死,连带了837个族人。
建文四年(1402),燕军攻下了南京城,朱棣希望方孝孺能够为他起草即位诏书,以此安抚民心。
方孝孺哭着进了大殿,不向朱棣跪拜,却过了一把辩论的嘴瘾,论证了朱棣入宫靖难纯属胡扯。
“成王在哪里?!”
“自焚死了。”
“成王的儿子呢?”
“国家要年长的君主。”
“那成王的弟弟呢?”
“这是我的家事。”
朱棣没有那么多的耐心,让人拿出了纸和笔给方孝孺,逼他写。方孝孺写下“燕贼篡位”四字。朱棣震怒,把姚广孝给他的忠告抛之脑后。即使让天下读书人寒心,他也无法自己的权威被藐视。
“你不写,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诛我十族又如何!”
方孝孺的最终结局是:凌迟,灭十族。
历史上从来只有九族,朱棣为了赢,在屠杀的目录中加入了方孝孺的朋友和学生。
原本,方孝孺是可以不死的,但他有宁为玉碎的胆魄。
方孝孺的忠义是被正统文化教导出来的。他自小熟读经书,师从宋濂,而他自己也常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朱元璋曾告诉朱允炆,方孝孺是绝对可以信任的,他一生都会效忠于你,并能为你治理国家,开创太平盛世。是的,即使朱元璋因为“空印案”诛杀了他的父亲方克勤,他依然为君尽忠。
可惜,朱允炆还没来得及稳坐朝堂,就面临被掀翻的危局。方孝孺空有满腹文才,却无匡扶社稷的本领。在靖难之役中,除了起草诏书、檄文,其他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有铮铮铁骨,方孝孺的死,是必然。以朱棣的杀伐残暴,只要他拒绝起草诏书,都没有生还的可能。但他因为自己的傲气和愤怒,写下了“燕贼篡位”四字,正触逆鳞,拉了更多人一起陪葬。
他的忠贞赴死,留下的并非全是敬仰和歌颂。有人说,都是大明的天下,一心为民不就可以了,拥护朱棣,也许更好,何必愚忠朱允炆。
在我看来,如果不是无数像方孝孺这样杀身成仁的忠魂,我们如何在侵略者的炮火中,屹立不倒。
或者方孝孺就是书生意气,他的眼里没有值不值得,只有应不应该。
(作者:石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