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
想象的共同体
》。
民族主义
民族意识早已深入人心,每个人都自认归属于某个民族,并认为本民族自有天命,古已有之。安德森则说,不然,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与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的文化构造,甚至“古已有之”这种二阶意识也是构造的一部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有力能及不能及的问题。民族的构造,民族意识的形成,民族主义的兴起,是近代现象。
民族主义不是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在本不存在民族的地方发明了民族。
英国人类学家邓巴提出过一个数字,150,后来被命名为邓巴数。人际交往圈层层外扩,150人是个关键界限,受限于大脑注意力资源限制,我们能建立稳定关系的人数约在150人上下。这个圈以内的,多为亲戚邻居,彼此熟知,可以守望相助;150人以外再扩一层就是1500人左右,对应于部落;再往外的人群,我们对其渐渐只有抽象概念。
总的来说,只要关系超越血缘、规模大过村落、复杂度超过人际网络及其自然延伸的社会组织及其意识形态,都是基于想象的构造。
安德森认为,三种合力催生了民族意识: 资本主义诞生,印刷术普及,本地语言兴起瓦解拉丁语在精英层的一统地位 。想象那种超越血缘和乡土的更大共同体成为可能。
民族主义悖论
安德森这样评价民族主义:
之所以说它是想象的, 是因为大多数同一民族的人彼此并不认识也没听说过,但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之所以说它是有限的, 是因为哪怕民族庞大到有十亿人口,也必有其边界,边界之外是其他民族。没有一个民族主义者会幻想天下大同,尽皆归于其族。
之所以说它是至高无上的, 各民族各有其信仰、土地、民众,也认识到必须与其他信仰、土地、民众共处,各自要求获得绝对的民族自决。民族国家、主权至上就是这诉求的终极表达。
之所以说它是共同体, 是因为不管内部有多少不平等,多少不公平,一个民族总是自认为在其内部拥有既深刻又宽广的同胞情谊。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为这种想象,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惜夺取他人的生命?
问题在于,民族数量何其多,而国家并不无限可分。
远看上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层层解体引发的残酷战争,近看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宣布独立造成政治僵局。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家会支持所有民族独立自决,实现各自想象中斯土斯民斯语的天命。
如何摆脱零和博弈,实现彼此和谐相处?
这问题没有答案,只有方略,在现实中求解。它取决于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多重维度: 文化上彼此和而不同,社会政策上相互扶持,经济上重在可信可见的机会均等,法律之前有真平等。
倘如此,则族群共处前景将取决于一国的社会体系、生活方式、经济水平对各族群的向心力,最终取决于这个国家能否朝向善治持续自我更新。
版权说明
该文章灵感来源于得到课程《30天认知训练营-2018》第22篇,经作者重新整理思考后输出,主要用于更好的消化课程内容,文中存在摘录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