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六,我去参加了女儿马达加斯加之行预备会。组织者讲解了基本行程、需要准备的物品等,家长们问了几个关于零用钱、饮水吃饭等问题。末了,一个个子不高但长得很有味道的姑娘突然发问:
有哪位家长觉得自己是属于担心比较多的家长,请举手!
零星有几个妈妈举手,说“我是”“我比较担心”。
也有个妈妈很干脆地说:“我不管过程,只要你们把孩子带回来就行。”
小个子姑娘说:请家长们不要有太多担心。在将近一个月的行程中,不可能一点问题没有,但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都会想办法解决的。去年有个孩子眼睛肿得好高,我们带他去医院治好了。除了特别挑食和体质特别弱的孩子会受点罪之外,大多数孩子不会受什么罪的。有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性格内向,不合群,我可以告诉大家,孩子们很快就会打成一片。总之,家长不要推着孩子往前走,生活会推着他往前走的。”
家长不要推着孩子往前走,生活会推着他往前走的。
嗯,我点头称是,然后把这句话记到了行李清单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5197578/e528d5e773ad9566.jpg)
既然当初能够有勇气将孩子放手,就没什么可担心的吧?可是未料到,越临近出发,我的担心反而越发密集了起来,大大小小,将我的“担心”清单越列越长。
比如:上个周一夜里,家里进了蚊子。女儿特别招蚊子咬,在睡梦中“嚓嚓”地抓挠着被咬包的地方。我几乎一夜未合眼,爬起来好几回,可都是只闻其声未见其影。她爸爸是个眼尖的抓蚊子好手,只要他在家,我们母女俩很少有蚊叮之扰。可惜他出差了。
我看着女儿被咬的包,内心的担忧如同加了酵母和膨大粉的面团一样迅速膨胀起来:好像非洲的蚊虫特别厉害,万一被毒性特别强的咬了怎么办?那里卫生条件那么差,万一治疗不了怎么办?想到这里,我眼前立刻有无数个又红又肿的包包在晃动,把我惊出了一身冷汗。
再比如:上周二下午去开家长会。看着女儿的成绩单,我有点无奈。女儿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越是我觉得自己有把握的科目反而考砸了。家长会上,每位老师都强调:初一的暑假最关键,一定要查缺补漏,初二一开学,不仅要新开物理,生物地理还要面临会考,时间非常紧张,所以初一的暑假千万不能按小学暑假过。
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过暑假。我的担心像滑丝的龙头里的水一般哗哗流出来,想关也关不住。为了缩小和学霸们之间的差距,我终于把女儿送上了“学而思”的贼船,八月份就要开课,如果去马达加斯加一个月,回来后那么多作业能完成吗?还有查缺补漏的时间吗?还有阅读的时间吗?对成绩和排名的焦虑瞬间呈几何级般暴涨,我简直觉得自己的脑子坏掉了,竟然在这么一个关键的假期里,把女儿送到一个遥不可及且一切未知的岛上去体验生活!
又比如:刚刚过去的周六早晨,我一口气读完了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然后坐在刚刚出差回来的老公面前,一个劲地掉眼泪,吓了他一跳。我说,我越想越怕。那个15岁的小姑娘和同学参加完烟火节坐电车回家,下了电车仅仅离家几分钟的路程,就遭遇了不测。她爸爸看到女儿死前被折磨的录相后,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很可能判得很轻,就决定亲自复仇,可是在他找到主犯要向他开枪之际却被警察击毙了!老公忙安慰我不要担心。
怎么能不担心呢?当地的治安好吗?组织者不是说,不要带高级装备,越普通越好,显得越穷越好,不然可能会被抢吗?虽然是开玩笑,但也有可能啊!不是说女孩要穿得保守一些,不然也可能会犯了当地的禁忌吗?
尤其是上周日为女儿收拾行装的过程中,我的“担心”清单里又添了好几项:
那里的晚上会不会冷啊?多带两套厚衣服吧。
衣服洗了不干怎么办?多带上几身吧。
太阳帽会不会丢了啊?还是多带一顶以防万一吧。
洗头发之后没有吹风机吹干感冒了怎么办?还是把长发剪了吧。
不是说可能经常停电吗?除了头灯再带一把小手电吧。
万一磕破了哪里怎么办?买些碘伏棒带着吧。
…………
一个个担心随着每一件物品,如雨后竹笋般,破土而出。所有的不确定,在我此时看来,似乎都已经变成了确定而显得面目可憎。女儿眼睁睁看着50升的旅行包转眼间被塞满。 可我的“担心”清单还没有满员的迹象:这么大一个包,她背得动吗?
女儿背在身上试了试,说:没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5197578/f7d03eef3afc8fa7.jpg)
千万不要单独行动!有什么不舒服,有什么困难,一定不要忍着,要勇敢地说出来寻求帮助。我一遍遍嘱咐她。
要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但自己驾驭不了的探险活动,不要硬撑。要勇于尝试新的食物,不要因为有怪味就不吃。她爸爸也如是交代她。
我们嘱咐这个,嘱咐那个,像复读机一样,反复地播放,一直播放到临出发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今晚。在我边读行李清单边让女儿核对时,我一眼瞥见了预备会当天我记在行李清单角落的那句话:家长不要推着孩子往前走,生活会推着他往前走的。
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我列入“担心”清单的问题根本不会发生,而我未列入其中的反而发生了。发生的问题自然会推着孩子去解决,迫使他去面对、经历和体验。
没有枕头怎么办?女儿肯定能找到一个垫脑袋的东西。
那里的饭菜吃不惯怎么办?饿了自然会吃,吃了自然会习惯。说不定她还能学会做一些新的菜式。
在森林里过夜害怕怎么办?害怕就害怕吧,她总要体验过一些害怕,才能慢慢变得强大。
家长推着,他并不情愿动,但生活推着他,他不得不往前走,而且还可能跑起来。
有些事情,家长暂时可以帮忙,比如洗衣做饭,比如生病后的照顾,而有些事情,家长永远无能为力,比如体验陌生与孤独,比如大胆说出自己的需求和困惑。而所有的这些,在将来的日子里TA都会遇到,都必须自己去直面。何不早些迈出这一步呢?
我想起在《被讨厌的勇气》中看到一个某国的谚语:你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在书中,阿德勒心理学主张课题分离,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对孩子的干涉,是在剥夺孩子的课题,而且反复干涉的结果会使孩子什么也学不到,最终还会失去面对自己人生课题的勇气。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我如此这般“盛大隆重”的担心,不正是对孩子课题的干涉吗?
看来,女儿的行囊里根本不需要装上我的这份长长的“担心”清单,它已经太满了。于是,我把这份清单揉成一团,将其以优美的弧度抛进了茶几旁边的垃圾篓。
当老公因未买到袋装的葡萄糖在马达加斯加群里寻求帮助时,有家长回应他们买到了,然后我回复说:谢谢,如果有需要,就让他们自助吧!
卓娅xyz-文章健身房-心理学小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