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汇报》记者姜澎、王乐2011年10月16日报道,在华东师范大学60周年校庆的主题论坛----“创新与使命;面向新时代的教育变革论坛”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教授用他们研究院刚刚完成的两项调查作为开场白,袁教授说:“创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来的”。“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教育者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能无动于衷吗?要知道高考状元是学校的骄傲,教师对教育的最大的希望就寄托在他们身上。在教师和家长心目中,他们是最棒的,然而走上社会之后,生活给他们的评价却大相径庭。学校给最高分的学生,社会并未给最高分,这也难免,但是比例如此之大,无一例外,可就不是闹着玩的了。这起码说明教育与实际生活有脱节,说的严重点就是闭门造车。
这不是某个学校,某个人的问题。我校尖子生毕业后到了社会“尖”不起来了,学校对此不负责任,也不可能有人来追究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这也不是脸面的问题,因为家长不会一个个询问我校状元20年后情况如何,校门口只要写出历年出过几个状元,就足够风光了。
我是铁路警察。只管好这一段就行。
所以,这是个良心问题,教育者的良知问题,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你就会忧虑,你就会反思。说实话,我作为一个老教师,对此感到羞愧。我感到,真正有本事的学生我没发现,这是我的眼力问题,我可能并不明白教育的真谛。或许这些状元,本来可能干大事甚至得诺贝尔奖的,而我的教育却压抑了他,或者浪费了他的精力,或者把他的智慧领错了方向。我会想,我辛辛苦苦,究竟都干了些什么?于是我就要反思我的教育理念,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和国外的教育相比较,看看他们的想法做法是否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否有它的道理,然后决定自己以后该怎么想、怎么做。我们不是天天讲师德吗?愚以为这是最紧要的师德。我们不是天天讲爱国吗?愚以为这才是真正的爱国。当一个教育者怀疑自己如此批量生产“应试英雄”是否真爱国的时候,那倒是真的爱国了。因为实际上,高考状元这个名头,它给学校、家长、某些官员、某些公司带来的好处,远多于给国家带来的好处。
我希望青年教师都有这样的良知,都能多为国家和民族着想,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