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有音乐天赋、还是想给TA培养一个特长、掌握一门手艺,抑或觉得自己未曾坚持下来的学琴遗憾想要求个圆满,你都可能引导孩子学乐器。
但在琴童不再是少数的今天,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景象却是:父母坚持得吱哇乱喊,孩子学得叫苦连天。
对于学乐器这件事,究竟该如何抉择?这条路又该如何走下去?
作为一名资深的琴童,我用5个问题来进行梳理。
一、几岁学乐器好?
如果你真的热爱音乐,几岁开始学习都不晚。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成年了以后再学乐器,你“开手指”的过程一定会比孩童时期要缓慢和艰辛的多。付出同等的努力,可能你技巧的掌握永远也比不上童子功出身的人。并且搁置同样的时间,你在乐器上的生命值一定掉的更快。
那么,这是不是代表越早学习越好呢?
然而也并不是。
讲真实经历,我4岁开始学琴,身边见过最早的是2岁。
当你看着其他人都至少能自主拿乐器,而你还需要父母抱上椅子,再把乐器给你的时候;当别人都可以自如地和老师交流和对答,而你连老师说的是什么都还很懵懂的时候,那种感觉其实并不十分可爱。
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孩子越小的时候,差一岁,各方面的差异就越明显。
所以,综合我的经历和看到身边人的真实情况,我认为学乐器相对比较合适的年龄是6岁+。
另外,这里所说的学乐器指的是正儿八经开始智性学习。如果是音乐启蒙或熏陶,从妈妈肚子里就可以开始,听音乐、跟着音乐晃动、拍手、做游戏都是很好的方式。
二、学什么乐器好?
选择乐器的时候,最优先的自然是遵从喜好的原则,因为出于热爱和出于功利目的的学习一定会有差别。
但是假如你没有明显的偏好,甚至还不太了解各个乐器及其特点的时候,以下内容可以供参考。
我的分类以乐器上手的难易程度作为区分标准。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上手越快,就越容易从中获得享受和成就感。
从易到难的排行及理由如下:
1 打击类。例如:鼓
排除马林巴、云锣等特殊乐器外,通常来说,对于打击类乐器,音准问题几乎可以忽略。
而且,无论是用手,还是用捶,击打便可发音。相对来说,操作都很简单。
或许在大多数家长的眼里,打击类乐器都不能算是正经的乐器。
确实,大多数打击类乐器其实都属于“噪音”的范畴。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对打击类乐器的忽视,其实与我们的音乐传统认知中重视旋律超过节奏有很大的关系。
譬如流行音乐。
我们可能会对词、旋律无比考究,但是大多数歌曲的节奏却仅停留在秧歌节奏的水平。重音永远在正拍,常常都是八分音符就搞定了,连附点都算是高阶,更别提切分了。
而西方的流行音乐中,却存在很多旋律无比简单,甚至歌词都是简单重复的歌曲,但是就靠节奏丰富带来的律动变化晋级为经典流行歌曲之流。此处,可以自行脑补Beyoncé 的《single lady》,还有Justin Bieber 的《baby》。
2 键盘类。例如:钢琴
通常情况下,键盘类乐器不需要次次演奏都调音,而且有黑白键来固定发音位置。因此,音准能够有保证,且操作简单。
幼儿类的音乐启蒙玩具中,最多的就是鼓和键盘,上手之简单由此可见一斑。
当你拿着别的乐器先得费劲调音、然后摸索着找音的时候,随便弹弹按键就有可能凑出一段还能听的旋律,那感觉真是爽的不要不要的。
3 吹管类。例如:笛子、号
吹管类乐器在每次演奏前需要校音,发音位置通过音孔来固定,所以音准也比较有把握。
但是,乐器的发声对口风、换气等有要求,存在一定的技巧性。
对于这类乐器来说,入门的难点在于如何吹响并保持音色。肺活量是基础,同时比较考验口风的把握,及对气息的运用。一旦这一门槛过了,按键神马的就指日可待了。
4 弹拨类。例如:琵琶、吉他
弹拨类乐器在演奏前也需要调音,而且由于弦的数量较多,因此校音相对比较复杂。发音位置通过“品”来固定,所以音准有把握。
但是,难点在于发音位置太多,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熟悉找准。而且,右手的弹拨有很多种技巧,需要一定的练习。
由于其广阔的音域,弹拨类乐器相对来说应该算是音乐表现最有张力的乐器了。所以,练习起来就更不容易。
基本功练习中,光爬无数个音阶就已经够够的了,左右手的分工协作亦不容易。
另外,说一点先天条件的局限。对于手小的人来说,够不到跨度大的音的感觉也是蛮伤害的。
5 拉弦类。例如:二胡、小提琴
拉弦类的乐器演奏钱同样需要校音,这类乐器的最大特点在于乐器上没有固定的发音位置,完全要靠耳朵听音来找。
所以,无论是校音、还是演奏,音准都会是严重的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让听众有撕心裂肺的感觉。
就算先放下音准不谈,光是运弓发声也足够挑战。所有学拉弦类乐器的家长们一定对锯木头的声音颇感熟悉,再加上音准问题,初期真的是毫无享受可言,想死的心倒是有几分。
无论你学哪种乐曲,当你长年坚持练习之后,乐器或多或少都会在你身上留下痕迹,譬如手上的茧子。但这绝不会明显到影响正常形态的地步。
所以,那些担心孩子学了吹管类乐器嘴会长歪的,可以洗洗睡了。
三、找什么样的老师?
对于初期的入门阶段,如何培养起兴趣是首要问题。那么,启蒙老师的挑选依据是:演奏水平可以不高,但是一定要教的有趣,讲的浅显易懂。
而在中后期的进阶过程中,则应重点考虑老师的演奏水平问题。因为对音乐的理解、甚至是演奏风格的养成来说,跟着演奏水平高的老师学习,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倘若一位老师能够同时满足上述两条要求,自然是再好不过。跟着一位老师学习,也能够做到习惯和演奏风格的延续。但是,如果现实条件无法同时满足的,可以按照上述要求进行分段选择。
对老师演奏水平的考察,可以参照如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老师的教育背景,是否出身正规的音乐学院,音乐学院的教育水平如何;二是老师的工作或职称背景,是否是国家正规乐团的在编人员、在乐团中的席位如何,或是国家X级演员,或是正规音乐学院的老师;三是是否参加过国家官方举办的各类比赛或评委经历。
四、孩子不爱练琴,厌烦期怎么过?
厌烦期几乎是每个琴童的必经之路。
当你入门之后,受不了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当你学习遭遇门槛,技巧怎么练也提高不上去;当你演出、比赛失败,产生极强的抵触情绪,看也不想看的时候,厌烦期就来到了你身边。
此时,家长最好别强迫孩子练习。如果孩子心里不认可,迫于家长压力的继续最多只是做做样子,很难有实质的提高。
那么,厌烦期的突破口在哪里?
1 寻找新的兴趣点
还是讲真实经历。
在学琴8年之后,我迎来了传说中的厌烦期。那个时候的我找各种理由不想练琴,畏惧考级,逃避一切相关的东西。
但是,新的兴趣点出现在乐团。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坐在一起合奏的感觉实在是无与伦比的美妙。而且,在乐团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乐器,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所以,得益于排练,我的学琴之路坚持了下来。
每个人的兴趣点或许也不尽相同,父母可以多方尝试。
譬如带孩子看感兴趣的演出,欣赏电影音乐等等,重点在于重新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2 高质量陪伴或共同练习
假如你在看书,身边有人游戏玩得不亦乐乎,你会作何感想?
然后,再带入一点角色。假如要求你练习的人自己却在旁边玩手机,你会练得下去吗?
这便是很多家长陷入的困境。
他们一方面要求孩子要上课认真听讲、在家好好练琴,一方面自己却在一旁葛优瘫,手机刷个没完没了。
倘若换位来尝试,我猜,大多数家长未必能有自己孩子做的好。
练琴,尤其是基本功训练是一件无比枯燥的苦差事。你光动动嘴,说得越动听,很可能孩子越反感。
所以,需要高质量的陪伴,甚至是共同练习。
所谓高质量的陪伴,高质在于理解孩子的辛苦,倾听孩子的心声,肯定孩子的付出,而不仅仅是坐在一边陪同。
当面临瓶颈的时候,家长尤其要理解孩子的畏难情绪。要陪同孩子一起找问题、想办法、多尝试,而不只是冷冰冰地甩出一句:练琴一点都不认真。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提倡共同练习的原因,只有家长亲身参与练习,才会真切地懂得练琴的不易。
五、如何报考特长生?
通常情况下,每个学校会根据乐团各声部编制的空缺情况来招收特长生。
对于各类乐团编制中的热门,例如交响、民族乐团的弦乐声部,属于每年都会招收一些的,大小年的情况还不会那么明显。
但是一些乐团中的冷门,例如民族乐团弹拨声部的扬琴,属于占坑模式。除非毕业离开学校,通常存量满足的情况下,不会每年都招收。
因此,假如你碰巧学了冷门,那么考特长生可能就会是个问题了。
如果你特别中意某一学校,抱着非去不可的心态,那么可以关注一下当年的招收目标。
倘若有乐团里特别冷门的乐器,譬如民族乐团弹拨声部的大阮之类的,你也可以临时改行,曲线救活。
通常这类乐器在乐团中属伴奏声部,难度不会太大,有音乐基础的再学相对也容易得多。
学乐器无论是对孩子还是父母,都会是一项严峻的考验。
我们应该思考的,或许不是教育孩子如何坚持,而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父母一定要孩子学乐器?
音乐的光环下,究竟隐藏了多少父母的面子和私心,还有不加思考地盲从、以及不懂装懂地妄下评判?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教育不应该是千篇一律地复制,而应该是因材施教地培养。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或许才是父母最应该做的。
而对于那些真正热爱音乐的孩子们,我相信,每一份坚持其实亦是享受,每一滴汗水一定也是收获。
他们在学艺的路上,会有很多寻常人体会不到的感受。关于梦想,关于乐趣,关于付出的艰辛,还有收获的喜悦。
这些便是“琴童”这个称谓背后隐含的真正意义。
我是芊芊,一枚立志用接地气儿的语言说音乐的女纸。我举手保证,所有内容皆取材自真实生活经历,绝不百度。
如喜欢,欢迎围观我的专题“漫谈音乐”,来看更多有趣、有料的音乐事儿。
网友评论
不要盲目跟风,
不要急功近利,
享受音乐的快乐
朋友有孩子四年级学拉琴的,一直学到高一,不知哪种更好,请教版主一下
大儿子是五岁左右开始拉的,到七岁半,后来不愿意拉,每天得逼迫,两年半后,放弃!我们一起拉的,我去拉,他也不愿意拉的
朋友有孩子四年级开始学拉琴的,一直学到高一,不知哪种更好,请教版主一下
呵呵,不好意思!打字出现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