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色归读 侵权必究,授权转载见文尾。
《红楼梦》里男主人公怡红公子贾宝玉作为贾府玉字辈嫡孙,因衔通灵宝玉而生,兼之其外貌酷似乃先祖国公爷,所以一生下来就得到贾府大家长、老祖宗史氏太君的格外宠爱。
另外贾宝玉也是贾府唯一的实职官员贾政的独子(贾珠没了之后),所以说他是“千顷地一棵苗”也不为过!合府都把家族中兴的希望放在了宝玉身上,真是捧在手心里怕摔了,含在嘴中怕化了。
随着宝玉渐渐长大,他的婚配问题就逐步提上议事日程了。依照当时的态势,至少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薛宝钗和贾宝玉的“金玉良缘”,即佩戴刻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金锁的薛宝钗和佩戴镶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通灵宝玉的贾宝玉仿佛是天生一对。
特别是宝钗之母薛姨妈进贾府后大张旗鼓地宣讲:这金锁是和尚给的,说是日后有玉的才可正配!算是要把段这前世注定的姻缘套牢坐实。
另一种选择就是所谓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木石姻缘”。相传林黛玉前世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花草属木本),贾宝玉则是女娲补天时遗弃于青埂峰下的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补天顽石中最后用剩的一块,此石经煅炼自通灵性,幻化人形,被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命为赤霞宫神瑛侍者,因而具备石性。
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两人相携投胎人世后,绛珠仙草因无以回报神瑛侍者昔日的“甘露之惠”,只能“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也是日后林妹妹动辄哭哭啼啼、以泪洗面的先天宿缘。
综观整个贾府,在贾宝玉婚事上说得上话的无非三个半人,即贾母、贾政、王夫人,还有王熙凤算得上“半个”。
对于贾宝玉的婚事,王夫人的想法地球人都知道:就是让自己的儿子贾宝玉娶自己的亲妹妹薛姨妈的女儿薛宝钗为妻。问题是王夫人个人的想法说出来能算数吗?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里,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的说算数还是不算数!
首先,我们看看王夫人为什么中意让薛宝钗做儿媳?薛宝钗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紫薇舍人薛公之后,家资百万,巨富无比,且在户部挂名行商,领着内帑钱粮,这家世没得说。
薛宝钗自小读书识字,且“杂学旁收”,知识渊博,有着良好的文化熏陶。她本着“人谓藏愚,自云守拙”的一套行事准则,在具备高贵、淡雅、娇艳、坚贞等美质的同时,为人低调谦和,宽容大度、温柔娴静、大方得体,可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深得贾府从奴才到主子的普遍喜欢、赞誉。
最让王夫人欣赏的是,她推崇当时封建社会仕途经济的通行社会道德,常常劝宝玉努力学习上进,少看闲书,好早日考取功名,上报天恩祖德,下慰父母之心。
在贾府,王夫人因长子贾珠早逝,女儿贾元春早早入宫,去到“那见不得人的去处”后,他与丈夫贾政夫妻感情渐次淡薄,书中几次描写贾政与王夫人说完话,便晚上到赵姨娘处歇下。王夫人性情也日渐改变,除了俸诵经文,一心向佛之外,宝玉的功名和仕途可以说是她的全部寄托和希望,宝玉就是她的命根子。
所以当贾政痛打宝玉那一次,王夫人哭着叫起贾珠来:“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宝玉)我也不管了。”虽说这是一种气话,但也反映出宝玉如今是她的全部牵挂和将来的唯一靠山这个实情。自然地,一心规劝宝玉走传统仕途经济之路的薛宝钗岂不是完全契合王夫人的心意?
所有这些,加上薛宝钗比林黛玉身体健康,自然生养潜能更可靠、更旺盛。这在很注重的子嗣传承的古人看来,她条件优越得多;更不用说薛宝钗是王夫人的姨侄女儿,给自己做儿媳是铁定“一条心”的自家人,亲上加亲,多好的事情啊!
王夫人作为贾宝玉的母亲,古人讲究儿女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见她这个母亲的发言权还是很大的。父亲贾政呢?依照古代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加之贾政在外案牍劳顿,在家生性潇洒,不喜俗务,基本上只做宏观原则的把握,比如家世、才识、人品等,操作层面的问题王夫人完全可以独自当家。
这有一个例证,王夫人曾对贾政说:先挑个女孩儿放在宝玉屋里(即纳妾)。贾政答到:总以课业为重,先放放,不急,以后再议。但是王夫人仍然在知会了贾母后,悄悄地把花袭人赏给贾宝玉做了“通房大丫头”,让人大心大的贾宝玉有个“初试云雨情”乃至“N试云雨情”的对象,免得惹出乱性、有损名誉的风流案子。
直到赵姨娘告诉贾政:“宝玉已有了(妾)二年了,老爷还不知道?”贾政听了忙问道:“谁给的?”,也就是说王夫人把袭人提拔为宝玉侍妾这件事低调地干了。
王夫人只是每月从自己的月份银子里批出二两来给袭人,这个举措只有贾母等有限的几个人知悉,而没有大肆声张和操办,甚至连宝玉自己都没告诉!这样即便没有经过贾政的同意,但基本符合他的原则,不影响宝玉的“课业”又解决宝玉的“燃眉之急”。贾政的态度则是既未再过问,也未反对。
还有,考虑到荣国府实际上是二房的贾政夫妇在当家(王熙凤在台前做CEO),而承袭了贾府世职的长房贾赦实际上大权旁落,这个总是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好在让贾赦的儿子、儿媳——贾琏、王熙凤夫妇在人前人后咋咋呼呼,具体执事,算是维持了家族权力分配的大体平衡。
鉴于王熙凤虽是贾赦的儿媳,但是同时也是王夫人的内侄女,终归跟王夫人是一条心的历史经验,贾政无疑也是赞成把王夫人的姨侄女薛宝钗再娶过来做儿媳,将来当掌家主妇就放心了!
问题是大家族的最高权威老祖宗贾母是最心疼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人的,同时也深悉他们情投意合、两小无猜,史老太君从心底是想撮合宝黛的木石姻缘,而不是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
一次,凤姐儿当着宝钗等众人的面和黛玉开了这样一个“玩笑”,“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王熙凤是何许人?她机灵透顶,八面玲珑,实际是贾母肚子里的蛔蛔虫,极善于揣摩贾母心意而又熟悉礼数。王熙凤敢于当众挑明宝黛关系(尤其有宝钗在场),肯定得到了贾母的授意,实际是贾母借凤姐之口,给王夫人、薛姨妈等传播的“金玉良缘”一个委婉的否定。
不仅如此,贾母还借着张道士为宝玉提亲的当儿,为宝玉择婚定调:“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老祖宗这一招也是绵里藏针,就像她不便为贾迎春的婚事代替其父母强出头一般,在宝玉婚事上她也不好直接否定王夫人的主张。但是,贾母这翻话的奥妙是个拖字诀。
宝钗比宝玉大2-3岁,黛玉比宝玉小1-2岁,薛宝钗宫选落榜后,就一直呆在贾府指着做宝二爷的“宝二奶奶”!贾母的策略就是拖,本来待嫁的宝钗再拖1-2年,就成老姑娘了,不嫁不行,看不拖黄你!
有趣的是,一边是“金玉良缘”闹得满城风雨,一边却要为“尚无人选”而“打听着”;一边“和尚”说“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一边也有“和尚”说“命里不该早娶”。
还有第五十回,贾母当着宝钗、宝玉、黛玉的面却公开为宝玉向薛宝琴求配。一边是渲染已久的金玉良缘,她视若无物,一边是对已许了人家的薛家小妹又当众向其求婚,贾母这一“明知故问”、看似糊涂的做法的其实是明确的暗示薛姨妈,我不考虑宝钗了,你们别枉费心机!
针对贾母的当众说婚,一向敏感多疑、爱使小性子的林黛玉在现场没有任何不满的表示,倒是薛宝钗有点半真半假的吃醋,说道:“……我就不信我哪些儿不如你(薛宝琴)?”。可见贾母此举多半是针对金玉良缘的!
另外,小说第五十七回,贾母和王夫人的“代言人”薛姨妈也曾为金玉良缘还是木石姻缘进行了一番短暂的、打哑谜式的“隔空交火”。当时黛玉的贴身丫头紫鹃为试探宝玉故意唬他说林姑娘不久要回苏州老家,心系林妹妹的宝玉一下子如同塌了天,五雷轰顶、急痛攻心之际患上痰迷之症,变成呆傻样的木头人。
当贾母从紫鹃口中得知这仅仅源于她一句“玩笑话”所致时,老祖宗明白宝黛的爱情已经 发展到了不可回避的地步。贾母流泪劝慰宝玉道:“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顽话。”,又数落紫鹃:“你又知道他有个呆根子,平白的哄他作什么?”
贾母安抚的态度分明是认可了宝黛两人的关系,这还了得?此时依照大家规矩晚辈本不宜插嘴,更何况薛姨妈身处客中,但她不得不赶紧接过话茬(为了姐姐王夫人,也为了自家女儿):“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儿来的,他姊妹两个一处长了这么大,比别的姊妹更不同。这会子热刺刺的说一个去,别说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
薛姨妈这番话本意是要赶忙把宝黛急需明确的婚姻问题拽回到普通的姐妹亲情层面。贾母并不接薛姨妈的话茬,反而安慰为黛玉而疯癫的宝玉“你只放心罢”,此时最能让宝玉放心的莫过于“木石姻缘”得到权威和正式的确认。对照薛姨妈试图“拨乱反正”的暧昧之语,贾母的话则是很明确的“宣示”了。
无奈王夫人除了占据“父母之命”的封建道德高地之外,还动用了自己女儿——元妃娘娘这柄尚方宝剑,采取了以君制臣的办法来曲线推动自己的战略。第二十八回,贾妃以“赏礼”的“规格”表明了“娘娘的旨意”:即宝玉与宝钗一等,黛玉与迎春、探春、惜春这三姐妹一等。
深居皇宫的贾妃显然难以在一次短暂的归省后作出就断定宝钗比黛玉更适合给弟弟做媳妇(要知道归省当晚的赐物钗黛诸姐妹及宝玉均一样),毫无疑问,这是王夫人的授意,即王夫人已劳动娘娘来推动“金玉良缘”。
这样一来,在贾宝玉婚事上有相当决定权的王夫人和贾母在这个事情上一直在迂回斗争,僵持不下。当然,随着元妃薨世,贾府被抄,贾政外调,宝玉又疯疯癫癫,贾家每况愈下,风雨飘摇。或许老太太越来越力不从心,或许高鹗续书背离了曹翁原意,王熙凤最终经贾母首肯后使用了“掉包计”,使得金玉良缘落地。
欢迎交流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