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33期“变”专题活动。
中国是礼仪之邦,历来注重请客吃饭。但请客吃饭,却又往往无酒不成宴,喝酒劝酒才是主要任务,吃饭其次,至于菜的味道和品相就更不重要了。一场饭局,倘若不喝酒不劝酒,便生生少了许多乐趣。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许多传世的经典名篇无不散发出浓浓的酒气,汉高祖刘邦的酒后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的“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永的“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等等数不胜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已经被冠以远远超过其物质本身的内涵和意义。
而我们普通人喝酒,多半与文化无关。大多只是为了应酬或者应付。但即便如此,端起酒杯,扬头闭目,便一杯下肚,须臾间,酒精开始慢慢燃烧神经,搅动情绪,此时再看桌上,有的口若悬河,口舌生花,颇有诸葛亮舌战群儒之风;有的装疯卖傻,插科打诨,极尽逗趣之能,席间,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你敬我,我敬你,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酒这东西,确实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它让不同的人收获不同的能量。几杯下肚,便能让人变得放纵,让人情绪高涨,也可能让人回归真我。
对于懂得节制能够节制的人,酒可以放松神经,拉近感情,搞好关系。一场美酒佳肴,也顺便成就了自己的一番心思。
可是对于酒品不好的人,却无异于毒药一枚。醉酒之后,基本上就与平时的他没多大关系了。
这种人,平日里多半是寡言少语的人,可一旦几杯酒下肚,便壮了怂人胆,平日里的那点战战兢兢此刻不翼而飞,心里不敢说的话,平时不敢做的事儿,借着酒劲就自然散发了。若只如此也就罢了,随着酒精的增加,开始废话连篇,甚至一直唠叨个不停。
你会发现,此时的他已经变得与酒前的他判若两人,有些平时斯文内向的人,会进入一种癫狂状态。大喊大叫甚至原地乱蹦,变得暴躁和易怒,如此放飞自我的状态下,若是恰好碰上一个合适的诱因,只怕是拆房、裸奔这类惊天地泣鬼神的糗事都能干出来,洋相出尽。
我曾仔细地分析过这一类人的心理,这样的人,平日里多半属于“闷骚”型的人。他们本性多半内向天真,却又不得不承受社会关系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压力,他生活在人群中,时刻感受痛苦。所以下意识便会想方设法去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本性被包裹上一层厚厚的外壳后,无法舒张,人便自然就很难快乐起来。
于是,酒精便像一把开启外壳的钥匙,一旦开启,他的真我放飞便如开闸的洪水一般磅礴倾泻而出,这样失控的情绪往往演变成报复性的发泄和放纵,体内蕴藏的那点“四海八荒”的“暴脾气”全跑出来了,往日的人设此时碎了一地。席间以酒助兴,本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倘若遇上这么一位,便难免令人扫兴了。
酒品见人品,自制力是成年人的基本素质。成年人的世界里,生活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总是徘徊于各种压力之中,或许每个人的外表下都隐藏着另外一个看不见的自我。许多羁绊和痛苦,绝非醉一场就可以放下的。酒后的疯也好,傻也罢,一顿操作猛如虎,发泄过后,第二天醒来,大脑一片空白,徒留头疼和悔恨罢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638179/78d8f0ace99cafe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