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在北京带外孙,慢慢习惯了住电梯房。不管住几层、无论楼多高,只要进了电梯,就算到了家,既无爬楼之忧,更无携物之累。网上购物,快递送货可由电梯直抵家门,好不惬意!妻子心生羡慕,言谈中多次提到,我们也要换电梯房。
电梯房对于已逾花甲的我来说,是个奢侈品。需装电梯的高层住宅在三线城市兴起,还只有十多年的历史。先前住小房子,总想换个大点的,但从未想过住电梯房。记得女儿四、五岁时,每次周末用自行车载着她去外婆家,看到沿街高点的房子,经常会重复同一句话,“爸爸,我要住楼房”。
女儿的楼房情结是有缘由的。房改前住的都是单位房子,小的出奇,纯属“鸽子笼”。不足10平米的蜗居,竟然派给年青人作婚房!以后虽然调整了几次,面积稍有扩大,但一家三口也不过二十几平方。并且几家人共用一个自来水龙头,十数人共用一个公共厕所,局促和尴尬如影随形。洗衣服排队尚可忍耐,上厕所排队实在是忍无可忍!
熬啊熬,一直熬到女儿读完小学四年级,提前考入初中实验班时,才如愿住进70多平的单元楼房。单元房有独立的厕所,专用的水龙头,父母和孩子各有独立房间,在当时简直就是一步登天!
房改后住宅私有,房地产市场开始活跃,小区逐渐出现。为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让在外打拼的子女回家时,能感受到温暖和舒适,我家也被潮流裹挟,用房屋置换的方式,搬进市中心一处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居住面积超过了房屋交易税中普通住房的标准。
本来想,此处地灵人和,花红草绿,是养老送终的福地,这辈子再也不折腾房子了。
但规划赶不上变化,才住七、八年,新的问题就出现了。子女成家后,异地置房定居,相距甚远,极少回家;即使节假日偶尔回来,也是来去匆匆。买大房子的初心可嘉,但与现实严重不符。三室两厅两卫,偌大的空间,整日里只有两个老人家在里面晃荡。各用一个卫生间;俩人吃饭只占餐桌一角;平时一人在书房码字,一人在厨房备菜,有事沟通得大声呼叫。再者,房子大了卫生也难做,更要命的是,随着年龄增长,5层半的步梯楼已经越来越爬不动了。
大房子对于老年人已经成为“过去式”,看着舒服,并不实用。正当我们为居住现状感到困惑的时候,恰好在北京体验了电梯的优越和便利。需要与诱惑相遇,事情立即起了变化,说好的70岁时换小房子的安排,被妻子废除。2018年仲秋时节,房屋置换再次提上家庭重要议事日程,目标直指电梯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