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今天是大年初一,哪怕昨晚睡得再晚,刚过七点,还是挣扎着爬起来。再晚了,小巷子的街坊们就要上门拜年了。
现在我们同事、朋友一般就发发微信拜个年,形式形式。可咱家住的这个小巷子,美其名曰“凤鸣凹”,住户也有几十户,每年大年初一最热闹。认识的,不认识的,大年初一都来串门,我嫁进夫家已20多年了,没哪一年落下过,就好像是一个小乡村的风俗。
我估计最早应该是给我的公公婆婆拜年。小巷子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哪家有红白喜事,都互相凑个份子,热闹热闹;哪家有老人,老街坊们大年初一,相互结伴就去串门拜个年。有兄弟一起的,有年轻爸爸带着小儿女的,有邻居凑阵的,甚者还有家里孩子没回来过年,就亲自上门给巷中耄耋老人去拜年的中老年。
十几年前公公去世,前两年婆婆去世,当年的大年初一很多街坊邻居拿着爆竹来拜红年,一点儿也没比正儿八经的亲朋做得差。虽然咱家两老人先后走了,但在大年初一这天,还是有许多街坊上门拜年,有的甚至比我年纪都大许多,让我身子谷箩大(方言,意惭愧,不敢当)。
一年又一年,看着可爱的孩童长成青涩的小青年,看着小青年长成沧桑的中年大叔,再又看着新的孩童抱在爸爸怀里来串门,奶声奶气的叫着“拜年”“大吉大利”时,心都柔软得要化了,也真正感觉自己老了。从嫁进来自个儿被小年轻称呼姐姐,到后来的阿姨,再到牙牙学语的孩子嘴里的“奶奶”,感觉真是沧海桑田,岁月不饶人哪。
过年拜年是个不错的习俗,平时也没怎么频繁交往的亲朋、邻里因为这习俗才有了交汇点:亲戚不至于隔膜,邻里不至于疏远,同事不至于淡漠。这是一根强劲的纽带 ,将血缘,至交,邻居拢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当然,关键在你怎么看,有人嫌麻烦,你来我往,浪费时间;但更多的人认为是一种亲情友情纽带,如果没有这根扭带,中国人的人情往来将要淡漠许多。你看国外许多家庭,不要说血缘关系的金字塔第三代就是第二代亲兄弟姐妹都不是特别亲,人情也显得特别冷漠。同理,咱家乡人也常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亲没了,如果在第二代,都不愿借助互通来往方式之一――拜年来加强联系的话,我看第二代的亲缘关系都很难继续下去。
婆婆去世后,我老公没有去给剩下的唯一一个老舅妈去拜年,一则因为婆婆在世时,她们二人就不太和睦,二则婆婆的娘家也比较偏远,三则这个舅妈年轻时就特别难说话,我嫁进这么多年,都没用机会见过一面。婆婆去世后,只来过几个侄子烧了个香,连忙都不肯帮,过年我老公就没去给老舅妈拜年,这头亲就算彻底地断掉了,这还是第二代老表的关系好不好,可就这么断了,而老公的母亲和他们的父亲可是亲兄妹呀!
所以咱这巷子的串年就显得弥足珍贵,成了小巷子一年最重要的邻里来往仪式,彰显着老街坊们纯朴,憨厚感情投入。真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们不要把这好的习俗给弄丢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将来我的孙子或孙女,就基本没有亲舅舅姑姑姨妈的称谓了,这是多么可悲!远亲不如近邻,但愿他们也能有像我住的小巷子一样的街坊们,可以互通往来,相亲相敬啊!
拜年 拜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