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路问孔子:“如何服务神鬼”,孔子说:“还没有服务好人呢,怎么能谈服务神鬼?”
樊迟问孔子:“如何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孔子说“一个人能致力于服务民众的义举,对鬼神敬而远之,就可以称为智者。”
在这里,孔子没有断言有没有鬼神,而是认为如果人能做好事,就不必太亲近鬼神,只要尊敬就可以了,和“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一个道理。
墨子认为是有鬼神的。并且提出了一个很值得玩味的观点,就是“你不能说自己没有见过,就说不存在”。面临当时的社会乱象,墨子认为其根源就是很多人不信鬼神。
东汉时期的哲学家王充认为是没有鬼神的。“人死如灯灭。灯灭后无光,人死后无鬼。”针对当时流行的寻求仙药、长生不老现象,王充认为“万物有始必有终”,并不存在能长生不老的仙人。
科学家培根从理性上提出了神存在的必要性:“人性本来是脆弱的,而无神论更从根本上摧毁了人在内心中战胜邪恶的精神力量。不仅就个人而言是这样,就民族与国家而言也是如此。”
而数学家拉普拉斯认为,神只是一种假设。
在《天体力学》一书中,拉普拉斯论述了行星的运动规律。当他将这本书送给法国皇帝拿破仑时,拿破仑问“为何在书中一句也不提上帝?”
拉普拉斯回答“陛下,我不需要那个假设”。
马克思认为是没有神鬼的:“宗教是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工具。”
可以说,对于神鬼的认识,影响着古今中外的很多人。简单地将相信神鬼归结为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是太浅薄了。由培根的话可见一斑:“一知半解的哲学思考把人导向于无神论,但是对宇宙与哲学的深刻思考,却必然使人相信神的存在。”
一方面,在封建时期,也不是每个人都相信鬼神。既有人认为有鬼神,也有人认为没有鬼神。何况对鬼神的认识,远远地早于封建时期。
另一方面,当今的很多发达国家都信奉鬼神。比如,日本的伊势神宫,美元上的“我们信神”。你说这是落后的思想吧,可这些国家却很发达。
关于鬼神之说,有个“杨震漏夜却金”的故事。
汉朝时,有个人深夜向名臣杨震行贿,杨震不接受。这个人说:“夜深人静,你接受了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听杨震这么一说,行贿的人很羞愧地走了。
杨震相信有鬼神:“抬头三尺有神明”,所以做事心存敬畏,在夜深人静时也不肯受贿,保持了正直的一生。
有很多贪官,不相信鬼神,以为做的事情没人知晓,谁知东窗事发时全都成了把柄。
汝南有个县官就不相信鬼神。当然,这个县官干事倒也小心谨慎,受贿时决不允许第三者在场。几年下来,贪污了一大笔银两,倒也平安无事。谁知,有一天,这个县官家里被小偷光顾了。家里被偷了,应该报案才是。但因为家里的钱财来路不明,县官就没敢报案。想着丢就丢了吧,丢财免灾。小偷呢,还接着在江湖上偷。有一次这个小偷伙同几个人偷了一大笔钱,结果分赃不均,出了人命。于是这个小偷就被抓了。结果被有司一查,查出来是个惯偷,于是小偷的家就被抄了。有司一笔一笔地问小偷赃物的来源。有的小数额,小偷也记不清了。可是那个县官家是笔大钱,小偷记得清清楚楚,于是就说某年月日在某个县官家里偷的。你想,一个县官,哪来这么多银两?有司就把县官叫过来问。
这县官是有苦说不出,面对自己家里的东西,死活不承认是自己家的。有司越问,发觉漏洞越大,最后弄得有司不得不对这个县官产生怀疑。到家里一查,果然抄出了很多家产。县官受贿的事情也就大白于天下了。
这个县官不信神。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可能也的确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鬼神。县官干事这么小心谨慎,也没有外人知道县官受贿的事情。在县官看来,这种事情是不可能败露的。
可是,这种事情为什么又败露了呢?县官在受贿时,能预见到自己家后来被小偷光顾吗?能预见到小偷分赃不均闹出人命吗?县官显然不可能预见到这些事情。即使预见到了这些事情并竭力避免,受贿的事情还是有可能因为其它事情败露出来。到底什么时候败露出来?县官不知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鬼神知道,也就是俗话说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时辰一到,马上就报。
这里的鬼神,虽然不是物质意义上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鬼神,却有牢固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县官受贿这个事实。当县官受贿以后,不管如何遮掩,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而县官最后被抓,只不过是这个事实的表现而已。
所谓鬼神,就是真理的呈现形式之一,虽然事情的真相可能以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种意想不到,在微观层面上就是物理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在宏观层面上,就是混沌理论。
在宏观层面上,人们很容易测量出一个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并且可以根据现在的位置和速度,预测出下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预测的偏差将越来越大。就拿发射卫星来说,可以根据卫星的当前位置和速度精确预测下一秒的位置和速度,甚至第二天的位置和速度,但是,对于一个月后的位置和速度就无法精确预测了。对于一年后的位置和速度,则完全没了把握。这就是由于混沌理论所导致的无法准确预测。
而在微观层面,物体的位置和速度更是无法同时精确地测量出来。因为无法同时精确地测量物体的位置和速度,也就无法推测出下一时间物体的位置和速度。
这种意想不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比如财大气粗的西门庆为了私通潘金莲而毒杀了懦弱的武大郎,还一把火将武大郎的尸体烧了,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可是架不住武二郎的调查,也没料到负责殓尸的何九叔留了一块遗骨作为证据。当真相大白时,西门庆也就死到临头了。
比如,和绅在乾隆朝时权倾朝野,富甲天下。可是待乾隆一死,嘉靖即位,就马上被抄了家。抄出这么多银两,和绅无法抵赖贪污的事实,只好自尽。
真理的这种意想不到呈现方式,俗话就叫做:“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聪明的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时,也有失手的时候。
杨震信鬼神,被鬼神所保佑。汝南县官不信鬼神,却被鬼神所捉弄。这不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吗?
鬼神之事之所以有市场,其本质是人类对真理认识的局限性。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没有一个人完全掌握了真理。就好似无法准确预测每一天的股市一样,任何人都无法对世界的发展趋势做出长久而精确的预测。
即使很多伟大的人物,也不过是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哪怕他们宣称掌握了真理,他们至多不过认识了真理的冰山一角罢了。
怀着对真理的深深敬畏,人们将一些难以预估的事情交给鬼神,也就毫不奇怪了。
这类难以预估的事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
《孙子兵法》开篇就提到了兵法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被很多人所推崇的兵法,仅仅被排在了第五位。领兵打仗的将军的素质,排在兵法的前边,是第四位。排在前三位的却是道天地,这种不大容易把握的事情。所以睿智如孙子者,亦认识到了人类的局限。
《三国演义》中有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诸葛亮为了除掉司马懿,费了好大一番算计将司马懿父子三人引入了上方谷,然后放了一把火。大火漫山遍野,司马懿父子三人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眼看着就要被火烧死了。可能真是司马懿父子三人命不该绝,在这种关头,天上飘来一块乌云,哗啦啦下了一阵雨将大火浇灭了。司马懿父子三人于是抓住这个机会逃出了葫芦谷。诸葛亮看到这样的情况,只能长叹。对于这种情况,书上的说法是司马氏要建立晋朝,所以命不该绝。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尚不能算无遗策,何况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呢?这种事,只能归结为“人算不如天算”。何况,在《孙子兵法》中,天也本来就是排在人的前边的。
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里的灵感,因为不可捉摸性,就具有与鬼神同样的性质。爱迪生,这个伟大的发明家,在别人看来,好像是个发明机器一般。一拍脑袋一个发明,什么电灯、电影、留声机,全是爱迪生发明的。没想到,他却在这里提到了灵感。关于灵感的重要性,从他的后半句话尤其可以看出来,“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那个最重要的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怎么产生出来的?没人知道。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第一任时,推动了中美建交,在民望中是如日中天。在竞选连任时,各种民调都显示尼克松会赢。在这种情况下,有个助手还是不放心,对尼克松建议窃听一下对手的情况,好做到知己知彼。尼克松知道这是违法的,但是也没反对。于是,特工就在对手的竞选总部安装了窃听器。选举结束,尼克松以大幅领先的优势获得了连任,一切都好似天衣无缝一般。谁知,有人将窃听这事举报给了新闻媒体,新闻媒体就铺天盖地地对此事进行报道。在强大的压力下,尼克松被迫辞职。在辞职前,他说:“我根本不需要窃听就可以获得连任,窃听也没有给我的连任带来任何帮助。但是,窃听这件非法的事情却成了把柄,我这是太阿倒持、咎由自取啊。”
太阿,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握在自己手里,可以建功立业,因此每个人都想得到它。但是如果你反着拿,将把柄递给敌人,敌人就可以用它轻易地将你杀死。
干违法事情,很多情况下就相当于太阿倒持,授人以柄。
尼克松下了台,一直到死,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将这件事情捅了出来。当然,他也不想知道,他说:“我犯的错误,我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
尼克松很清楚自己做了违法的事情。这种事情的发生,是由于他自律不严所致,他又有什么可埋怨的呢?
因为无人掌握真理,因此,对于传统的鬼神之事,既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
不信者容易丧失畏惧之心,干事没有原则和底线,小则误己,大则误国。
全信者又容易画地为牢,丧失对事物的判断力,同样变成了没有原则,误己误国。
那么,果真有神鬼吗?
神者,乃是人对无法预测、无法理解的事物的源头的归结。鬼者,亦是如此。
那么,神鬼报应之说又该如何解释?
一个人干了好事,这人可能没记在心上。但是,干好事的时候,会帮助别人。这时候就会有如下各种可能情况的发生。
一、 别人受了帮助,没有后续表示,这事就此了结。
二、 别人想报答,但没有合适的机会。在遇到合适的机会时,别人会出手相助。
三、 别人产生报答之心,在遇到合适的机会时,会帮助其他人。这样做好事的种子就传了下去。
四、 做的好事让第三者看到了,第三者换位思考,认为这人是个做好事的人,不会做恶事,可能哪一天也会帮助到自己。所以第三者乐于帮助这个人。这人就处于一个融洽的环境中。
五、 这个人干了好事后。有一天进行换位思考,将自己放到了以前帮助过那人的位置。越发感觉帮助得对,就好比自己帮助了自己。于是心情舒畅,于是接着做更多的好事。
这些事情叠加在一起,于是就产生了从内心到外界的做好事的环境。很多这样的事情到一起,得到善报的可能性就增大。
同样,一个人干了坏事,这人可能也无所谓。但是,干坏事的时候就伤害了别人。这时候就会有如下各种可能情况的发生。
一、 别人忍气吞声,认了,不再报仇,这事就此拉倒。
二、 别人想还击,但实力不够。于是,这个人就一边加强实力,一边寻找机会。在遇到合适的机会时,这个受害者就可能报仇。
三、 别人产生愤恨心理,想还击,于是将怨气撒到了他人头上。于是,做坏事的种子就传了下去。
四、 做坏事的时候让第三者看到了,第三者产生兔死狐悲之感,担心有朝一日自己也成为受害者。于是,对这个干坏事的人有了提防心理。甚至把干坏事的人看成是自己的仇人。于是,这人就处于一个仇恨的环境中。
五、 一个人干了坏事后,某一天遇到了与受害者相似的情况,于是进行换位思考,对受害者产生了同情。想到自己也可能成为受害者,从而良心受到谴责,于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了新的认识。甚至把自己当作了受害者,将以前的自己当作仇人。从而心理发生问题。
干一件坏事不一定马上就受到报应,但是坏事干多了,受报应的可能性就增大。
至于何时受到报应,谁也说不清楚,所以有人就将其归结于鬼神。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就好比是一个概率问题。就如买彩票,所有人都知道,肯定会有人中大奖,但谁也说不清楚谁会中大奖。
所以,干好事与坏事,实际上是增加了受到善报还是恶报的概率。这种报应,无人知何时何地发生。可能随时发生,也可能永不发生。但是,从统计学的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是一种事物发展的趋势。
就好比天气预报,今天的降水概率是80%,并不意味着今天一定会下雨,也不意味着今天一定不下雨。
明天的降水概率是30%,也并不意味着明天一定不下雨,也不意味着明天一定就下雨。
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今天降水的可能性比不降水大60%,还意味着今天降水的可能性比明天的大50%。
干好事还是坏事受到的报应,也是如此。
故,谚曰
善增善报,恶增恶报。
行事不断,报应累积。
何时报应,乃是概率。
欲知后文,且听下回分解。
长篇小说《芥子梦》目录:
《芥子梦》自序
《芥子梦》第一回 世界百态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二回 中华同心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三回 芥子来历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四回 历史判决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五回 求索之路
长篇小说《芥子梦》诗词集锦(前五回)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六回 宇宙之门(上)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六回 宇宙之门(中)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六回 宇宙之门(下)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七回 天上世界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八回 真宫景象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九回 万善归真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十回 人性之辩
长篇小说《芥子梦》诗词集锦(第六至十回)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十一回 罪犯是谁
请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芥子梦”(微信号:j-zi-m),及时跟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