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继续聊这个电影系列。其实电影本身已经聊完了,我们说一点延伸话题。
在前面的系列里,曾提到在经典文学和戏剧的殿堂里,千面英雄之旅的结构模式依然适用。
也曾经用大家所熟知商界精英的官方披露传记做过剖析,是完全暗合这个规律的。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在小说的结构里,这个结构母题是否依然适用。
许荣哲在他的《小说课——偷故事的人》里,谈了一个三分钟说一个完整故事的公式。所谓的七问题公式:
问题一: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问题二:“阻碍”是什么?
问题三:他如何“努力”?
问题四:“结果”如何?(通常不是好结果)
问题五:有“意外”可以改变吗?
问题六:意外发生,情节该如何 “转弯”?
问题七: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简化后的故事公式就是:1、目标——2、阻碍——3、努力——4、结果——5、意外——6、转弯——7、结局。
如果把1和2替换成梦想和原罪,就更加符合戏剧结构。那么这个公司就是:1、梦想——2、原罪——3、努力——4、结果——5、意外——6、转弯——7、结局。
我们用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来举例:
1、目标:主人公与朋友打赌,要80天环游地球,并以全部财产作为赌注。从伦敦出发,展开追赶时间的目标。
2、阻碍:a、主人公被误认为银行大盗,沿途遭警察各种拦阻;b、主人公是个善意的好人,经常因行善而耽误行程。比如从婆罗门教徒手中,拯救了一个即将陪葬的印度女孩。
3、努力:主人公用尽各种方法赶时间,好几次差点丧命。
4、结果:环游地球一圈,回到伦敦。一共花了80天又5分,输掉了比赛。
5、意外:令人没想到的是——根据伦敦时间显示:主人公只用了79天又5分.
6、转弯:剧情逆转,由于地球自转导致的时差,往东走,绕地球一圈,时间会少一天,而往西走,则会多一天。
7、结局:主人公不仅赢得比赛,还因为善心抱得美人归。
所以,我们看到:隐藏在故事里背后的逻辑,都有一张大同小异的脸。
我们再看一下戏剧结构里通常讲的故事策略,也就是设置曲折情节的U型结构,这个结构骨架是这样的:
正常状态——遭遇挫折——跌倒谷底——深刻反思——奋起逆袭——重获精彩。
我们再回望一下英雄之旅的全过程:
英雄淹没于芸芸众生,一些因素打破了原有的宁静,越过了第一道边界——进入冒险的世界,迎来了伙伴,得到女神的祝福,来到了第二道边界——险境的边缘,前进过程中坏蛋逼近,听过妖妇塞壬的梦之安魂曲,穿越灵魂的暗夜,有过虚假的胜利,差点一无所有,在黑暗洞穴的最深处,与毒龙决战,取得最终的胜利,成为屠龙英雄。带着神启,走上返回的路,造福众生。
聪明如你,这个模式结构的普适性,应该不需要我再进一步做更深入的剖析。
关于电影系列的具体内容就写到这里,也可能会再写一段后记。
你也许会以为,了解了这些方法和套路,就可以看透一部好电影,编出一个好故事。
其实套路的价值在于,你如果按照方法论来,至少可以达到及格线。
而成为高手的一万小时都花在哪了呢?是的,就是要花一万小时建立精微的体感,不断去刻意练习,直到得之于手,应之于心。
中观的套路提供的是方法论,它让外行快速入门上路,而高手的进阶之路,还刚刚开启。
缺少中观的套路,会有结构骨架的缺陷,而一具无论多么完美的骷髅,也还只是一具骷髅。如果没有微观的精妙体察与积累,就没有血肉丰满的作品生命。
以上就是一个斜杠中年的不正经电影系列。
最后,列一下使用过的参考书目与主要思想来源:
心理学系列: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让我们重返精神的家园》、《集体潜意识的原型》、《荣格自传》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群体分析及自我之分析》、《幻觉的前景》、《文明及其不满》、《摩西和一神教》
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
克里斯托弗•沃格勒:《作家之旅》
亚•林恩•施密特:《经典人物原型45种》
编剧系列:
布莱克斯·奈德:《救猫咪》系列
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系列
威廉·尹迪克:《编剧心理学》
威廉·M·埃克斯:《你的剧本逊毙了!》
Eric Edson:《故事策略:电影剧本必备的23个故事段落》
维基·金:《21天搞定电影剧本》
写作系列:
史蒂芬·金:《写作那回事》
许荣哲:《小说课》
音频课程:
得到课程:《跟李新学编剧》
文学思想名著: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地下室手记》
卡夫卡:《城堡》、《审判》
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