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梁启超:中国母亲教育的倡导者
梁启超的母亲对于孩子教育以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为主,同时还以严格的引导,慈中有爱,但绝不溺爱;梁启超6岁时有一次因事说谎,母亲动怒,严加训斥,首次罚他跪下并鞭打他。这些教育,使梁启超自小就形成了独立自由的精神,也为他后来重视新民德的思想,具有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宽容大度的胸怀奠定了基础。梁启超一生参加的中国政治活动影响巨大,是近代中国政治革命家、思想家,其匡扶天下、济世救民的事迹广为人知,推动近代中国发展功不可没。一生著述甚丰,有1400多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财政、文学、外交、历史、图书馆学与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但鲜为人知的是,梁启超同时也是一位大教育家,梁氏一家可谓人才济济。
梁氏一家怎么一个人才济济?
我们看——9个成年子女个个成才,其中7人海外留过学,3人当选院士:长女思顺,诗词研究专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长子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三子思忠,西点军校毕业,曾参与淞沪抗战;次女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四子思达,著名经济学家,参与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三女思懿,著名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四女思宁,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奔赴新四军参加革命;五子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少见的成功父亲——“一门三院士,父子九专家”的传奇家族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梁启超,是中国不折不扣的大教育家,家族人才辈出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梁启超那科学而独到的教育观,对于当今中国教育,又有哪些启示呢?
梁启超,是中国母亲教育的倡导者!
原因是梁启超,是母亲教育的受益者
来源于他的母亲——“我家之教,凡百罪过,皆可铙恕,惟说谎话,斯不饶恕。”
下面,我们接着看梁启超为什么说“我家之教,凡百罪过,皆可铙恕,惟说谎话,斯不饶恕”?
第一节 梁启超的母亲:孩子决不能说谎话
梁启超以深情的笔触记录了这个“天才与谎言”的故事,文章的名字叫《我之为童子时》:
我之为童子时我所爱之童子乎,汝若不知我为谁,问汝先生及汝父兄,或能告汝。汝欲听我为童子时之故事乎?我大半忘记,所记一二,请以语汝。
我为童子时,未有学校也。我初认字,则我母教我,直至十岁,皆受学于我祖父、我父。我祖父母及我父母皆钟爱我,并责骂且甚少,何论鞭挞。然我亦尝受鞭三次,至今犹历历可记,汝等愿闻此老受鞭之故乎?我家之教,凡百罪过,皆可饶恕,惟说谎话,斯不饶恕。
我六岁时,不记因何事,忽说谎一句,所说云何,亦已忘却,但记不久即为我母发觉。时我父方在省城应试也。晚饭后,我母传我至卧房,严加盘诘。我一人房,已惊骇不知所措。盖我母温良之德,全乡皆知,我有生以来,只见我母终日含笑,今忽见其盛怒之状,几不复认识为吾母矣。我母命我跪下受考问。
我若矢口自承其罪,则此鞭或遂逃却,亦未可知。无奈我忽睹母威,仓皇失措,妄思欺饰以霁母怒。汝等试思母已知我犯罪,然后发怒,岂复可欺饰者?当时我以童子无识,出此下策,一何可笑!汝等勿笑,可怜我稚嫩温泽之躯,自出胎以来,未尝经一次苦楚,当时被我母翻伏在膝前,力鞭十数。我母当时教我之言甚多,我亦不必一一为汝等告,但记有数语云:“汝若再说谎,汝将来便成窃盗,便成乞丐!”汝等试思,我母之言,得毋太过否?偶然说句谎话,何至便成窃盗,便成乞丐?我母旋又教我日:“凡人何故说谎?或者有不应为之事,而我为之,畏人之责其不应为而为也,则谎言吾未尝为;或者有必应为之事,而我不为,畏人之责其应为而不为也,则谎言吾已为之。
夫不应为而为,应为而不为,已成罪过矣。若己不知其为罪过,犹可言也,他日或自能知之,或他人告之,则改焉而不复如此矣。
今说谎者,则明知其为罪过而故犯之也。不惟故犯,且自欺欺人,而自以为得计也。人若明知罪过而故犯,且欺人而以为得计,则与窃盗之性质何异?天下万恶,皆起于是矣!然欺人终必为人所知,将来人人皆指而目之日,此好说谎话之人也,则无人信之。既无人信,则不至成为乞丐焉而不止也!”
我母此段教训,我至今常记在心,谓为千古名言。汝等试思此为名言否耶?最可怜者,我伯姊陪我长跪半宵,犹复独哭一夜。伯姊何为哭?惧我父知之,我所受鞭扑更甚于今夕也。虽然,我伯姊之瞑徒惧矣。我母爱我甚,且察我已能受教,遂未尝为我父言也。呜呼!吾母弃养将三十年矣,吾姊即世亦且十年。吾述此事,吾涕沾纸矣。汝等有母之人,须知天下爱我者,无过于母。而母之教训,实不易多得,长大而思母训,恐母不我待矣。(《梁启超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2011年07月)
上面的文字记录梁启超六岁时,不记因何事,忽说谎一句,被母亲严加盘诘,命她跪下受考问的过程。
梁家严厉的家规,那就是孩子犯错皆可原谅,惟对说谎不可饶恕。对此,梁启超是有刻骨铭心体会的。他曾回忆道:“我六岁时,不记因何事,忽说谎一句。所说云何,亦已忘却,但记不久即为我母发觉。”于是,那天吃过晚饭,母亲将六岁的小梁启超叫到卧室,喝令他跪下,然后就他说谎一事开始“严加盘诘”。那一刻,平日里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的母亲突然出现了一副“盛怒之状”,在小梁启超眼里,简直不相信这就是一直钟爱自己的慈祥温和的亲爱的母亲。盘诘完后,母亲即把小梁启超摁在自己膝上,然后在他屁股上用力鞭打了十下。盛怒之下的母亲边打边教训他,有些话,梁启超事后忘记了,但有些话他永远不会忘记,如母亲说:“汝若再说谎,汝将来便成窃盗,便成乞丐。”原来母亲之所以对六岁的小梁启超说谎严加斥责,狠狠体罚,就是不想看到儿子长大后,会与窃盗和乞丐为伍。
然而,这和说谎又有什么关系呢?
对此,母亲教育他说,一个人从小说谎,或者是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怕人指责,所以谎说自己没做;或者是应该做的事没做,同样怕人指责,所以谎说自己做了。
其实一个人做错了什么,无论是自己意识到还是经他人指出,改正就可以了。而说谎则“不惟明知故犯,且自欺欺人,而自以为得计也”。
这样做“则与窃盗之性质何异?天下万恶,皆起于是矣。说谎话之人也,则无人信之。既无人信,则不至成为乞丐焉而不止也”。
在梁母看来,一个人从小就学会说谎,长大后就不可能取信于他人,也就不会被社会接纳。一个不被社会和他人接纳的人又怎么能够立足、生存?
十有八九这样的人最后不是沦为盗窃犯,就是做乞丐。
其实,撒谎不仅是孩子“天性”,而且更是人类的“共性”。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50%的3岁孩童会说谎,4岁会骗人的占90%,12岁的孩子几乎都会撒谎。
孩子撒谎,其实是认知发展的标志。认知功能发展越健全的孩子,说谎技巧就越高明,因为他们有办法圆谎。孩子撒谎有可能是早慧的体现,这些人,成大以后更可能成为领袖人物。
一个幼儿老师曾经跟我说,她发现班上的一小朋友做错事了,总是说谎,不承认错误,还说是别人做的,后来在她教育下,孩子才会慢慢说一些实话,答应下次不犯,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又再次出现这种说谎情况。
事实上,孩子的这些撒谎就是他的“天性”所以决定的。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知道——
什么是撒谎?
孩子为什么喜欢撒谎?
孩子撒谎的目的是什么?
孩子撒谎有什么害处?
“撒谎骗人”的危害,其实就是不良“撒谎骗人”。
何谓不良“撒谎骗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有许多家长一提到孩子说谎,那真是谈谎色变;有人说谎言是人类的公害,不无道理;原因是“撒谎骗人”的危害性非常的巨大。
下面再让我们来看一则国外的故事:《小孩说谎引起的屠杀》一文,发表在1996年10月13日《羊城晚报》上。
1946年7月4日,德国法西斯灭亡已经一年零两个月了。这一天,离华沙170公里远的剀尔采市的几百名群情激奋的市民冲向街头,见犹太人就打、就抓、就杀,有的犹太人被抓到帕兰蒂大街7号的一幢房子里被活活打死。这场肆无忌惮的屠杀从早上10点持续到下午4点,有42人被杀害,其中有2人是被误认为是犹太人而被打死的。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这次屠杀竟是由于一个小孩子说谎引起的。赫里安,波兰一个鞋匠的孩子,当时他和父母从20公里外的乡村搬到凯尔采市,住了才几个星期,对城里的生活很不习惯。7月1日,他偷偷搭车回到乡村小朋友中,3天后他又溜回城里。见儿子回来,父亲非常生气,拿起皮鞭就揍他,并大声责问:“你这顽皮鬼,这几天跑到哪儿去了?是不是给犹太人拐去了?”孩子见爸爸凶神恶煞一般,害怕了,于是顺水推舟地“承认”了这几天是被犹太人拐去了,还谎称犹太人把他拐到帕兰蒂大街7号的一个地窖里虐待他。
第二天上午,愤怒的父亲到警察局去报案。在回家的路上,很多路人好奇地问父子俩发生了什么事,父子俩绘声绘色地说赫里安被犹太人拐去折磨了几天,当时,虽然二战已经结束了,但德国法西斯的排犹思潮并未完全散去。几个群众听信了谎言,异常愤怒,扬言要对犹太人报复,而捏造的“事实”在几个小时内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走样(甚至说赫里安被犹太人杀害了)。于是酿成了这一次对犹太人屠杀的惨剧。
赫里安在他此后的生命里都充满了负罪感。帕兰蒂大街7号如今已经重新修葺,改为纪念馆。
我们应当感谢作者给我们讲述了这个经典的故事,真对于说谎的危害本故事入木三分地说明了它。
这就是孩子“撒谎骗人”的危害,是多么的严重!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威胁人类的生命!这并非危言耸听,犹太人屠杀的惨剧就是最好的说明。
母亲这番教育,可谓把说谎的严重后果结结实实为小梁启超作了深层次的揭示。这对从小培养梁启超的文化人格,可以说起到了犹如醍醐灌顶的作用。所以极有悟性的梁启超非但不记恨于母亲的鞭笞,反而对母亲更加敬重了
今天的教育,我们更应该知道孩子“撒谎骗人”的危害!
所以,梁启超的母亲对于儿子撒谎惩罚是非常正确的。
因为“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 梁启超:是母亲教育的受益者
拿梁启超自己来说,他从小的成长也是深受其母亲的影响,梁启超的母亲出身书香门第,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比较有智慧的女性,他三岁开始随母亲识字读书,早期的学问品德受到母亲很好的引导。在《我之为童子时》一文中,梁启超回忆到:“我为童子时,未有学校也,我初识字,则我母教我。”
在学习的过程中,母亲不但教导他读书,还教他做人的道理,据梁启超回忆:“我家之教凡百罪过,皆可饶恕,惟说谎话斯不饶恕。”他在六岁时不记得因为什么事情说谎了,说了一些什么也不记得了,但是仍然记得当时母亲发现后对他的教导,“晚饭后我母传我至卧房,严加盘诘”,“我母命我跪下受考问”,当时母亲教导他的话有很多,大部分已经忘记,但是有一句话却让他记忆犹新,即:“汝若再说谎,汝将来便成强盗,便成乞丐。”正是因为母亲在品德上对他的循循善诱,他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才养成了诚实的品行,母亲对他的教导使他深深认识到母亲的学问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有多大,“苟为人母者,通于学本,达于教法,则孩童十岁以前,于一切学问之浅理,与夫立志立身之道,皆可以略有所成。”
梁启超认真分析各国强弱的原因,得出一个结论:“欲强国必由女学”,“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中国之积弱,至今日极矣,欲强国本,必储人才,欲植人才,必开幼学,欲端幼学,必禀母仪,必由女教”。
梁启超在他的《三十自述》里说:“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到了十岁时,竟然熟读《史记》到背诵如流的地步。三村四邻都称赞梁启超是神童,或者是天才,不是一般孩子能比得上的。
梁启超的成功是父母珠联璧合、夫唱妇随的教育结果——母亲扬帆,父亲掌舵。
父亲梁莲涧侧重于梁启超学业上的督促。
母亲赵氏就是一门心思教育梁启超不说假话,诚信做人。
上面,我们已经看到,梁启超六岁时,因为一件琐事,无意中说了一回假话。
那是一句什么假话呢?
成年以后的梁启超记不得了,就是事发时梁启超也没有什么印象,也就是说完这句假话,他转脸就忘了,可是他的母亲赵氏却一直铭记在心。
这不,梁启超吃完晚饭后,正准备去自己房间温习功课,却被母亲叫到了?
母亲会有什么事呢?以前好像没有过这样的事,因为全家人一吃过饭,母亲就开始手脚不闲地打理家务了,直到夜深人静才算。
梁启超一脸狐疑地来到母亲屋里?
母亲一脸的怒气,早吓得全身打颤不知如何是好。
让这个“我有生以来,只记得母亲终日含笑,今忽见其盛怒之状,几不復认识吾母矣。”
可见当时赵氏生气发怒程度是多么厉害。
一开始,母亲不问青红皂白就断然呵斥梁启超:“跪下!”跪下的梁启超惊骇之馀,仍是一头雾水,赵氏呢,随之就将梁启超“翻伏在膝前”,举起鞭子猛抽十几下。打完,赵氏才说:“汝若再说谎,将来变成强盗,变成乞丐。”赵氏认为撒谎说假话无疑是万恶之源。
“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这是梁启超在变法失败后所写,字里行间表达了他不灰心气馁,继续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梁启超之所以能成为我国近代史上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学问家和大思想家,与他父母严厉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第三节 梁启超:教育子女爱国如家
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儿童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梁启超教导孩子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其实是“天道酬勤”,埋头耕耘的人总是会有收获的,梁启超付出极大心血精心教子,换来的是9个子女个个成才的硕果。
子女成绩差了,他写信安慰——“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
成绩好了,他固然欣慰,但仍不忘嘱咐——“你们弟兄姐妹个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功课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付出了几乎全部的心血。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却又因时而异,不断变化,前后矛盾,以致难以令人信服。在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随康有为亦步亦趋,无论办报或教学,都注意并且用力阐述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和变法理论。
梁启超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他陪伴子女的时间并不多,只有两个时期与孩子们相处较多,一是在流亡日本后期,一是在定居天津饮冰室之后。天津不仅仅是梁启超晚年著书立说的地方,还可以说是梁启超一个重要的家教基地。
1.梁启超:教育子女爱国如家
戊戌变法领导者之一的梁启超,在政治上并不算成功。但他有一件事毋庸置疑非常成功,就是对子女的教育。
在梁启超的心中,国家占有非同寻常的比重,他题写的“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指引了梁家9个子女未来的路。
梁启超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将一生不变的家国情怀,融入了几代梁氏后人的血脉,他的9个子女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其中7个留学海外,面对当时处于战乱之中的祖国,7个子女们都义无反顾地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选择与自己的祖国休戚与共。
与其他传统保守寡言的深沉父爱不同,梁启超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子女的爱,甚至常常挂在嘴边、笔端,乃至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无不渗透着他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爱。
2.梁启超始终坚持给在海外的子女写信
梁启超一生给子女写了400多封家书,总计百余万字,占他著作总量的1/10。这些家书有的只寥寥十几字,报平安或叙家事,有的则长达几千字,论时事或谈心得。从政局艰难到个人烦忧,从吃了美味到买了好书,无不备述。他在家书中反复提到一点:“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梁启超称大女儿思顺为“大宝贝”,给三女儿思懿取了个外号叫“司马懿”,给小儿子思礼的代号是“老白鼻(老baby的谐音)”,其他子女的称呼也是“达达”“忠忠”等,发自内心地亲昵。
在给梁思庄的信中,梁启超写道:“小宝贝庄庄:我想你得狠,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你姐姐(长女思顺)呢,她老成了不会抢你的,你却要提防你那两位淘气的哥哥,他们会气不忿呢,万一用起杜工部那‘剪取吴淞半江水’的手段来却糟了,小乖乖,你赶紧收好吧。”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父爱。( 梁启超:成功父亲的家庭教育 2016-12-08 人民政协报 )
在梁启超外孙女吴荔明看来,梁家后人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与梁启超的教育和指导有直接关系。“外公和子女的相处模式,以及教育子女的方法即便在今天看也是超前的。”吴荔明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梁启超从1923年起到1929年去世,始终坚持给在海外的5个子女写信,帮助他们确定学习方向,指导他们做学问,同时又充分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意愿。(梁启超外孙女讲述梁门家风 揭母亲的坎坷人生2013年05月22日人民网-环球人物)
3.梁启超为孩子专业选择掌舵
“母亲在加拿大上大学后,面临着专业的选择,外公曾在信中建议:‘你们弟兄姊妹,到今还没有一个学自然科学,很是我们家里的憾事,不知道你性情到底近这方面不?我很想你以生物学为主科,因为它是现代最进步的自然科学……’”吴荔明说,当得知梁思庄对生物并无兴趣后,梁启超马上写信:“庄庄: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之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最终,梁思庄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父亲的意见学了图书馆学,考入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成为一名图书馆专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们的学习成绩并不十分关注。梁思庄一次考试得了第十六名,大大伤了自尊心。梁启超得知后写信给她:“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能在37人中考到第十六名,真不简单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在写给梁思庄的另一封信中,他又说:“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着急……我对于你们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梁启超外孙女讲述梁门家风 揭母亲的坎坷人生2013年05月22日人民网-环球人物)
梁启超的一生,是奔波的一生、忙碌的一生,可是,对家人总是眷念绵绵;有时他对家人倾诉着痛苦和喜悦;同时,他既是家长、父亲,更是儿女们的朋友和导师。
于是,梁启超付出极大心血精心教子,换来的是9个子女个个成才的硕果。
我们看,梁启超9个成年子女个个成才,一方面是孩子母亲功劳,同时,梁启超功不可没。
如今,常听到很多家长有这样的无奈叹息:“整天的忙,却不知道忙些啥?”
现在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我每天都很忙,忙的要死了,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读书学习?”
于是,那些以“忙”的要死为借口,孩子小的时候,把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权,推给孩子保姆、孩子的爷爷奶奶等,孩子上学了,就推给学校的。
记得有首流行歌叫《我很忙》,其中的“让我忙得疯掉,忙得累倒,连哭的时间都没有最好。
于是,家长“忙”的,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可是,现在的父母再忙,你们有人家梁启超忙吗?
肯定没有!
现在家长到底“忙”什么?
可以这样说,现在家长——
忙的不可开交!
忙得晕头转向!!
忙得心乱如麻!!!
忙得脾气大大的!!!!
现在家长到底“忙”什么?
现在家长忙着挣钱!
现在家长忙着给孩子钱!
现在家长忙着给孩子报补习班!
现在家长忙着给孩子报完这个补习班再报那个补习班!
于是乎,一不小心自家的孩子,就成为“问题小少年”或“边缘少年”了!
第四节 梁启超:中国母亲教育的倡导者
梁启超也在《三十自述》中回忆道:“我为童子时,未有学校也。我初认字,则我母教我。”可见梁母还是日后成为学术大师的梁启超认字识文的启蒙老师。梁启超还说道:“祖父母及我父母皆钟爱我,并责骂且甚少,何论鞭挞。”可见梁启超小时候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氛围很不错。
梁先生认为,女子教育的好坏,关系到家庭和种族的后代,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梁先生主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提倡创设女学。他对女学的规划和设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人有恒言曰,妇人无才即是德,此躗言也。世之瞀儒执此言也,务欲令天下女子,不识一字,不读一书,然后为贤淑之正宗,此实祸天下之道也。 (梁启超《论女学》)
1.梁启超提倡“母教”——学也者,业之母也
梁启超提倡“母教”,认为“蒙教之本始于母”。
梁启超认为,儿童幼时,几乎全由母亲抚养,母亲对儿童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而“中国妇学不讲,为人母者,半不识字,安能教人”,“女学衰,母教失”。
梁启超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兢兢遵循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是十分错误的,这种思想把女子排斥于学校之外,她们除了可以接受少得可怜的家庭教育之外,几乎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二万万女子被“黜其聪慧,绝其学业,闺闼禁锢,例俗束缚”,“不识一字,不读一书”,相应的被剥夺了参与社会生产的权利,“学也者,业之母也”,
“孩提之童,母亲于父,其性情嗜好,惟妇人能因势而利导之”,“母教善者,其子之成立也易;不善者,其子之成立也难”,而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才能教育出高品质的孩子,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梁启超指出:“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西人言种族之学者,以胎为第一义”,而在真正实施胎教的过程中,绝大部分都是由母亲来进行的。
这就要求母亲接受良好的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品德和知识素养,只有这样才可能实施良好的胎教,而且即使在以后教育儿女的过程中,母亲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
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的“教育救国”的积极倡导者,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儿童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他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并在给光绪帝上的《变法通议》中,他还专门写了《论幼学》一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儿童教育主张。
可见,儿童教育在他的改革思想和教育思想中所占的地位。
2.梁启超说,中国没有女子教育事业至少存在着五个“不利”
梁启超说,中国没有女子教育事业至少存在着五个“不利”:
(1)不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妇女无知识、无职业,只能依靠男人供养,事必造成男女不平等,久之,“男贵女贱”、“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夫唱妇随”的传统偏见形成流传开来;
(2)不利于广大儿童的教育,儿童教育的关键在于母亲,他猛烈抨击“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腐朽观念,把它看作“祸天下之道”;
(3)不利于国家、民族的发展,造成国家的积弱,“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认为中国积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妇女的没有知识,缺乏教育;
(4)不利于经济发展,妇女无教育,靠他人供养,这就减少了就业的机会,失业者多,社会负担重;
(5)不利于妇女身心健康,妇女无知识,不懂得体育、卫生、心理常识,于身体心理发展都不好,如何教育下一代要有强健的体魄,怎么提高民族的素质?
他强调体育课程必须成为女子教学中的“一大义”。
梁启超的惊人之论就是把女子教育与国富民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欲强国必由女学”,“若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必自妇人不学始”。他介绍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女学教育的经验,如日本。他还把妇女教育看作女权运动的制造厂,说女子师范学校就是“女权运动的基本军队”。
3.梁启超认为改变一个民族从母亲开始。
梁启超先生觉得我们女性的素质有待于提高,他发现为什么中国的男性那种英雄气概少一些,后来他发现和女性有关,他发现女性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进,充满了男尊女卑。
而且从来就是裹着小脚不出来,这样生出来的孩子没有健康,她自己大门不出,二门不进,他没有见识,再说,她没有先进的思想,她教育孩子的时候,这个孩子也不会有很好的思想。
所以他说改变一个民族从母亲开始。
4.梁启超为何要兴办女子教育
梁启超说,中国女子历来为男子之奴隶,人们认为女子无足轻重,不对她们实施教育引导,更为极端的则胡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
梁启超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
梁先生认为,女子教育的好坏,关系到家庭和种族的后代,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他说:“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即中国积弱的原因,就是由于妇女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他认为良好的女子教育,“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他批判了封建主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所以他从主张男女平权的思想出发,要求仿照西方各国,创办女学。
他说:“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即中国积弱的原因,就是由于妇女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为了推行自己的女子教育的主张,梁先生曾计划先在上海创办女子学堂一所,然后逐步推广至各省府州县。为此,他写了《倡设女学堂启》,并附《女学堂试办略章》,对女学的办学宗旨、课程设置、教职人员、管理制度、招生对象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他计划这所女学堂招收8-15岁的“良家闺秀”,其教学内容:“中文西文各半”,设三种学科:算学、医学、法学,另设师范科,“专讲求教育童蒙之法”,学成后,发给文凭,即可充任医师、律师、教习。
梁启超认真分析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强调:“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要想国家富强必须兴办女子教育。梁启超认为女学古已有之,古代所说:“三百五篇之训,勤勤于母仪;七十后学之记,眷眷于胎教,宫中宗室,古经厘其规纲;德言荣工,昏义程其课目,必待傅姆,《阳秋》之贤伯姬;言告师氏,《周南》之歌淑女,圣人之教,男女平等,施教劝学,匪有岐矣。”男女生下来都是平等的,女子也应该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以达到“开民智,兴民权”的目的。(夏晓虹:如何评价晚清的“贤母良妻”价值观?)
5.创办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
梁启超为开创中国女子教育事业而亲身实践。他曾计划在上海创办女子学堂一所,然后各省、州、县可以依照建立,女学堂招生对象是8岁至15岁的“良家闺秀”。1897年,他协助上海电报局局长经元善在沪创办“经正”女子学校,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梁启超为学校选定课程,亲自撰写《创设女学堂启》和《上海新设中国女学堂章程》,附设《女学堂试办略章》,其中提出的女子教育内容与方法有:女学堂功课中、西学各一,先学识字,次学文法,次读各门学问启蒙之书,次读史志、艺术、治法和性理之书;设算学、医学和法学三科,学生任选一科;别设师范科,专门讲教育童蒙之法;设纺织和绘画等妇学所需之科;每月考课一次。
1897年7月,梁启超在《时务报》工作期间,又与谭嗣同、康广仁等成立“不缠足会”,梁启超为发展组织,草拟了《试办不缠足会简明章程》。在当时的中国,提倡不缠足是有很大困难的,因为缠足已形成一种风气。他带头不给自己的女儿梁思顺(令娴)缠足,还经常劝导妻子李蕙仙放足。夫人李蕙仙、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后来也成为“不缠足会”的成员,倡导不缠足,参加妇女解放运动。
梁启超倡导女子教育,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开启民智的重要作用,1907年,晚清政府始有女子小学的规定,女子学校陆续建立。1916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始颁布男女可以同学的法令。蔡元培1920年2月破天荒招收9名女生入北京大学文科旁听,实施男女同校、高等教育平等的新风,无疑受到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影响。
6.梁启超,为什么认为认为男女生下来都是平等
夏晓虹北大中文系教授,着力晚清女性研究二十余年,是研究梁启超方面的权威。
夏教授在《如何评价晚清的“贤母良妻”价值观?》一文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失败,还打不过日本?那个是最耻辱的事情。日本原来是学中国的,现在居然这么一个小岛国打败了中国,那差在哪里?维新派那时候分析,就是差在教育上。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向西方学习,教育普及,男女一样读书,所以梁启超他们认为,这个是使日本迅速强大的最根本原因。但中国女子都是在家里,她不参与国事,也不能出门,起码从人力方面来说,有一半人是无用的人。于是才有把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这样的说法。放足是身体上的解放,到学堂去读书是人格精神上的解放。教给她们基本知识,让她们有谋生的手段和能力,这样女性才能有自立的能力,从而使得中国整个经济、国力臻于强盛。他是这么一个思路,才会把国民教育,包括女子的教育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夏晓虹:如何评价晚清的“贤母良妻”价值观?)
7.苟为人母者,通于学本,达于教法
西人分教学童之事为百课,而由母教者居七十焉。孩提之童,母亲于父。其性情嗜好,惟妇人能因势而利导之。以故母善教者,其子之成立也易。不善者,其子之成立也难。《颜氏家训》曰:“教儿婴孩,就傅以前,性质志量,皆已略定。少成若性,长则因之。”比实言教言学一切之始基也。苟为人母者,通于学本,达于教法,则孩童十岁以前,于一切学问之浅理,与夫立志立身之道,皆可以粗有所知矣。(梁启超《论女学》)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撰写了《记江西康女士》一文,首次提出了他关于女子教育的主张。在阐述变法主张的重要著作《变法通议》(1896年)33篇文章中,专门论述教育的就有6篇,几乎占了一半,而这6篇中又有近代较早倡导妇女教育的专门篇目《论女学》,开创了近代女子教育的先河,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倡导妇女教育的奠基人。
8.母亲教育是世上最伟大的教育
世界上什么人最伟大,母亲最伟大,因为领袖、科学家、英雄人物等每一个伟大人物都是母亲养育出来的;一个民族什么最重要,母亲最重要,因为母亲的素质决定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一个家庭什么最重要,母亲最重要,因为母亲不仅孕育着一个生命,而且孕育着生命的灵魂,孕育着生命绚丽多彩的未来。
有人说,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世界的手,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有句发人深省的名言:“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
由此可见,母亲意义之伟大,母亲教育之伟大;母亲教育是世上最伟大的教育!!
母亲教育,始于教育母亲!
如此,母亲教育,母亲教育才是世上最伟大的教育!!
注——1
本文 为【田园泥土香教育】母亲教育系列
亲教育学——应该是一门独立学科!
母亲教育学——就是教育母亲自己的“驾驶证”!
母亲教育学——就是母亲教育孩子掌握的“方向盘”!!
我们知道,人要想开汽车,只有有了合格的驾驶证,才能掌握汽车的方向盘;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把教育比喻成“汽车”的话,那么,孩子就是教育的“汽车”,那么,我们的伟大母亲就是掌握教育“汽车方向盘”的人。
如果我们把教育比喻成“汽车”的话,那么,孩子就是教育的“汽车”,那么,我们的伟大母亲就是掌握教育“汽车方向盘”的人。
上部 《母亲教育学:一门独立的教育学科!》
中部 《母亲:教育孩子成功之密码》
下部 《母亲:教育孩子失败之借鉴》
《母亲教育学:一门独立的教育学科!》
今天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今天最需要补课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注——2
梁任公9个子女的简介:
梁思顺(令娴)(1893年-1966年),长女,诗词研究专家。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长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其妻为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
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1912年-),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从事社会活动。
梁思宁(1916年-2001年),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梁思礼(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网友评论
他说:“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即中国积弱的原因,就是由于妇女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他认为良好的女子教育,“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他批判了封建主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所以他从主张男女平权的思想出发,要求仿照西方各国,创办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