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疑
问:佛陀为何不直接宣讲空性或如来藏?
答: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开始传法,到圆寂前一共转了三次法轮。初转法轮讲四圣谛,中转法轮讲空性,后转法轮讲如来藏。佛陀为何不在初转法轮时,就直接讲说空性或如来藏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作几部分来探讨。
认出“离苦得乐”的希求,才会想修行
我们大部分的凡夫,要先了解自己今生来世有很多的苦,内心里面有“离苦得乐”的希求,才会想要学佛。如果这些都不了解,马上就学空性或是心的本性,我们将很难理解、很难体会,可以说根本不会对我们发生作用。
佛陀先讲四圣谛,讲我们的乐与苦、以及能够离苦得乐的方法。第二阶段讲法的实相、对境的本性、心如何认知法。等到把苦、乐、苦的因、乐的因、法的本性都讲了之后,接着才讲不只是法的本性如此,我们心的本性更神秘,于是第三阶段就讲心的本性如来藏。最后,已经明了了外面的法和我们的心都可以净化,有一种“净化是可以做到”的感觉时, 就带进密乘。
初、中、后转法轮时,佛陀讲的是显教 : 初转法轮和中转法轮讲对境,后转法轮讲有境──心。然后,当这些都可以净化、都净化之后,把一切众生都变成佛一样,外面的整个宇宙都变成坛城、净土 ;
器世间都是净土,情世间都是佛,然后把他们融化,带入修密乘。在此之前,必须先把我们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净化,先修能够净化的,然后才能进入密乘,否则是修不来的。
大小乘行者的共法
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小乘佛教徒只承认初转法轮的法,并不承认如《金刚经》、《大般若经》、《中般若经》、《小般若经》等中转法轮的经典,或是后转法轮与密乘的经典,他们认为那些不是佛说的 ; 这是他们的立场。我们大乘佛教徒则相信《大藏经》里面收录的所有显、密经典都是佛说的。
虽然大、小乘佛教徒看法不同,然而《三转法轮经》是大家共同承认的。四圣谛是大小乘佛教徒共法。大小乘根器的行者,都从这里开始修学。
脱离生死轮回的法,易解易行
佛陀讲的法,包括三大类 :
一、追求增上生的法 ; 二、追求脱离轮回的法 ;
三、大乘菩提心的法,那是菩萨修的法,追求利益一切有情的利他心,要有这个力量,要这样承担, 所以必须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要成佛。
这三者,对于一个凡夫来说,听了之后,何者最容易理解、能够进入内心呢?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是四圣谛──脱离轮回──的法!
一个初学佛、还没真正建立信仰的人,对于佛的信心不是很强,智力也不够,不容易了解增上生的法,会把佛陀讲的投生天道、极乐世界……当作小说、神话看,好像不是真的。同样的,还没有学四圣谛的人,不懂得要希求脱离轮回,如果直接听讲如何成佛,并没有办法理解,因为,成佛需要修大悲心、菩提心……,需要先有四圣谛的基础。
三者当中,佛陀先讲四圣谛,先谈你有没有离苦得乐的追求啊?你认为的乐和苦是什么?这些, 不用先有信仰,也可以听得进去。
四圣谛的法,可用逻辑证明
佛教把我们要了解的现象(一切存在),分为三个等级 : 现前法、隐蔽法、极隐蔽法。
现前法不需要逻辑推理,就能明了,例如 : 这个水果甜不甜?这东西是不是白色的?你舒服吗? 水果是甜是酸,你一吃就知道 ; 东西是不是白色的, 眼睛打开就知道; 你舒服不舒服,马上可以感受到。这一类的法,不用靠逻辑去推,现前就能明了,叫做现前法。
隐蔽法是隐藏在里面、看不出来的法。或许看见是这样,但实际上是那样,看的与实际上有一个距离,所以需要推理,要用“因为……原因”去推, 才会见到,直接看的时候见不到。
极隐蔽法呢,连逻辑也推不出来,没有办法靠推理了解,有点奇怪或是神奇──逻辑推不出,但确实在那里。极隐蔽法以我们的角度推论不出来, 必须凭借佛陀或是已证悟者的证言。需要相信的力量,才能了解。
与我们离苦得乐有关的法当中,以上三者都有 : 有现前的、有隐蔽的、也有极隐蔽的。而四圣谛所讲属隐蔽法这一块。
比方说,我们在轮回当中享受五欲的乐,表面上舒服,里面却隐藏着许多苦,例如我们被业与烦恼控制、不自在的苦。这些苦,我们需要用头脑去想,用逻辑去推,才认得出来。又如 : 贪心是苦的因, 但我们却以为它是乐。
苦因在表面上看不到,我们无法从表面认出来,必须用逻辑去推,才知道它在里面。又如灭谛的道理,我们表面上根本看不到, 要真正用逻辑去推,才会认出来,才会出现在头脑中。同样的,道谛也要用逻辑推才会认出来。四圣谛所讲的,是和我们离苦得乐有关的、隐蔽的法。
现前的法不需要讲。极隐蔽的离苦得乐的法, 如果没有先了解四圣谛,根本没有办法相信。所以释尊从可以用逻辑推的、隐蔽的离苦得乐的方法
──四圣谛──开始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