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今日阅读任务

今日阅读任务

作者: 扎西措的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7-27 06:09 被阅读0次

修学四圣谛应掌握什么要领?

初学先认识名相,打好基础

四圣谛是学佛者的基础入门,依着它也可修证到成佛的果位。然而,学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不会自然而然就懂、就会修行 ; 更何况对于佛法完全不熟悉的人。假如佛法对你而言是完全陌生的, 连名相都没有听过,将很难思考其背后的涵义。

导师释迦牟尼佛透过辛苦修行最后成佛,历代祖师们,如印度那烂陀寺的大论师与大成就者们, 也都先透过学习诸多经论,而后一步一步修行成就。以道次第的弘传为例,一直有师长不断地传法,宗喀巴大师以前传法时,也都是多次传讲 ; 这表示大部分的人不太可能学一次就懂。

因此,初学者可以先从认识名相入手,例如 : 四圣谛的名称、四圣谛的十六个行相等等。先把这些名相背诵下来。记住名相之后,接着学习名相背后真正的涵义,打好合乎逻辑的正确理论基础,然后把它们运用到内心。

我们必须先打好理论基础,然后把正确的方法运用到内心的修行上,去调伏烦恼。若没有先打好这个基础,只是一味地想调心,结果只是让自己情绪上的感觉与想法主导修行。而我们自己的想法与感觉往往是很偏执的。照着自己的想法“修行”, 其实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很容易“走偏”了。

与感受连结,在生活中扎下修行的根

我们学习四圣谛,要把道理与自己真正的感受连结。否则的话,四圣谛只是书里的记载,与自己离苦得乐的愿望没有关联,就失去了意义。

首先可以思惟 : 佛陀开示四圣谛与我们离苦得

乐的希求有什么关联?原来,四圣谛是佛陀因关心我们想离苦得乐的希求而讲的。这样思惟,我们的心才会动。否则的话,佛陀不论讲什么我们的心都没有改善,那有什么用呢?

我们若要改变,必须自己真正有“想改好”的渴求,才会改得快。否则,如果你像一块石头,或是像一个未开窍的孩童,旁人说什么,你都没感受。这边打你,没感觉 ; 那边叫你用功,也没有感知, 这样就很难改变!“感受”是很重要的,没有“想改变”的真切渴求是很难改变的。

其实,上面所说的孩童并不是真的没感受,只是他没有正确觉知自己的感受,或许他觉得“不理睬” 就是最舒服的状态吧,那是他的希求呀。就像有人说 :“我不想脱离苦啊,我觉得苦也很好。”其实他会这样想,代表他还是有一个觉知“好”或“不好” 的感受。也许他觉得面对苦境,例如天气炎热等等, 也很舒服; 他的感受上还是有“舒服”与“不舒服” 的区别的。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一定有感受。每一个众生, 想要离苦得乐的希求完全不会停止、不会断灭。正是因为我们永远有感受,所以永远有改变的机会。因为永远有改变的机会,有一天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大改变,说不定就成佛了。

因此,学习苦谛、集谛,要尽量连接自己生活上的感受。若要进一步了解苦谛中的细微部分,则要多多阅读经论。如果直接看佛经有困难,要多看祖师大德解释佛经的论典。读论典时,要深入了解细微的部分,当面对自己的苦时,才能与经典讲的道理结合。

学习灭谛、道谛也一样。我们平日追求的快乐, 往往是不稳定的,它会转变成苦,不是圆满的乐。圆满的乐是灭谛,获得它的方法是道谛,所以要正确认识灭谛与道谛,然后仔细检视自己的生活应怎样改变。即使现在我们还无法真正运用灭谛与道谛, 至少可以随顺地用。例如,自己跟某人不和,每次遇到就会生气,此时就先离开他、离开境,不要想他。

因为心还无法改变,那就先不去想这个问题。“不想” 就是一种随顺的灭谛,可以让自己得到一点暂时的快乐。

我们也能做到随顺的道谛,例如 : 我们可以随喜自己的福报、随喜自己好的部分,要从“因”上随喜,不是从果上随喜,例如,随喜“自己什么好、什么好”时,心里想的是 :“我有这些好,一定是自己曾经做了某些善业,现在才有这些功德福报。” 这种随喜善业的方法,可以算是做到随顺的道谛。但是,随喜自己时,要小心不要生起贪执心。

总之,要尽量把苦谛与集谛连接自己的感受, 也要尽量做到随顺的灭谛与道谛。这样,佛陀因关心我们苦乐而讲的四圣谛才变得有现实意义。

有人问我 :“有人修四圣谛吗?”在藏传佛教中, 若有人说 :“我在修四圣谛”,大家会觉得这个修行人很了不起。因为,这是个很高的标准。但是很少人在嘴上说 :“我在‘修’四圣谛”,因为这是很难的,无法一蹴而就。其实佛法很深很广,连修皈依都不是那么容易。尊者讲经时,有时会说 :“我现在心里好像才有皈依!”可见修行并不容易。

然而,当我们听到“四圣谛很难、很高深”时, 不要有想退、不敢修的心,应该生起对佛法更尊敬、更想证悟的决心!我们若能修到四圣谛,无论任何问题都会解决,会真的快乐!我们现在的心还很执着,所能考虑到的时段有限,眼光又能看多远呢? 别说脱离无始轮回,顶多就是眼前的一、二年而已。若能修行四圣谛,心的界限会向外扩展,眼前的事物逐渐干扰不了心。像这样开阔平静的心,是非常安乐的。

有时候思惟“佛陀那么关心我们”,心里会感受到佛陀的悲心,会压低一点我们觉得自己很棒、把自己看得很高的心,变得谦卑一些。当然,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朝自己有佛性的角度去思惟,让自心变得勇悍一些,比较有自信,比较不妄自菲薄。

大家或许觉得,听讲笔记本上写的四圣谛很细, 在生活上很难用得上 ; 也许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思惟。然而,修行佛法要从内心去感觉 : 我的生命中要做些什么?我要追寻的是什么?要从这里种下希求佛法的心。

不然,学佛如果只是为了好玩、让生命中多些快乐、找个有趣的事情而已,如果只是这样来修学佛法,其实无法和修行沾上边,因为真正重要的并没有种到心里。

我们要在心中种下修行佛法的根,平常就要将“我来到世间就是为了修行”的感受与佛法连结。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就讲四圣谛,就是希望我们把自己的希求心和佛法连接,这是很重要的。

千万别以为四圣谛很简单,已经听过很多次, 早就懂了。我们需要好好地学习。若没有绕一大圈之后才回头学习四圣谛,是非常有福报的。

相关文章

  • 今日阅读任务

    四圣谛是总纲 释迦牟尼佛开示的法很多,其中四圣谛是纲要。一般祖师们讲经或讲论时,会先讲“略”的, 再讲“广”的,先...

  • 今日阅读任务

    修学四圣谛应掌握什么要领? 初学先认识名相,打好基础 四圣谛是学佛者的基础入门,依着它也可修证到成佛的果位。然而,...

  • 今日阅读任务

    贪嗔等烦恼出现时,立即与四圣谛连结 我们平常就要自问 :“我来世间几次了?”应该有无数次了吧!但我们从没有停止追求...

  • 今日阅读任务

    大小乘显密教皆修四圣谛 不正确了解四圣谛的人,因看到很多小乘修行者对四圣谛非常尊崇、视四圣谛为最高的修行,会有“小...

  • 今日阅读任务

    “三转四谛十二行相” 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开始传法,到他圆寂之前,一共转了三次法轮:第一次称为初...

  • 今日阅读任务

    苦、集、灭、道的次第 佛陀宣说四圣谛,是依着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次第讲的。以乐与苦来说,先讲的是苦的部分; 以...

  • 今日阅读任务

    缘起与经过 佛陀因关心众生希求,故开示四圣谛 释迦牟尼佛于两千多年前在印度证悟成佛后, 第一次对弟子㤭陈如等五比丘...

  • 今日阅读任务

    四圣谛的定位与要义 四圣谛是佛法纲要 释迦牟尼佛第一次开示的内容就是四圣谛,从此佛法开始转动,开展出大乘、小乘,显...

  • 今日阅读任务

    四个真理:应知、应断、应证、应修 我们一直想离苦得乐,却始终无法圆满达成,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那是由于我们...

  • 今日阅读任务

    释疑 问:佛陀为何不直接宣讲空性或如来藏? 答: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开始传法,到圆寂前一共转了三次法轮。初转法轮讲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日阅读任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vsa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