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基督教,耶稣遗训中说: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怜悯的人有福了。。。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诽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
这是纯粹的理想主义,纯粹的无政府主义,绝对的忍让。
耶稣是圣人,他以圣人之心度凡人之腹,最后圣人苦恼,凡人也苦恼。因为凡人修为不够做不到呀,圣人只能干着急。
耶稣还说:“打左脸给右脸,勿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爱仇敌。。。。”
耶稣的这些话,是无抵抗主义的最高纲领。甘地,托尔斯泰都遵守,信以为真,且身体力行。
这段话确实好,好在心胸宽大,是心理战术,但这种战术只能用于“好人”之间。
遇见不讲道理的,混子,流氓,有可能被感化,也有可能油盐不进,杀你个片甲不留。
耶稣是圣人,圣人始终是理想化的,就像佛教,佛教认为是人皆可度化,无不可度之人。
那就说说佛教,佛教也提倡忍辱功夫,比基督教更极端。
司马听过熊逸老师的《佛学五十讲》,受益良多。
熊逸老师讲了忍辱仙人的故事。
在《金刚经》里,佛陀现身说法,说自己曾经被歌利王砍断过手脚,如果当时自己的修为不高,有人相,有我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那就一定会心生怨念,谋求报复。
但佛陀自己已经修成“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所以即便是遭逢这样的人间惨剧,也不曾心生怨念,谋求报复。
佛陀和歌利王的这段往事,《金刚经》只是一笔带过,由此可以推测的是,在《金刚经》的写作时代,这个故事应该流传很广,众所周知。
今天我们在另一部佛学经典《贤愚因缘经》里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完整版本,只是人物的译名不同。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国内有一位仙人带着五百弟子在山林里边修炼忍辱的功夫。有一天歌利王到附近来玩,看仙人不顺眼,拔出宝剑要试试仙人的忍辱神功是真是假。
歌利王先后砍断了仙人的双手、双脚,耳朵和鼻子,仙人每次都很淡定,说自己还能忍。歌利王终于崩溃了,但还是嘴硬说:“你说你能忍,空口说白话可不行,要拿点证据给我看!”按说仙人都被砍成这样了也无动于衷,这还不算最强的证据吗?
但这个故事的逻辑有点超乎常理,仙人回答说:“好吧,我的忍辱能力如果是真的,就让我的血变成奶水,让我的身体复原。”话刚说完,他的血就真的变成了奶水,身体也真的复原了。歌利王这下服了,仙人就对他说:“等以后我修炼成佛,一定第一个度化你。”
你看,忍辱仙人为了度化歌利王,甘愿被歌利王砍断双手双脚,耳朵鼻子。这种忍辱功夫,可谓登峰造极。
再看道家,老子讲柔弱刚强,老子《道经》里是这么说的: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小时候对于水就有特别的情感,他洞悉到水的四大美德:其一,至善之德,利于万物而从不争;其二,至谦之德,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其三,至大之德,所谓江海为百谷王;其四,至柔之德,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因此,水的美德之一,就是至柔。
其实,在老子小时候,有一位老师叫常枞,是一个很有智慧和德行之人。当老子成年后,老师常枞已经十分衰老。有一回常枞生了大病,眼看就要不行了。老子得知情况后急忙去探视。
此时的常枞很祥和,并未显出病痛之感和对于死亡的恐惧之色。
常枞张开嘴,问老子:“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答道:“牙齿没有了。” 常枞继续问:“舌头还在吗?”老子答道:“舌头在。”
老子此时有些疑惑,不知常枞为什么问自己这些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
常枞看出老子的疑惑,便说:“你知道我为什么问你这些问题吗?”老子摇摇头。
常枞说:“舌头是软的,因此还在;牙齿很坚硬,所以早就没有了。”
此时老子才知道老师常枞是在点拨自己:世间万物,柔弱胜刚强,这是普遍的真理。
多年以后,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中写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指出,坚强的事物,都是走向死亡或是已经死亡的一类。有生命的东西,如人和动物的身体,都是柔软的;一旦死亡,就渐渐僵硬。
草木茂盛时,柔软而有弹性,一旦枯槁,便僵硬腐朽。婴儿刚出生时,身体最为柔软,随着年龄的增长,柔软性越来越差;到了老年,便趋于僵硬了。所谓物壮则老,老则死;有生命力的事物,永远是柔软的,柔软才能向前发展。
老子所谈的至柔,不是衰弱和后退,而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符合自然规律的状态。至柔其实蕴含巨大的能量,正如至柔的水看似柔软,却能以万顷之势断金碎石。
人若向至柔的境界发展,则境界开阔,无所不包,那么就必然身心健康,与万事万物和谐相处。
老子正是洞悉了至柔的伟大,并且达到了至柔的境界,才能产生如此伟大的思想,写就《道德经》这样光耀千古的著作。
看来基督教,佛教,道教都主张忍辱,以柔克刚,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佛家称心善,道家称虚纳,以致影响到军事家、政治家的韬略。
开启人的心怀,开阔到左脸被打,右脸也凑过去。这是韬略,是战术。
比如两人有误会,一人打了另一人,被打的不还手,打人的那个就会自省:他是好人啊,惭愧,误会他了。
这种忍辱功夫,以柔克刚,为的是使人惭愧,是感化的战术。优待俘虏,大赦战犯,都出于此。
佛家的慈悲,道家的虚纳,皆源于这种无抵抗的抵抗,以含垢忍辱的功夫占上风。
吓倒你,使你惭愧而悔改,从而彻底征服。
但这种心理战限于好人之间,而今却不适用。即便让人给打死,坏人也不见得被感化。
宗教因其理想主义而令人着迷,宗教是灯塔,航标,它可以指引,但不能保证所有人都愿意被指引。
正所谓“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对好人有用的,对坏人来必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