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上海街头一个衣衫褴褛,目光澄澈,须发板结的流浪汉,因为博览群书,出口成章,思想潮流成为了网红。他叫沈威,大家都称他沈先生。

这个流浪汉是什么人?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曾经在上海某区的审计局工作,后来因为生活变故,成了一名流浪汉。

沈巍说,那是胡说八道,他只是上海一所普通大学毕业,的确进过体制,但没有所谓的生活变故,他提出过垃圾分类,喜欢流浪,喜欢读书。
01 读书能赢得社会的尊重
沈先生破衣烂衫、灰白胡须、瘦削面庞,头发因沾满污垢而一簇簇地打绺,说起话来双目微闭、引经据典,一副看破世事而出离的邋遢智者形象。
他看《战国策》、《尚书》、《左传》等国学经典,一边看书还一边做笔记。有人与他攀谈,他不卑不亢、娓娓道来:
关于人才——“四种人,德才兼备最好,你最好用的是德才兼备的。但是呢,第二种用谁呢?用有德无才的人。第三种呢?就是最后用的应该是有才无德。也就是说,有才无德,德是放在才前还要重要的位置。”
关于交友——“善始者众,善终者寡。你说这为什么交朋友也是这样,我发觉。你觉得呢?开头交朋友很热情,哎呀,好的要死。哎,怪了,时间一长,真正能走到最后的没几个。所以古人就是没多啰嗦,八个大字,善始者众,善终者寡。所以流下来一句,善始善终。
关于一夜成名——“不虞之誉了,孟子说过的……不虞之誉,我认为真叫不虞之誉。我想都没想过。我说个玩笑,我说我要是想到有这个荣誉,那我看,我早年应该还多读几本书才对……”
大家侧目,称他为“先生”,甚至还有人说,“大师在流浪,小人在殿堂”。
网络绝大部分人对沈先生的善待,让我感觉正能量满满。特别大家看到的是一个生活落魄的流浪汉还不忘读书的励志故事,而不是饱读国学经典生活落魄的读书无用论。
说到底,这是一种对读书的正向激励:即便你生无所依,读书也会让你获得社会的尊重。
02 读书能拥有更多的宽容
贾平凹说:
“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
曾有一位身世经历传奇的农民工,三十几岁的时候还蜗居在钢筋水泥的某一处,白天赚钱,晚上读书,直到寒冬腊月还坚持啃辣椒取暖提神,终于如愿考取了博士学位,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
所谓起跑线,不是从出生那一刻开始的,有的人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有的人一出生就要打工赚钱养家糊口。与其忙着抱怨命运的不公,不如正视自己,努力改变现状。
他说,如果不是读书,他也许还在某个角落抱怨这个世界,为前路凄迷叫苦不迭,而如今,他总算与自己和解。这份宽容,是对自己命运的正视。
03 读书能拥有更深厚的涵养
作家曹文轩曾说过:
“人是追求精神享受并获得人生愉悦的动物,而这种动物需要修炼,修炼的方式便是阅读。读书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最美的姿态。”
还记得董卿在采访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时,那谦卑的一跪。自然而然,毫无矫饰,那是长年畅游书海沉淀出的知性与涵养,让人瞬间显得无比高贵、美好。
有人说,一本好书能够带给人涵养,什么样的涵养?
使人严肃而不孤僻,使人活泼而不放浪,使人稳重而不呆板,使人热情而不轻狂,使人沉着而不寡言,使人和气而不盲从。故而产生的智慧会让你由心到身散发着不一样的气质。
爱读书有涵养的人,往往也是有魅力的人。所以,与其纠结于如何通过打扮提升颜值,不如安下心好好读一本书,因为赫尔曼·黑塞说: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最好的自己。”
正如三毛所说:
“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请一定要记得: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