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家庭关系“系列的第2篇文章。全文约1500字,阅读约3分钟。
问题不是问题,问题就是解决方案
问题不是问题,问题就是解决方案。
如果孩子不上学,那是他的解决方案;
如果有人想自杀,那是他的解决方案;
如果有人抑郁,那也是他的解决方案;
问题是失去功能的解决方案!
所以,聪明人,学会这个,学会问"那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学习,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
家庭关系在形成青少年的问题以及使问题症状持续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他环境关系,比如学校内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虚拟世界的网友关系,也对青少年有直接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取决于青少年与家人的关系。
也就是说,好的家庭关系可以让青少年取得比较好的学业成绩,学会和同伴相处,获得稳定的情绪。同时家庭的支持可以减少外部社会环境和非主流小伙伴的影响。
症状循环是家庭治疗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僵化的家庭关系导致了青少年的症状,症状的出现让家庭关系更为僵化,更僵化的关系进一步加重了症状,从而产生症状的循环。
僵化的家庭中,常常表现为以下四种行为模式:
1、固化型。
这种类型的家庭中,一切都是固化的,成员间互相的看法、互动的模式、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不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化。反过来,经常把孩子成长中的变化当成孩子的问题,极力的想要消除它。
比如,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变得有主见,不再事事听从父母的安排。本来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是孩子开始学习独立的标志。
在固化型的家庭中,父母看不到孩子成长的需要,还把孩子当成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把孩子的独立意识当成是对父母权威的挑战,认为孩子”突然不听话了“。
从而采取种种手段,打压孩子的独立性。孩子正常的成长被束缚、压抑,亲子关系变得敌对、冲突。父母不理解孩子的反抗是自己过度控制的结果,加大了打压的力度,引发孩子进一步的反抗。最后孩子要不变得情绪暴躁、难以无法管教,要不变得压抑封闭、自卑退缩。
2、疏离型。
如果说固化型的家庭对孩子的问题是”小题大做“,疏离型就是”漠然无视“。
这种类型的家庭中,家庭成员的关系非常冷漠、疏远,互不关心。
青少年很可能无法接受父母的冷淡,故意制造一些问题来引发父母的关注。可是父母一直没有关注到孩子的问题,孩子感受到被忽视和冷落,转而寻求同伴群体的支持,从而迅速地被边缘青少年群体所吸引,问题也越来越大,最终大到由学校或者司法机构通知家长的地步。
3、父母冲突型
在家庭三角关系中,孩子和父母双方的亲疏不一致,或者说相差太大。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和孩子亲近的一方会过度保护,认为孩子只是一时大意、或者压根没有问题。而和孩子疏远的一方会惩罚命令,认为孩子必须严格管教。
父母在态度上的不一致会导致父母间的冲突,而父母间的冲突又会加剧孩子的问题行为。
4、误导帮助型
这是我们常说的溺爱型。这类父母往往因为过分的爱孩子,而不舍得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结果,从而阻碍了孩子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的自然过程
比如孩子进入新学段后,学习上遇到困难、也不能很好和同学交往,回家和父母诉苦。
这时候父母不去引导孩子思考问题的原因,而是简单地帮孩子找家教补课,或者和班主任打招呼换座位。孩子没有经历痛苦后思考的过程,也就无法发现自己学习困难和同伴交往不良的真正原因,更谈不上发展学习能力和同伴交往能力。
长此以往,孩子会把所有的问题都交给父母处理,自己的能力和人格发展远远满后于年龄的增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更多的问题而无力解决。孩子开始责怪父母、怀疑自己,更加不愿、也不能承担自己的责任,遇事冲父母发火、情绪冲动也就在所难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