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晓风知非持赞福利社点赞评论专题读书圣贤书友会
《孟子》(六)滕文公下篇1——何为大丈夫②:逐字稿1

《孟子》(六)滕文公下篇1——何为大丈夫②:逐字稿1

作者: 知非非非 | 来源:发表于2023-03-28 19:41 被阅读0次

逐字稿

今天我们讲《孟子·滕文公下》。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这个陈代是孟子的一个学生,他觉得孟子整天待在家里边,不愿意出去主动地拜见诸侯,他想不明白。他就跟孟子说:你整天拘泥于小节,不愿意去见诸侯,我觉得这不对。

宜若小然,就是这事似乎有点拘泥于小节了。今一见之,你今天只要见着这些诸侯,大则以王——如果效果好,咱们就教他王道;小则以霸——如果这个人格局不大,或者咱们的目标没有那么大的话,咱们教他霸道。王道不成,至少还有霸道。

而且,《志》曰:枉尺而直寻。《论语》中曾经出现过“枉”这个字,叫作“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枉就是弯曲的意思,你往回缩一尺。枉尺就是我看似是退步了,我看起来是委屈自己了,往回缩了一尺,但我其实直寻了,寻是八尺,我往前又前进了八尺。这个叫以退为进。宜若可为也?这个看起来似乎也可以吧?陈代这是想给孟子支招。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田就是打猎、畋猎的意思,“招虞人以旌”,虞人就是猎场的那些小官员,他用这个旌旗去招小官员。大家知道林冲风雪山神庙之前,杀死的那个人叫陆虞侯,这个虞侯就是一个小官,主要管猎场。招这个人用旌旗,这有什么问题呢?

你注意:旌旗是用来招士大夫的。你招不同的人,你所用的旗帜的规制是有规定的。齐景公可能是为了炫耀,或者为了省事,没有按照礼法,就随便用一个招士大夫的旌旗来招虞人。

“不至”,虞人不来,“将杀之”。齐景公说,我叫你,你不来?就要杀他的头。为什么呢?因为你召唤虞人,用的应该是皮冠,就是另外一种不同样子的旗帜。但是这个旌旗是用来招大夫的,所以虞人不来。

然后说,“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志士不忘在沟壑的意思是,一个有志之士不怕被人砍了头丢在山沟里边。一般我们说“辗转于沟壑”,这就是要命的意思。志士不忘在沟壑,他不怕被杀头,这是孔子说的话。然后,勇士不忘丧其元,元代表脑袋,一个有勇气的人不怕掉脑袋。

“孔子奚取焉?”孔子为什么要表扬这样的人呢?“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孔子夸奖这个虞人,原因就在于:假如没有用到合乎规制的召唤方法,他是不去的。再进一步,假如连叫都没有叫你,甚至连个不合规制的旗子都没有,你就主动送上门去,那这又会算什么呢?

“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这句是孟子的核心。你今天跟我讲以退为进这件事,这说的是获利。“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就是你别跟我说退一尺进八尺,如果你是为了利的话,哪怕是退八尺进一尺这样的事,你都会去做。

孟子这个话说得太到位了。各位反思一下,我们今天有多少人是枉寻而直尺的。你就比如说 ,我经常见很多朋友生活得很苦,每天晚上在酒桌上陪人喝酒,喝得肝都要坏掉了。我说你这样不怕要命吗?他说没办法,要挣钱。命都不要了,这叫作枉寻,为了挣一点钱而枉寻。

这种以利为首的人,看什么东西都只从利益的角度来计算的人,连枉寻而直尺的事,他都会做。

“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这个嬖就是宠臣,赵简子是晋国的一个当权的上卿。然后赵简子让王良给他的宠臣驾车。宠臣叫奚,所以叫嬖奚。“终日而不获一禽”,打了一天也没有射到一只鸟。

“嬖奚反命曰”,嬖奚就回来禀告赵简子说,“天下之贱工也”,说这个人驾车技术太差了,这是非常糟糕的。然后,“或以告王良”,就有人就回来跟王良讲,说人家嬖奚去跟赵简子说了,说你这是天下之贱工。“良曰,请复之”,复就是我想再来一次,你再给我个机会。

“强而后可”,对方勉强说那行吧,那就再来一次吧。“一朝而获十禽”,跑了一天,射了十只大鸟。“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说这个人开车开得好,这是驾驶技术很强的人。

“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简子就跟这个嬖奚讲,那我让他来以后跟你开车。“谓王良,良不可”,跟王良说,王良不同意。

“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这个范我驰驱,实际上是使驰驱规范的意思。我用规范的方法给他驾了一天的车,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一天连一只鸟都没有射到。

“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诡遇就是不规范,用了各种抄近道的方法、拐弯的方法,配合他,尽量让他射得准。

为什么会有诡遇这件事呢?根据古代礼法规定,你驾着车去打猎,车轮是不能够出这个轨的,要沿着轨道一直走。所以你车上站的这个射箭的人就必须能力非常强,才能够在车直行的过程当中,射哪个方向的鸟都能够射得中。但是如果驾车的人不守规矩,左扭右摆,尽量把最好的方向留给领导,那么就很有可能能够射到鸟。

“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诗经》上也记载过开车射箭这样的事。《诗经》上说什么呢?不失其驰就是不违规驾车;舍矢如破,射箭一出手就中,代表着射箭的最高水平。“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我没法儿给小人开车,我不干。

“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是妥协的意思,一个驾车的人都不愿意为射箭的人妥协。“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把射来的禽兽堆在一块儿,能堆成一座山。如果我向他妥协,就能够得到像一座山一样高的禽兽,“弗为也”,我也不做。

“如枉道而从彼,何也”,如果我放弃我驾车的道,一味地奉迎你的宠臣,那又会怎么样呢?

“且子过矣”,而且你知道你最终的错误是什么吗?孟子说陈代你知道你错在哪儿了吗?“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一个人让自己弯曲,一个人自己都不走正道,他怎么能够让别人走正道呢?

陈代的意思是说,咱们稍微放松一点原则。咱们需要的不是那个原则,咱们要的是结果。只要效果好,不是手段都一样吗?

但是孟子最后这一句话叫作: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一个人为了能够教育别人,你是希望别人直,但是你的方法竟然是让自己枉?以枉而教直,这个是不行的。

那这里边有什么道理呢?各位你想想看,我们今天有很多老师教学生,说我是为了你好,我希望你能够考上一个好的中学,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但老师用的办法是欺负、谩骂,给他巨大的压力,甚至用暴力的行为、偷窥、使诈。老师用很多这种方法,就是希望你能够考一个好成绩。这个在我们现代社会当中屡见不鲜。

但问题是,孟子讲了: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各位你要知道,为什么这句话是对的呢?学生跟你学,目标根本不只是考一个好成绩,学生是在跟你学习怎么做人、怎么处理问题。所以如果他从一个老师这儿所学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就是无所不用其极,什么方法只要管用,我都敢用。那么最后的结果,人们到了社会上以后,做事依然是无所不用其极。

这是实用主义的一个最要命的地方。出发点再好,最终都会导致整个社会秩序的沦丧。

所以在这一段当中,我们说枉寻直尺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我们都以为自己做的事是枉尺而直寻,但实际上你枉寻直尺都是错的。

一本书,叫《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大学的教授在临终前得了癌症,写了这么一本书,告诉学生们说:如果你要衡量自己的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违法乱纪的事情一件都不要做。这是人生的一个基本宗旨。

这一段是陈代和孟子之间的一段对话,也显示出了学生和老师之间不同的人生境界。让我们明白:不能够为了达到目的就不择手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六)滕文公下篇1——何为大丈夫②:逐字稿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yzm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