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稿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邹是孟子的老家,孟子回到自己的老家,那肯定是大名人了。
所以邹国的邹王就跟孟子请教,说我们前一段时间跟鲁国闹了一场纷争。“哄”不是打仗,“哄”就是老百姓之间的械斗。大家看《白鹿原》就能够看到,这个村跟那个村因为粮食的问题、因为水的问题、因为灌溉的问题打一架。过去的这种械斗是会死很多人的,因为宗族之间的争斗都是玩命的。虽然他们拿着锄头,那也是能打死人的,甚至还有人拿着叉子。
所以“邹与鲁哄”,起了一个冲突以后,邹穆公就问孟子说“吾有司”——有司就是我们的管理者——我们的公职人员一下子被打死了三十三个人,“而民莫之死”,老百姓逃得一干二净,没有一个上来帮忙的。把他们拉回来杀掉的话呢,“不可胜诛”,因为这帮老百姓太多了,我们叫“法不责众”,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全跑了。你要说有责任,大家都有责任,“不可胜诛”。
不杀呢,这些人太坏了,他们看着自己“长上之死而不救”,就是你的地方官要死了,你都不救,看到这种人我也咽不下这口气。“如之何则可也”,这时候怎么办,杀还是不杀?这个邹穆公没办法。
“孟子对曰”,你看孟子这段话说得多带劲,我有时候觉得讲孟子比讲孔子带劲,就在于孟子是个真性情的人,他跟这些王说话毫不带客气的,都是直接就讲道理,绝对不会顾及王的面子。他说:“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过去农业时代都是指天吃饭,老天爷今年情况不好,干旱或者是雨涝,那凶年饥岁的时候,“君之民”,你的老百姓“老弱转乎沟壑”。
为什么在沟壑?我们过去说“转乎沟壑”就是在山沟里边饿死了。为什么总是在山沟里边饿死呢?你想想看,这些老百姓就是在捡吃的,在到处找哪个地方还能有那么一点点东西吃。捡着捡着他们就越来越往下走,走到沟壑里边,所以我们过去叫“转乎沟壑”,就是饿死了的意思。
“壮者散而之四方”,这个“之”是去到的意思。那些还有劲的、还有力气的这些壮年人,“散而之四方”,去各处逃难了。“几千人矣”,哪年没有几千人逃跑。“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你的仓库里边的粮食那么多,钱财那么多。“仓廪实”是有粮食,“府库充”是有钱,“有司莫以告”,你的那些所谓的公职人员有没有跟你讲过老百姓的疾苦。“是上慢而残下也”,“上慢”就是欺瞒国君,你没有跟国君讲实话;“残下”就是欺压百姓,让百姓受到残害。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里边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成语,叫出尔反尔。我们今天讲出尔反尔,是说一个人不讲信用,说出来的话又收回去了。其实不是这意思,出尔反尔的意思是说,从你这儿做出来的事,最后必定会返回到你身上。“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就这个道理。你对别人多奉献一些爱,你最后会回报到更多的爱;你如果对别人特别不好,“出乎尔者,必反乎尔者也”,自作孽不可活,就这个道理。所以“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夫是语气词。“民今而后得反之也”,老百姓今天才会把这个东西返回到你们身上而已。
“君无尤焉”,就是你不要责怪,尤是责怪的意思,你不要责怪老百姓。老百姓用这样的方式,把这个报应回复在了这些有司身上。“君行仁政,则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如果你真的施行仁政的话,那么老百姓就“亲其上、死其长”。“亲其上”,跟地方官的关系很好,愿意为他的长官去赴死,这是仁政的结果,而不是有一个规定,说老百姓必须亲其上、死其长,这种规定、这种标语、这种口号写再多都没用。能不能够做得到,只取决于你有没有施行仁政。
如果你能够施行仁政,你的这些有司官员也能够把老百姓放在心上,那么“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但是如果你们“上慢而下残”,对上欺瞒国君,对下残害百姓,也同样出尔反尔,从你这儿做出来的孽,最后会回归到你们的身上,这三十三个人死得一点都不冤。这是孟子的意见。
我们想想看,其实平常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想到出尔反尔这句话。我们经常见到很多父母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那个态度简直没法看,就是呼来喝去、讽刺挖苦,然后大声责骂。似乎父母觉得对孩子说话不客气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就是大喊大叫。这时候你的脑海当中就要想起这个词,叫“出尔反尔”。你今天这样对待他,总有一天他会这样对待你。所以你在小时候对待你的孩子有多么不客气,到了青春期以后,你就会收获一个多么惨痛的叛逆期,就这个道理。这就是出尔反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报应不虚,因果循环。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97026/00bd72d51554805d.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