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的鉴赏

作者: 芒砀山民 | 来源:发表于2019-01-13 09:42 被阅读49次

由于职业的不同,对作品的欣赏研究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历史家研究创作背景,历史正误或讹传;政治家研究作品的内涵、寄托和弦外之音;艺术家研究表现技巧、艺术价值等等。

但无论任何人,只要他阅读、吟诵诗词,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诗意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增长知识和艺术享受。

欣赏的过程是思想净化的过程。一首好的作品,像一盏灯照亮千万人的心,而且经久不熄。

作品是作者的“儿子”。所以作品中总是渗透着作者的形象,心血和感情。但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的不同,即是对同一事物的吟咏,也会有不同的结果,这种情况欣赏学称之为“同中有异”。

如咏蝉: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李商隐:“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贵声。”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与虞世南的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这是欣赏者把同类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阅读和比较而得出的结论和悟出的道理。这里的关键是一个“悟”字。只有在比较中“悟”,才能从作品入,从作品出。从中悟出道理,学到知识和技巧。

但是,还应该看到,不同的时代、阶级、民族和国度的读者(不同的欣赏者),对同一作品可能产生相同或相近的感情和理解。欣赏学把这种情况称为“异中有同”。如:

《孟子·告子上》里有这样一段话:“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娇也。不知子都之娇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尽管欣赏者有千差万别,但对同一事物(即作品),通过口、耳、目等感觉器管,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认识和体会。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无论谁读了,都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山河壮丽,风景如画的美的感受。

还有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多读这首词,尽管欣赏者的“愁”多种多样,但都能从中得到感情上的效应和心灵上的通感。初学创作就是要从阅读优秀作品的“通感”中获得启示,从而把自己的作品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读者在欣赏作品时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欣赏者始终伴随着诗中的形象,融合着自己的感情。总是被诗中的形象所感染,而引起感情上的反映,以感情的投入与感情的交流,获得感情的满足。并得到创作技巧上的启示。

2.欣赏者总是充满着想象和联想,带着主观色彩。表面上是读者跟着诗中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是欣赏者以能动的认识力,给作者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予以补充和丰富,带有再创造的色彩。作者创造的形象和读者想象的形象不会也不可能是相同的。总是各丑其丑,各美其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鲁迅说:“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以读者而不同。”臧克家说:“毛主席自己的自白,也不一定要一一遵从,作者的原意与读者的体会,未必完全相同。”《孟子·万章上》说:“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不要拘泥个别辞语,而要知人论事,实事求是的探讨、分析作者的本意。

3.欣赏者总是在美的享受中,进行对形象的思考。对形象进行肯定与否定的思考,从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对诗词的理性认识,便没有对作品的完整的、真正的欣赏。没有对作品艺术的探索,就没有美的享受和技巧的收获。

能否获得正确的认识,取决于读者的思想水平和艺术素养。为情浓如酒,寄意遥深,令人神远。

把诗当成诗谜来写,很难写出好诗,把诗谜当成诗来写,则能写出好诗!

一般的说,一个好的读者,是通过对作品的认真阅读,深入分析和再创造之后,才有真正的受益和艺术的享受,要想评论,还必须在真正弄清了作品的“味外之旨”,“象外之象”,“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司空图)。

有一位读者读了下面一首《无题》诗,便大发雷霆。说它“不是诗,是胡说八道。”这首诗的全文是:

三四五六,

……

这是一首新诗。其表现方法是“漏字格”也叫“藏字格”"三四五六”,六下面应该是七,汉字的七与妻同音,作者有意把七(妻)“藏”起来,因此这句诗的“象外之象”便是无妻”。下句没有字,用了省略号。作者不愿意把他无(妻)的苦衷说出来。因此这个省略号的“味外之旨”便是一言难尽。

这种“漏字格”,并非这位作者的独创,在古代早有人用。古代有一位穷秀才,过年时在门口帖了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其意是:缺一(衣)少十(食)没东西。乡邻看了纷纷予以接济,使他度过年关。

历史上的洪承畴投降清兵后,乡亲们在他家的门口帖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是:“悌孝仁爱礼义廉”。意为:忘(王)八无耻。

说诗却举了联的例子,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想用这些简单的例子说明读诗要认真,要细心的品尝其中味。才能学到知识,才有发言权。

一个欣赏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不仅要有文学的、美学的、语言学的知识,而且还应该有哲学的、史学的、民俗学的、心理学的、音乐的以及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这就要求读者,要不断提高自已的阅读与欣赏水平。对读者是这样,对作者又何尝不是这样,诗要求作者应具备的才能是更加广阔和深刻的。

这里重点说一下:欣赏者应当具备的态度和风骨:

由于诗人运用了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其作品寄托的思想内容,只能“味其大旨”,不能具体透彻的“追其根基”,“追究细节,本源”。如韦应物《滁州西涧》,欧阳修曾去考证滁州之西并无此涧!是诗人为表达感情而“造景”,同样的还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欣赏其艺术本身,就象欣赏看不出思想倾向的山水诗和花鸟画样。如过于求深,一一穿凿,就可能误入歧途。由于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缘故,欣赏者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应当鼓励的。

但当作品与欣赏发生矛盾,形象与思想发生对立时,创造性的欣赏活动,应主动遵循作品形象的诱导性。读者若总是“曲解”作者的原意,甚至无视作者的意图,都是过激的,不可取的!

最敏感最值得注意的情况就是如何对待那种确实寄托着政治倾向,流露了鲜明爱憎、即读者也能一目了然的作品。

这里有两种态度是不可取的。一是把创作纳入“正统”轨道。如康熙公开扬言:“一物之情而关乎忠孝之旨”,曾产生过恶劣的影响。二是粗暴地肢解作品,造成象刘克庄的《落梅诗案》,苏东坡的《乌台诗案》那样的历史悲剧。

芒砀山民13/01/19

相关文章

  • 浅谈诗歌的鉴赏

    由于职业的不同,对作品的欣赏研究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历史家研究创作背景,历史正误或讹传;政治家研究作品的内涵、寄托...

  • 34.浅谈诗歌的意象艺术鉴赏/徐宏

    浅谈诗歌的意象艺术鉴赏 徐 宏 意象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已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性。在我国古典诗...

  • 置身诗境寻诗意

    置身诗境寻诗意 ——浅谈诗歌鉴赏类文章写作的几点体会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诗歌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诗歌学习中,...

  • 长知识。诗歌鉴赏的标准格式是什么?鉴赏诗歌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诗歌鉴赏的标准格式 诗歌鉴赏的格式有不同种类,其中,最完整、最标准的诗歌鉴赏格式,分为这样几个部分。 1.诗歌...

  • 诗歌鉴赏

    中考语文诗词语言鉴赏满分策略技巧 诗词语言鉴赏满分策略技巧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

  • 诗歌鉴赏题目有创新2018北京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题目有创新(独创) 往年北京诗歌鉴赏的简答题目,多设置为内容情感方面,2018年北京高考卷的诗歌鉴赏...

  • 2018-10-24

    浅谈郎窑绿釉鉴赏 ——读“浅谈郎窑绿釉瓷鉴赏”一文的不同看法 提起郎窑釉瓷器,最为世人熟知的莫过于“郎窑红”。“郎...

  • 浅谈如何赏析诗词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

  • 小渔村绝研一期新编讲义第十九讲

    本讲内容: 鉴赏诗歌的形象 古诗词中的经典意象 绝句五十六法之13-16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

  • #讲点常识给我听#古诗鉴赏里的诗歌风格

    在古诗鉴赏中,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词语,句子及其语言特色。前两项主要是注重炼字、诗眼、炼句等。后者有时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诗歌的鉴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ajk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