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案头静静地躺着一册朱良志先生的《生命清供》,装帧简洁,格调素雅。
近在咫尺,却似远在天涯。
之所以不愿亲近它,是因为它是上级推荐的“学生必读书目”。我向来对“必读”二字感冒,总以为,读书当以兴趣导之,若是冠以“必读”,则再好的书,读起来也会让人兴味索然。
之所以不能丢弃它,还是因为它是上级推荐的“学生必读书目”。既是“必读”,兴许真有“必读”的道理,若是轻易舍弃,让学生错失了必要的精神洗礼,则为师者罪莫大矣!
我和《生命清供》之间,是否也需要一座桥,需要一种心境……
窗外暖风习习,二月的阳光唤醒了斑斓的春色,花事正忙,东风含香。正襟危坐,捧一杯清茶,耐着性子去翻阅,掬一室幽静,平心静气来品尝。
二
《秋江待渡》。
展卷第一篇的标题,和着窗外枝头上清脆的鹊鸣,直叩我的心灵。“秋江待渡”?为什么不是“秋江渡”?“待”字究竟有何深意?
朱志良先生所要讲述的,是元代画家钱选的名画《秋江待渡图》背后的精神世界。霅川翁的画作技法,不是像我这样的鄙陋之人可以品评的,然而其意象选择之别致,意境营造之深远,却已然悄然拨动了我内心最脆弱的心弦,让我不得不为之怦然,正所谓:“展卷才尺许,坐对两忘言。”
“秋江待渡”,画面江面空阔,小舟缓缓,此岸灼灼红树下待渡人翘首以盼,彼岸山色苍茫中落日寒烟渺远空濛。好一个“待”字,江岸阔而舟未至,人欲渡而心杳然。若是没有了“待”字,则没有了故事,我们可以猜想,待渡人焦急地眼神,甚至可以听见,待渡人急切地叹息。落日依山,待渡人兴许是归家心切;秋水湛湛,待渡人怎堪渺渺情怀。若是没有了“待”字,则更没了意境,“待”是一种行为,“待”亦是一种心境。浩浩江水何所惧,一叶扁舟渡红尘。朱志良先生以为,霅川翁生逢乱世,故借此画一吐心中的块垒,以实现灵魂的救赎。
实际上,不仅霅川翁需要救赎,每一个人都需要救赎,“待渡”,是我们共同的需要。
理想之于我们,便是渴求到达的彼岸。理想不灭,欲求不止,则“待渡”的心态会永远存在。逆境中的人希望能顺利,疾病中的人希望能健康,经历挫折的人希望能赢取成功,身陷迷惘的人希望廓清迷雾,我们都需要“渡”,我们都是“待渡人”。
三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东风无情,落英缤纷,缭乱了春色,亦缭乱了心事。
有人空有“待渡”之心,却苦于没有明确的目标,迷失,怅然,空嗟叹!然而于霅川翁而言,他心中的理想彼岸异常清晰。
“山居惟爱静,日午掩柴门。寡合人多忌,无求道自尊。鷃鹏俱有志,艾兰不同根。安得蒙庄叟,相逢共细论。”尤爱霅川翁《山居图》上的这首五律。何以山居,我想可能是为了与世隔绝吧。居高则孤独,绝世则清幽,欲求灵魂的栖居之所,则必求幽雅清静之地。每个人所处的境遇不同,所追求的彼岸亦是不同。有人汲汲于名利,有人纵怀于高蹈,不必苛求鷃鹏同心,何必强求艾兰同气?
奔波于滚滚红尘,我们究竟为了什么?何谓命达,何谓洒脱?
是家财万贯,还是锦衣玉食?是光耀门楣,还是权倾九五?你有你的选择,我有我的追求!陶渊明钟情于南山菊,周敦颐偏爱清塘荷,庄周子扶摇九万里,李太白梦游天姥山。
于我而言,在三月风暖之际,伴父母赏花踏青;在七月流火之时,披满天星光听蝉;在九月桂香之际,携妻儿登高望远;在腊月飘雪之时,捧一卷好书取暖,则足矣!
你有你的理想境界,我有我的精神家园。
四
春色明媚,波光粼粼,几只白色的鸥鹭优雅地掠过河面,栖止在彼岸刚刚吐露嫩芽的高树上。
彼岸尚远,仅仅只有“待”是不够的,须得积极地“渡”。如果说“待”是蓄势待发,那么“渡”则是积极求索。在求学的道路上,不能得到理想的成绩,那就需要扎实的努力去翻越障碍;在创业的征途上,不能抵达辉煌的巅峰,那就需要主观的奋斗去攀爬峭壁;在绝望的泥潭里,不能自拔,那就需要自己找寻力量之泉;在茫茫的黑夜里,迷失方向,那就需要自己点燃希望之灯。屈原跨不过滔滔汨罗,只能怀沙沉江;苏轼泛舟浩浩江水,故而能迷雾突围;海子找不到春暖花开,只能命丧铁轨;史铁生沉思地坛,故而能振作精神。
《秋江待渡图》中的霅川翁,并不是消极的,画面上缓缓而近的小舟,正是他努力寻得的渡己的途径。此岸的红树让他厌倦,彼岸的苍翠正是灵魂理想的栖所,那好吧,登船,划桨,一桨一桨地接近;肮脏的社会现实几乎使他窒息,宁静幽雅山林正是向往的所在,那好吧,上路,出发,一步一步地归去。
生命只是一场匆匆的旅行,抵达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五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在彼岸,不渡江河,何以得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