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598582/22719429b6ee2417.jpg)
文/灯芯花颜
鲁迅的文笔绝妙在于人与人感受部分,在这种错位感觉中,人物自我感觉取决于他人,主要是周围人感知,为他人而活。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天气:阴
在整理家里书架上的书籍时,看到了一本中学版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朝花夕拾·呐喊》,这是鲁迅先生的一本著名的文章结集。其中《呐喊》写作时我国新旧文学正处于交替阶段。
在中学时期的语文课本上,我就接触过《呐喊》中的文章,尤对《孔乙己》印象深刻,那时是填塞式的知识输入,是我们摇头晃脑背诵的目标,侧重于文章的思想性及情节。现在我再来看这篇小说时,以一种鉴赏的心态去了解它,了解高超文学技巧与深刻思想的结合。
《孔乙己》是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也是一篇鲁迅自认达到文学成熟高度的一部作品。鲁迅有个学生曾经问过他,为什么是《孔乙己》?鲁迅回答,因为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明显,有大家风度。
孔乙己是个读过书的落魄文人,他的落魄不仅仅是在生活上,也在他的思想上。是活在、死在错位的感受世界之中。
第一个错位是什么?小说的叙述是由与情节无关的小店员来述说的。
小店员和孔乙己命运半毛钱关系也没有,只是喝酒时能看他两次。和孔乙己命运有关的人很多啊,有打残他的丁举人,有请他抄书的人家,他们和孔乙己关系更紧密,有更多故事,小店员完全知之甚少,为什么选小店员?
这个安排显露出鲁迅先生高超的文笔技巧,在有限视角小店员眼中展开,情节可以省略很多。孔乙己的落第,偷书,甚至被打残,所有决定孔乙己命运的事件的场景都没有直接、正面的描写。如果在场的描写,必然会有感同身受,而事后追叙,作为局外人,孔乙己的经历就变成了眼中大家有趣的谈资了。
这就是第二个错位,孔乙己受辱和叙述者的情感错位。
小店员的视角中,孔乙己出场只有二次。第一次是孔乙己偷书后被打,过来买酒,被嘲笑;第二次是他被打残,过来买酒,又被嘲笑。如果鲁迅先生要描写孔乙己的潦倒,完全可以正面写他遭到毒打的场面,像范进中举一样,正面描写范进身上的事件以及在场人的反应等等。鲁迅明显回避在场的写法,为什么?
关键在于鲁迅先生的一种小说创作美学原则,这也是鲁迅先生的匠心所在。重要的不是的孔乙己遭遇,而是孔乙己在他人的、多元的眼光中一种错位的观感。小店员不以为然的观感、店里喝酒客人的取笑、孔乙己难堪受辱显示出错位的幅度。
在其他文学作品中都有人物的感知,如林黛玉初进荣国府,见王熙凤、贾宝玉,都有自己主观的感受,并没有和其他人的感受相交集,这些感知都是情节的补充。而鲁迅这篇小说,情节却被压缩到幕后,成了次要部分,人物的感知变成了互动和多元化的。
小店员是“无聊”、“单调”,看到“凶面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按说非常不幸的,命运很悲惨,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个人,给小店带来了欢乐。
小说错位结构的焦点,就在这个“笑”上,对弱者连续性无情嘲弄,不放松的调侃,使孔乙己狼狈,越狼狈周围的人越开心,而弱者笑不出来。传说孔乙己可能死了的时候,说话的和听话的都没有震惊,“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算他的账”。对于一个给酒店带来欢乐的人的厄运,居然一点反应也没有。这种错位幅度越大,越是残酷,揭示了一种冷漠的丑陋。
所有“笑”孔乙己的人,似乎都没有敌意,更没有恶意,甚至说话中包含着多多少少的玩笑、友好的性质,但却是对孔乙己残留自尊的最后催残。孔乙己所有的无用的努力,讳言“偷”,都是无效的抵抗。由于司空见惯而没有感觉,没有痛苦,寓残酷于嬉笑之间。
鲁迅的文笔绝妙在于人物的生命不仅仅是行为、语言和冲突中,而且还在人与人感受部分中,在这种错位感觉中,自我感知失去了自主性,人物对自己没有感觉,对他人的感觉却性命攸关。人物自我感觉取决于他人,主要是周围人感知,为他人而活。鲁迅另一篇著名的《祝福》也是这样,为他人感知而活,不让女主人端福礼,她就活不成。
《孔乙己》没有沉重的抒情,里面的所有的人物都在笑,充满了欢乐,却让读者笑不出来。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含有一种在平静、不慌不忙的叙述中的“大家风范”。
而这种大家风范,是我们高山仰止的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3598582/118dd3092f1bae60.jpg)
~~~~~~~~~~365无戒挑战营预热期第5天~~~~~~~~~~~~~~
感谢您的阅读。请点击喜欢,谢谢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