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这篇文章先让我们了解战国时期打仗的机制,战争是怎么发动起来的,才知道秦国并吞六国多不容易。以计篇为例:
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国家首脑做出发动战争的抉择,如看周围哪个国家比较弱可以欺负,这个就有谋士决定,挑选将领,然后开始发动战争了,第二件事就是动员民众,这个就要有人问了不是有军队吗?干嘛发动民众,在战国才开始出现职业军人,以前是有战争就发动民众开始战斗,古代动不动就四十万军队,二十万军队,哪来那么多人,因为绝大部分是临时发动起来的民众。第三件事就是准备粮草与钱,三军先动,粮草先行,大军跟在粮草后面,浩浩荡荡就开始跑的去打仗了,最后活下来的都是生死之交。
中间那件事最重要?国君是怎么样做抉择的,孙子给出这五个依据:“道,天,地,将,法。”先讲讲道,发动战争的环节中,关键一发动民众。民众愿不愿意为着你这个国君送死?怎么看,民众都是些什么人?绝对不是文化人,文盲率高。大多数是些自私自利的小老百姓,那时候还有奴隶制,比如百里奚就是秦王从市场里用五张羊皮换回来了,他就是被人卖了。战场上的俘虏就会成奴隶,这么高风险的事为啥让人跟着你去卖命,这就看国君的人品,影响力,假如大臣们都拥簇君王,人品又好,就可以发动群众搞战争了。
第二件事天,就是指天气,战国时期要是出去打仗连下个半个月大雨,又不洗澡,粮食还容易发霉,军心涣散,谁还有心思打仗。就二战德国人打到苏联,遇到天寒地冻,坦克走不了,子弹打不出,人还的受冻,弗雷德里克·威廉·保卢斯身为集团军的元帅还得向敌军投降,天气元素即使到了现在也是成败重要因素。
第三件事地,地理因素很重要,这就包括远近,险易,广狭,死生。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一个重要的事就是发展有生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没实力也积攒了实力。但是古代有意识形态的斗争,俘虏打仗有风险,而且有些地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代价很大,要不要打就是问题了,古代兵法家估计不少是学地理的。
第四件事将,将军整个组织的中枢,军队的凝聚力。前几年打大老虎,什么西北狼,东北虎都下马了,上层腐败下面还成什么样子?在古代,随随便便几十万人聚在一起,假如将军不是军纪严明,受人爱戴,估计从出发那天开始就有小老百姓们组团逃跑了。所以给出这五个标准,评选标准:智,信,仁,勇,严。即使有这样的性格,身为将领还要需要知道军队组织编制,各级将吏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军需物资,军用器械,军事费用掌握。这些还只是将军的基本功,兵者诡道也,要有好的将领还不够,还要得装。办公室里的老狐狸要多会装,明明会要装成不会,让你上然后给你使手段,出了烂摊子,他就开始显摆,他就有功,你就有过。会伪装自己还得知道敌人的弱点,敌人贪财就用小利诱惑他,敌人胆小就去吓唬他,敌人精神好就扰乱他使他疲惫,说的容易,做的也难,又要伪装自己又要搞弄敌人,这得多难,所以千军易得,一将难得。
太祖说过,不打无准备的仗,计篇就是提前准备,有准备有实力,对敌人才能达到一聚而歼。哪如果根本不作筹划,毫无条件呢?就要依靠上面这几个条件考察,胜负则知晓了。
计篇原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