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婚姻育儿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读书|《与父母和解》:理解我们的父母,包容我们的孩子

读书|《与父母和解》:理解我们的父母,包容我们的孩子

作者: 米何 | 来源:发表于2017-08-14 19:15 被阅读195次

    在简书的送书写书评活动书单中,一眼就看中了这本书。于是立刻报了名,居然幸运的入选了。

    《与父母和解——疗愈关系中最初的隐痛》,作者许皓宜,台湾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任台中教育大学咨商与应用心理系助理教授、心理咨询师,长期耕耘于婚姻与家庭治疗训练领域。

    看中这本书缘于我此时的处境。2016年底,宝宝的降生,让原本两人甜蜜的小世界变成了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一方面,我与老妈正在相爱相杀之中苦苦挣扎;另一方面,初为人母的我不禁迷茫,究竟要如何的小心翼翼,才能不给这孩子留下什么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呢。

    我多么渴望,这本书能告诉怎么做,救我于水火。

    所幸,这本书也带着我,走过了一段的疗愈旅程。

    01. 直面自己的伤痛

    世界上有完美的父母吗?

    如今已经长大的我们,成长经历中有丝毫不带童年创伤的吗?

    这些创伤中,有些创伤会时时跳出来刺痛我们;有些创伤则会被我们压抑在心底,某一天突然翻开,发现它依然没有愈合。

    《与父母和解》这本书中,记录了活在心底的16种内在小孩。每一种不愿长大的小孩都伴随着父母曾经有意或者无意的伤害,忽视、控制、玩笑、脆弱、爆发……父母种种行为也许在不经意间、在无形之中却带给孩子巨大的影响。这本书带领着我们梳理爱恨纠缠的情绪,带领我们从理解父母到自我觉察,把我们说不出口的感受,用文字呈现出来。

    能够用语言表达,创伤才有了疗愈的契机。若对原生家庭的问题毫无意识或感受模糊,童年的创伤感会指引我们不自觉地把麻烦带进每一段社会关系中,甚至延续到下一代身上。

    在这段治愈心灵的旅程中,我静静的梳理自己。

    是的,我有过伤痛。

    我的母亲是一位外表温和,内心却坚持原则、追求完美的女人。对于我,对于我做的事情,总有很高的要求,我总有种被审视、被打分的感觉,从小到大。我试着与母亲交流我的想法,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很容易满足,我喜欢随遇而安的生活。可是母亲并不认可,甚至很失望。

    我总觉得与母亲就是两个世界的人。我们有过很多激烈的争执。

    可是,我知道我的母亲是爱我的。

    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件小事。老家有一种很好用的毛巾,一直用得很习惯。出来之后就很难买到,我跟母亲说,来玩的时候给我带几条。母亲来的时候带了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一大堆,一看就是在不同的店里买的。我问母亲为什么买了这么多,母亲跟我说:“一碰到就想给你买,不知不觉就买了这么多。”

    母亲在心底是爱我的,即使我不如她所愿,可她时时刻刻牵挂的人,是我啊。

    我想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彼此接受。我接受一个有点固执的母亲——因为母亲就是这样的;母亲接受一个有些懒散的女儿——因为女儿就是这样的。

    02.理解父母只是凡人

    前几天一个朋友聊天时说起,为什么我们的父母现在对隔代的孙辈那么好。这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在父母生育我们的时候,他们也还太年轻,什么都不懂,而且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现在他们懂了,也有时间了,我们却已经长大。他们有他们的遗憾,所以会在孙辈身上加倍弥补。听后让人感觉很心酸。

    就像是《与父母和解》这本书一直试图让我们理解的,父母有他们得懵懂,有他们的无奈。离开了充满全能幻想、不接受现实、又爱理想化人与事物的婴幼儿时代,我们早该体会到:家庭绝不可能完美,父母只是凡人。

    这是一种整合的历程。心理学上说,通常我们从30岁之后会开始经历——要将过去不愿接受的父母,不愿接受的自己,一片片重拾回来,生命才得以完整。

    是的,小的时候我们是孩子,我们仰望着父母,以为他们无所不能。

    可是,也许他们并没有做好准备,也许他们心里也住着一个还没有长大的孩子。

    理解他们。

    理解他们身为人,而不是神。

    理解他们纵使做错了什么,也不是为了伤害我们,只是选择了错误的表达方式。

    03.如何爱我们的孩子

    作为一个新手妈妈,如何去面对我的孩子,是我阅读这本书最迫切想知道的事情。

    在书中,那么多的童年伤痛,无一不令我胆战心惊。是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孩子就不爱我们了?

    并不是。幼小时期的孩子,对父母的爱,更加的纯粹,更加的无条件,且又显得那么无助与弱小。

    书中写到那个著名的“母爱实验”。

    研究者让刚出生的恒河幼猴离开亲生的猴妈妈,分成两个队伍:一群住在由铁丝网编成的猴妈妈身边,铁丝网上有喂食工具;一群住在由绒布做成的猴妈妈身边,绒布比较温暖,但是无法喂食。研究结果发现:即使没得吃,生长在温暖的绒布身边的小猴子,性格比较健康,也比较少出现攻击行为。

    之后,研究者在小猴子所爱着的绒布猴妈妈身上,装了会发出攻击的武器,只要小猴子一靠近,就会被绒布猴妈妈身上的装置射得遍体鳞伤。但结果却令人惊讶:即使小猴子会为妈妈所伤,仍然奋力地想要挨近妈妈!这是一种很原始的本能与心情:即使母爱会伤人,很残忍,但我们仍渴望母爱。

    这个实验催人泪下。造物主对于孩子甚至有些不公,无论如何糟糕的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深深嵌进孩子的心坎里。

    身为父母的我们,究竟要如何才能承担起这份至纯至真、又这么沉甸甸的爱。

    从书中,我为自己认真总结了几点在对待孩子中要做到的事情。

    第一,凝视。

    孩子透过母亲的凝视确认自己的存在,这是生命早期就发展出来的“被凝视”的需要。如果从小没能被母亲“看够”,成年后就会不自觉的寻觅别人的眼神和目光;如果从小被母亲“看着”的感受不够美好,成年后对于真正信任别人就会产生困难。

    第二,信任。

    残酷的是,许多人找到的不被信任的源头通常是母亲。

    这些父母究竟为什么会对孩子产生不信任感?答案往往是:这些父母对自己也是如此不信任。因为很难相信自己、肯定自己,所以也很难相信自己生养的孩子具有值得被尊重和相信的价值。

    第三,包容。

    在一个理想的状态中,母亲扮演“容器”的角色,能够承接与包容孩子的各种喜怒哀乐。当孩子发现,不管自己是开心、难过、或者生气,母亲总是在那里,不会因此讨厌自己,孩子将打从内心发展出对人的信任及对自己的喜爱。

    第四,适时地让孩子幻灭。

    我们需要哀悼:自己无法万能地掌控现实世界,父母也不能。如果够幸运,进行这种哀悼时,父母可能会静静地拥抱我们。

    无论是厌烦的、轻视的、无法理解我们的父母,还是过度顺从我们的父母,都很难以让年幼的我们好好学习哀悼这种失能的感觉。成年后面对幻灭的处理时,我们就会变得难以忍受,也不愿接受那些无力改变的现实。

    第五,建立边界。

    “自由”是搭配“自律”而生的。

    缺乏边界的自由,在童年时期可能是种恐慌,成年之后则可能压抑成更深的焦虑。

    第六,静静等待。

    帝王蛾的双翅需要冲破狭小茧洞时的冲撞才会充血,为出茧时的振翅高飞做准备。倘若有一对看着孩子冲撞而不立刻拿出剪刀协助,而是静静等待、包容支持的父母,我们便能在尝试错误的学习中获得走出世界的力量。

    血脉亲情,这么轻,又那么重。血脉亲情,是生命中牵绊最深,却又最复杂纠结的感情。

    这就是我所学到的,理解我们的父母,包容我们的孩子。


    米何部分书·影分享:

    读书|《解忧杂货店》:来自未来的指引 来自过去的救赎

    读书|走进《山海经》的奇妙世界

    电影|从《天空之城》到《起风了》——宫崎骏经典动画大回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与父母和解》:理解我们的父母,包容我们的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ju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