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坚持「动静有常」的原则,贯彻得非常彻底。尤其体现在「观象」上,始终分为两个方面来表达,其中蕴涵了深层的哲理和隐藏的秘密。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这整个一句话,自然属于静态的部分。按照前述的「观象」规则,介绍给我们的方法,第一是看「系辞」,指的是《说卦》里面每一个八卦的对应物,反过来说就是看这个八卦的象是个什么东西。
这个方法是介绍的重点,孔子说「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表面上看起来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在《周易》的背景下,实质是一个无从落实的提示。
因为《周易》之中,已经没有八卦的独立存在空间。《周易》的卦,已经不是过去的「六爻」,《周易》的「爻」也已经不是过去的「象」的分解。因此,原来的那些针对八卦的「彖辞」,早就英雄无用武之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周易》后时代的这种情状,并没有超出《易》作者圣人的预期,因为真正的八卦的「系辞」,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也没有藏藏掖掖,而是明明白白地记录在《说卦》里面,就是最普通、最基础的,卦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正因为如此,「吉凶者,失得之象也。」的吉凶,是对「系辞焉而明吉凶」的主动驳接,以此人为的在「系辞」与吉凶之间画上了一条清晰的连接线。
所以这里的「吉凶」也好,「失得」也罢,对于普通人来说,仅仅依靠「象」,也许是瞎子摸象,难免挂一漏万,对此,圣人早有准备,已经系辞在先,并且直截了当地说可以借助「系辞」来明吉凶。也就是说大家可以不需要担心,是不是知道结果的吉凶问题,只需要考虑是不是知道什么是「系辞」,是不是看得懂「系辞」,就能够以此来知道吉凶,从而就万事大吉了。
因此,《易》作者在标榜「以至于命」的同时,也人为的在结论之前加上了一个条件,或者说是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就是可以通过「系辞」来判断吉凶。
就实质而言,「吉凶者,失得之象也」的解释成分微乎其微,主要的作用并不在解释或者强调,而是提示,借助「吉凶」的重复,提示与「系辞焉而明吉凶」有直接的承续关系。
在已经足够吸引眼球的「吉凶」之上,再加一个「失得」,无疑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添油战术,无非更进一步加深利害关系,更牢固地拴住受众的心弦而已,丝毫也没有让需要明晰的结论稍微透明,对于受众是不是可以通过「系辞」来得到结论,并无丝毫裨益。
显然「系辞」的作用,仍然还是一个噱头,还是作者故意建立的一种额外的联系,无非是要人们知道「心法」与「招法」同样的重要地位,就像知识与传承的地位一样,缺一不可。
换句话说,即使没有这个「系辞」,只要真的懂得古易原理,也同样是可以算卦的。过度强调「系辞」的作用,不仅仅是夸张,同时也是本末倒置。
但是,你可以这么去思考问题,却不可这么去实施。后果之严重,甚至可能会直接断绝了《易》的传承。这其中自有某种微妙的平衡。
另一个方法,是直接通过「象」来分析结论。
说「吉凶」是「失得」的象,此话不通;说「吉凶」就是「失得」,无聊重复。因此,《系辞》这里的「象」,尽管施了障眼法,但是真实的指向,仍然还是八卦的象。
从遣词造句来说,吉凶与失得并不对仗,反过来,得失才与之对应。这并非偶然,因为本质上吉凶与得失就不应该存在对应的关系,并不是得或者失,就必然等于吉或者凶,颠来倒去,这四个概念之间不存在等值的对应关系。
因此,《系辞》实际上是用「吉凶」与「失得」的错位,来传达了与传统的得失观的分野。
这层意思当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更进一步,世俗的吉凶,于《易》而言,也不等价。从而在更高一极的层面,将成败得失、吉凶祸福的相对性,做了含蓄的表达。
从推理依据来说,判断吉凶或者失得的基础,就是那个八卦的象。这个象是静态的,就是三个极都是义,没有任何一个极是善。这是前提。
从选词的讲究来说,义为道之假,善为动之美,《系辞》是有所偏颇的。就是更倾向于动态的力量美,相对而言,对于静态的、被动的这些事物,认为是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存在,是主流存在的反动。因此,对于静态的象所表达的吉凶失得,《系辞》隐晦地表达的、这种相对性的观点,骨子里是一种提醒,提醒其中的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并再一次以实际主张,坚持了《易》的动静有常、动静两分的立场。
在某种意义上,静态既是稳定性,也是一种必然性的体现,因此同时也宣示了缺少选择与机动的余地。「吉凶者,失得之象也。」这种重申,也在某种程度上冲谈了「吉凶」的严肃性和「失得」的严重性。因为对稍微理智的人而言,既然命中注定,知不知道就没有那么重要,甚至都是多余。
接下来,所谓「悔吝者忧患之象也」,更加强了混淆视听的力和面。主要的困惑在于,这个悔吝或者忧患究竟是个什么象?《系辞》王顾左右而言他,自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系辞」也。《系辞》再一次将人们的关注点,死拉活拽到几乎无法联想的「系辞」。不过这时候所说的「系辞」,是不是仍然还是前述的《说卦》的对应物和对应关系,又要多费一份思量。
我们的看法是,所谓「悔吝者忧患之象也」应该属于比较简单的名词解释,对断卦词里面经常出现的,比如《周易》里面大量的「悔吝」的名词解释。因此这里的「系辞」,回到了通俗所认为的解卦词上面。这里面有什么特殊的用意或者作用,以结果论,是一个非常高明的障眼法。尤其是精心安排在这样的上下文里边,好比两个一模一样的球,一个铁质的,一个却是泡沫的,肉眼凡胎根本无法区别,就很容易演绎诸多有趣的节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