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过自控力,也就是自我控制的力量。
一般的理解,自控力是指人利用理性去控制感性、感觉,就像柏拉图说的,“理性的自我就像马车夫,他控制的不羁的感情就像马”。
-1-前额叶理性马车夫
现代人一般认为前额叶是大脑的“一把手”,也就是马车夫,它代表着理性、计划和自控的能力。人类和南方古猿大脑的主要区别就是前额叶的发育程度,南方古猿的额头就是因为前额叶发育不足明显凹了进去。科学家还发现自控力越强的人,前额叶就越发达、越活跃。
所以当你决定是否要沉溺于巧克力时,就感觉好似有一个理性的你(就像马车夫,也像法官)在思量这个问题——听取要不要吃巧克力的辩论。一方面吃了巧克力可能会增重,而且不利于深夜睡眠;另一方面吃了巧克力就会心情愉悦,也许能精力充沛地继续工作,毕竟白天工作了一天很辛苦、应该犒劳一下自己。
然后你的马车夫好像克服了巧克力的诱惑,严厉地拒绝了巧克力,这就是你自我感觉的理性自控力。
-2-自控的理性其实并不存在
《洞见》说,按照大脑模块化理论,在巧克力这个决定中其实并没有一个理性的“马车夫”来裁决。
决定取决于哪个模块更强。
大脑中有些系统天生要刺激你进食高卡路里的食物;还有另外一些系统有保持长期健康的动机。那天,你的第二系统的模块——关注长久健康的模块,抑制了、或者战胜了短期进食欲望模块,于是你吃了巧克力。两类模块并没有哪个更“理性”之说,只不过二者有不同的目标,在特定的那一天里,一种模块比另一种模块更强而已。
也许在另一个夜晚,你白天被老板苛责受了委屈,吃一块巧克力就能安慰自己受伤的心,这样短期欲望模块会战胜长期健康模块,你就会很自然地拿起一块巧克力放进口中。
就像《洞见》认为的,“自我”实质上是决定何种环境下由何种模块负责的算法,“自我”不产生想法,它只是接收了优胜模块的想法。
自我是外交官而非马车夫。
自我意识就好似外交官,他观察辩论过程和获胜理由的原因在于“如果有人质疑你,问你为什么要做x、y或z时”,他就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这样一方面可以取得他人的支持、另外可以和他人商议寻求指导。“意识心”与不同模块竞争得出的理由相关联的好处就是:你可以在做决定之前与他人分享这些理由,得到他们的反馈。
理性只有通过影响感觉这个终极激励因素,才能起到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大脑发现:人做决定时所有活跃的区域都不是大脑中主控理性的部分,反而是主控感觉的部分。比如购买某种商品,尽管“权衡利弊决定是否购买”听起来像是纯粹理性的举动,但是实验证明,大脑的权衡过程是通过负责感觉的区域互相竞争实现的。
因此理性只有通过影响感觉这个终极激励因素,才能起到作用。
-3-用正念去控制诱惑
既然没有马车夫这样的理性自我存在,那么如何去抵御各种负面诱惑呢?
《洞见》说:可以用正念冥想之类的方法去控制诱惑,基本思路就是不要抑制欲望。
比如抽烟。
你不需要屈从于诱惑,点上一支烟;或者试图把这种想法从大脑中赶走。相反,你要遵从用于克服其他恼人情绪——焦虑、憎恨、忧郁、仇恨——的正念技巧。你只需平静地审视这种感觉,利用RAIN四步法:
首先,你辨识(Recognize)出感觉。身体的哪一部分感受到了这种欲望?这种欲望的质感是怎样的?
然后,你接受(Accept)这种感觉,而不是尝试驱散它;
之后,你审视(Investigate)这种感觉与你身体的关系,从足够近的角度观察它,能使你与这种感觉保持临界距离。;
最后,N代表不认同(Nonidentification),或者说是不执(Nonattachment)。感觉对你的控制放松了,如果放松到一定程度,它们就不再属于你。
你这样审视的时间越长,抽烟的欲望就越不像你的一部分,你利用了正念冥想的基本矛盾——远离它、摆脱它的控制。
总体来讲,你利用正念冥想剥夺了吸烟诱惑模块的能力,使其丧失了获得控制力的正向强化。你观察这些感觉的本来面目:这类模块试图给予力量的东西。你越多地正念观察——它们的力量就越弱,就越不属于“你”。
“如果你不喂流浪猫,它就不会再来到你的门前”。
我们没有像马车夫那样的理性自我,
也不需要去努力自控、克服诱惑,
我们只需要练习正念、审视诱惑,
不让诱惑这只流浪猫得到奖励,
诱惑模块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弱,
最终不再来到我们的门前。
【无戒学堂】日更第263天
网友评论